★《小團圓》姊妹書
陳子善、止庵、解璽璋 特別推薦
獨家破解張愛玲人際譜系
層層剝繭,探底其情感世界冷暖澆薄
爬梳剔擢,坐實其與諸般人物塵封隱情
既然誰都無法否認,《小團圓》具有頗為濃厚的自傳色彩,那麼只要不是獵奇,不是完全對號入座,這種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而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全面和最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這部書。這部別開生面的《對照記》,對理解《小團圓》乃至張愛玲的全部文學創作都頗具價值,相信喜愛張愛玲和研究張愛玲的讀者都不會錯過。——陳子善
張愛玲在《小團圓》這部小說里,寫了不少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的人物。本書作為《小團圓》的姊妹書,獨家破解張愛玲人際譜系。通過對照藝術人物與生活原型,覷窺作者不照實寫的動機和心理,層層剝繭,探底情感世界冷暖澆薄,爬梳剔抉,坐實與諸般人物塵封隱情。
王一心,就職于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著有張愛玲研究作品《驚世才女張愛玲》、《張愛玲與胡蘭成》、《深艷——藝術的張愛玲》、《他們仨︰張愛玲‧蘇青‧胡蘭成》、《色,戒不了》,另著有《丁玲外傳》、《蘇青傳》、《梁實秋》、《勞謙君子陶行知》、《日記的胡適》等。
目錄
第一章 本人
01.盛九莉︰張愛玲
“讓地面重重的摔她一個嘴巴子”
盛九莉以為生活在母親身邊會比在父親身邊快樂。沒想到更不快樂。愧疚自卑、自怨自艾折磨著她,連跳樓的心都有了。
第二章 親人
02.乃德︰張廷重
“我自己也不是一張白紙”
乃德並不是個一邊不好,一邊不知道自己不好的人,他有自知之明。只是他管不住自己,壞脾氣與壞習氣,這才改不好。
03.卞蕊秋︰黃逸梵
“我們就吃虧在太晚。”
性格、知識以及家庭的不幸福。使卞蕊秋多有理性。覺悟也較早,但仍做不到徹底決絕,不免歲月蹉跎,于是有此感嘆。
04.盛楚娣︰張茂淵
“‘輕性智識分子’的典型”
張茂淵有“清平的機智見識”,常有睿思妙語,可是不喜歡文人,不願與周作人那類人為伍,所以張愛玲給她貼了這麼一張標簽。
05.盛九林︰張子靜
“她恨不得隔著被窩摟緊了他壓碎他“
盛九莉盛九林小姐弟倆在枕上互望,她望著他的大眼(目青),生出一種無限愛惜的情緒。可是這個弟弟也並不是個單純可憐的男孩,他的某些行徑,也常常把姐姐氣個半死,所以這句憐愛的話,也就似乎真的含有”毀滅“的意味了。
06.耿翠華︰孫用蕃
“任何的話,到了她嘴里就不大好听”
這當然是張愛玲的主觀感受。反映出孫用蕃留在張愛玲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小團圓》里任何說秋翠華的話,也都是不大好听的。
07.卞雲志︰黃定柱
08.表大爺︰李國杰
第三章 情人
09.邵之雍︰胡蘭成
10.燕山︰桑弧
11.汝狄︰賴雅
第四章 友人
12.比比︰炎櫻
13.文姬︰蘇青
14.荀樺︰柯靈
第五章 熟人
15.湯孤鶩︰周瘦鵑
16.荒木︰池田篤紀
第六章 敵人
17.章緋雯︰應瑛娣
18.康小姐︰周訓德
19.辛巧玉︰範秀美
01.盛九莉︰張愛玲
“讓地面重重的摔她一個嘴巴子”
盛九莉以為生活在母親身邊會比在父親身邊快樂。沒想到更不快樂。愧疚自卑、自怨自艾折磨著她,連跳樓的心都有了。
第二章 親人
02.乃德︰張廷重
“我自己也不是一張白紙”
乃德並不是個一邊不好,一邊不知道自己不好的人,他有自知之明。只是他管不住自己,壞脾氣與壞習氣,這才改不好。
03.卞蕊秋︰黃逸梵
“我們就吃虧在太晚。”
性格、知識以及家庭的不幸福。使卞蕊秋多有理性。覺悟也較早,但仍做不到徹底決絕,不免歲月蹉跎,于是有此感嘆。
04.盛楚娣︰張茂淵
“‘輕性智識分子’的典型”
張茂淵有“清平的機智見識”,常有睿思妙語,可是不喜歡文人,不願與周作人那類人為伍,所以張愛玲給她貼了這麼一張標簽。
05.盛九林︰張子靜
“她恨不得隔著被窩摟緊了他壓碎他“
盛九莉盛九林小姐弟倆在枕上互望,她望著他的大眼(目青),生出一種無限愛惜的情緒。可是這個弟弟也並不是個單純可憐的男孩,他的某些行徑,也常常把姐姐氣個半死,所以這句憐愛的話,也就似乎真的含有”毀滅“的意味了。
06.耿翠華︰孫用蕃
“任何的話,到了她嘴里就不大好听”
這當然是張愛玲的主觀感受。反映出孫用蕃留在張愛玲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小團圓》里任何說秋翠華的話,也都是不大好听的。
07.卞雲志︰黃定柱
08.表大爺︰李國杰
第三章 情人
09.邵之雍︰胡蘭成
10.燕山︰桑弧
11.汝狄︰賴雅
第四章 友人
12.比比︰炎櫻
13.文姬︰蘇青
14.荀樺︰柯靈
第五章 熟人
15.湯孤鶩︰周瘦鵑
16.荒木︰池田篤紀
第六章 敵人
17.章緋雯︰應瑛娣
18.康小姐︰周訓德
19.辛巧玉︰範秀美
序
王一心兄是新時期以未研究張愛玲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92年8月,他就編著了《驚世才女張愛玲》(四川文藝出版社版),雖然只有薄薄十一萬字,又是以通俗的筆法出之,卻是新時期第二部張愛玲傳記,百有空谷足音之感。後來他又先後出版《張愛玲與胡蘭成》、《深艷——之術的張愛玲》、《他們仨︰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等書,一本比一本靖彩,證明他在張愛玲研究上早已下過多年的功夫。
今年上半年,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小團圓》在海峽兩岸三地問世,引起新一輪“張愛玲熱”。《小團圓》銷數空前,該不該出版《小團圓》,如何理解《小團圓》,肯定還是否定《小團圓》,一直爭議不斷,而且不止限于“張學”界,廣大“張迷”也積極參與,海內海外,網上紙上,眾聲喧嘩,熱鬧非凡,成為2009年中國文壇一件令人注目的大事。以一心兄對張愛玲生平和創作的熟稔,對此當然不會無動于衷。這部《〈小團圓〉對照記》就是他研讀《小團圓》的心得,就是他對《小團囿》的獨到把握。
我在拙作《〈小團圓〉的前世今生》中說過,作為一部內容十分豐富又十分復雜的文學大本,《小團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其中一個有意恩有意義的角度就是對小說中許多重要與次要人物進行索隱和考證。既然誰都無法否認,《小團圓》具有頗為濃厚的自傳色彩,那麼只要不是獵奇,不是完全對號入座,這種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而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全面和最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速部書。
一心兄此書共分六章,索隱了《小囡圓》中的十九位重要的或次要的人物,從主人公盛九莉一直剄盛九莉的“熟人”共實僅露面一次的湯孤鶩,包括了盛九莉“本人”和她的“親人”、“情人”、“友人”、“熟人”及“敵人”。這樣的分類是一心兄的創造,未必完全貼切,譬如湯孤鶩歸入“友人”也未嘗不可,但的確有助亍這些文學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也即歷史上真實人物的“對接”、比較和解讀。
我發現,下心兄的索隱和考證主要循著如下的路線深入︰把《小團圓》中的人物經歷和情節安排與張愛玲以前作品,早期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後期的回憶錄《對照記》等等加以比對,與胡皇成的《今生今世》加以比對,與他所掌握的其他眾多文字記載加以比對,從中尋找文學形象與歷史真實之間的張力。一心先生擅于爬梳剔抉,往往會抓住人們容易忽視的歷史細節和小說中的種種細微之處進行分析比較,沉潛反復,層層剝繭。
鑒于《小團圓》的復雜和敏感,一心兄此書的可貴之處在于注重整合當時有關的文學作品及報遣、當事人後來的回憶和《小團圓》中的相應描述,力求言必有據,否則,不輊易下判斷、下結論而留給讀者迸一步思考。書中對盛九莉/張愛玲、卞蕊秋/黃逸梵、邵之雍/胡蘭成、燕山/桑孤、文姬/蘇青等的分析都是如此,令讀者耳目一新,雖然未必會完全認同。尤其對荀樺/柯靈的分析,一心兄詳細追溯了盛九莉/張愛玲與其交往的始末,對小說中引起極大爭議的荀樺調戲盛九莉的“電車事件”,書中並未回避,但采用了“如果的確發生過”的並不坐實的說法,態度十分慎重。一心兄強調“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柯靈與張愛玲在當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使他倆的關系注定只能是比較好的編輯與作者的關系”,這是頗具啟發的。
……
今年上半年,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小團圓》在海峽兩岸三地問世,引起新一輪“張愛玲熱”。《小團圓》銷數空前,該不該出版《小團圓》,如何理解《小團圓》,肯定還是否定《小團圓》,一直爭議不斷,而且不止限于“張學”界,廣大“張迷”也積極參與,海內海外,網上紙上,眾聲喧嘩,熱鬧非凡,成為2009年中國文壇一件令人注目的大事。以一心兄對張愛玲生平和創作的熟稔,對此當然不會無動于衷。這部《〈小團圓〉對照記》就是他研讀《小團圓》的心得,就是他對《小團囿》的獨到把握。
我在拙作《〈小團圓〉的前世今生》中說過,作為一部內容十分豐富又十分復雜的文學大本,《小團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其中一個有意恩有意義的角度就是對小說中許多重要與次要人物進行索隱和考證。既然誰都無法否認,《小團圓》具有頗為濃厚的自傳色彩,那麼只要不是獵奇,不是完全對號入座,這種探索就有必要和值得肯定。而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做得最為全面和最為出色的就是一心兄速部書。
一心兄此書共分六章,索隱了《小囡圓》中的十九位重要的或次要的人物,從主人公盛九莉一直剄盛九莉的“熟人”共實僅露面一次的湯孤鶩,包括了盛九莉“本人”和她的“親人”、“情人”、“友人”、“熟人”及“敵人”。這樣的分類是一心兄的創造,未必完全貼切,譬如湯孤鶩歸入“友人”也未嘗不可,但的確有助亍這些文學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也即歷史上真實人物的“對接”、比較和解讀。
我發現,下心兄的索隱和考證主要循著如下的路線深入︰把《小團圓》中的人物經歷和情節安排與張愛玲以前作品,早期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後期的回憶錄《對照記》等等加以比對,與胡皇成的《今生今世》加以比對,與他所掌握的其他眾多文字記載加以比對,從中尋找文學形象與歷史真實之間的張力。一心先生擅于爬梳剔抉,往往會抓住人們容易忽視的歷史細節和小說中的種種細微之處進行分析比較,沉潛反復,層層剝繭。
鑒于《小團圓》的復雜和敏感,一心兄此書的可貴之處在于注重整合當時有關的文學作品及報遣、當事人後來的回憶和《小團圓》中的相應描述,力求言必有據,否則,不輊易下判斷、下結論而留給讀者迸一步思考。書中對盛九莉/張愛玲、卞蕊秋/黃逸梵、邵之雍/胡蘭成、燕山/桑孤、文姬/蘇青等的分析都是如此,令讀者耳目一新,雖然未必會完全認同。尤其對荀樺/柯靈的分析,一心兄詳細追溯了盛九莉/張愛玲與其交往的始末,對小說中引起極大爭議的荀樺調戲盛九莉的“電車事件”,書中並未回避,但采用了“如果的確發生過”的並不坐實的說法,態度十分慎重。一心兄強調“從思想感情上來說,柯靈與張愛玲在當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使他倆的關系注定只能是比較好的編輯與作者的關系”,這是頗具啟發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