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文化比作一條來自老祖宗而又流向未來的河,這是說文化的傳統,通過縱向傳承和橫向傳遞,生生不息地影響和引領著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的思想、智慧、信仰、情感和生活的載體、方式和方法,這是將文化作為人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整體。我們說,文化為群體生活提供規範、方式與環境,文化通過傳承為社會進步發揮基礎作用,文化會促進或制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陳國燦,1966年生,浙江紹興人。歷史學博士後。1988年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後赴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浙江大學(杭州大學)、四川大學進修和學習。現為浙江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先後出版《宋代江南城市研究》、《江南農村城市化歷史研究》、《浙江城鎮發展史》等專著和合著10余部,在各級學術刊物發表論文70多篇。
目錄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代序)
序言
緒言
一、“城鎮”的簡要解釋
二、南宋在中國古代城鎮發展史上的地位
三、學術史的回顧
四、幾點說明
第一章 歷史基礎和現實環境
第一節 城鎮發展演變的歷史回溯
一、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二、鎮的演變
三、草市的興起
第二節 社會環境的變化
一、宋政府相關政策和制度的調整
二、南方地域環境的新特點
第二章 城鎮發展和分區狀況
第一節 城市的發展與受阻
一、從動亂到恢復
二、走向繁榮
三、停滯與衰退
第二節 市鎮的興盛
一、數量增加和地域分布網絡的形成
二、工商業的空前活躍
第三節 分區狀況
一、東南地區
二、長江中上游地區
三、北部沿邊地區
四、廣南地區
第三章 城鎮形態和類型
第一節 發展形態與等級體系
一、發展形態的進一步轉變
二、等級體系的發展
第二節 類型的分化
一、城市類型及其特點
二、市鎮類型及其特點
第四章 城鎮產業和市場體系
第一節 工商業
一、商業
二、服務業
三、手工業
……
第五章 城鎮人口及其流動
第六章 城鎮社會結構
第七章 城鎮街區結構和市政建設
第八章 城鎮管理和社會保障
第九章 城鎮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章 城鎮與南宋社會
後記
編後語
以杭州(臨安)為例還原一個真實的南宋(代序)
序言
緒言
一、“城鎮”的簡要解釋
二、南宋在中國古代城鎮發展史上的地位
三、學術史的回顧
四、幾點說明
第一章 歷史基礎和現實環境
第一節 城鎮發展演變的歷史回溯
一、城市的產生與發展
二、鎮的演變
三、草市的興起
第二節 社會環境的變化
一、宋政府相關政策和制度的調整
二、南方地域環境的新特點
第二章 城鎮發展和分區狀況
第一節 城市的發展與受阻
一、從動亂到恢復
二、走向繁榮
三、停滯與衰退
第二節 市鎮的興盛
一、數量增加和地域分布網絡的形成
二、工商業的空前活躍
第三節 分區狀況
一、東南地區
二、長江中上游地區
三、北部沿邊地區
四、廣南地區
第三章 城鎮形態和類型
第一節 發展形態與等級體系
一、發展形態的進一步轉變
二、等級體系的發展
第二節 類型的分化
一、城市類型及其特點
二、市鎮類型及其特點
第四章 城鎮產業和市場體系
第一節 工商業
一、商業
二、服務業
三、手工業
……
第五章 城鎮人口及其流動
第六章 城鎮社會結構
第七章 城鎮街區結構和市政建設
第八章 城鎮管理和社會保障
第九章 城鎮文化和社會生活
第十章 城鎮與南宋社會
後記
編後語
序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建炎元年(1127)五月初一日,宋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趙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即帝位,重建宋政權。不久,宋高宗在金兵的追擊下一路南逃,最終在杭州站穩了腳跟,並將此地稱為行在所,成為實際上的南宋都城。
南宋自立國起,到最終為元朝滅亡(1279),國祚長達一百五十三年之久。對于南宋社會,歷來評價甚低,以為它國力至弱,君臣腐敗,偏安一隅,一無作為。近代以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卻有不同看法,如著名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指出︰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更認為︰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很顯然,對宋代的這種高度評價,無論是陳寅恪還是鄧廣銘先生,都沒有將南宋社會排斥在外。我以為.—些人之所以對南宋貶抑至深,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患有“恐金病”的宋高宗和權相秦檜一伙倒行逆施的義憤,同時從南宋對金人和蒙元步步妥協,國土日 月削,直至滅亡的歷史中,似乎也看到了它的懦弱和不振。當然,缺乏對南宋史的深人研究,恐怕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眾所周知,南宋歷史悠久,國土雖只及北宋的五分之三,但人口少說也有五千萬人左右,經濟之繁榮,文化之輝煌,人才之眾多,政權之穩定,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偏安政權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對南宋社會的認識,不僅要看到它的統治集團,更要看到它的廣大人民群眾;不僅要看到它的軍事力量,更要看到它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看到它的人心之所向。特別是由于南宋的建立,才使漢唐以來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不至于產生大的倒退。對于這一點,人們更加不應該忽視。
北宋滅亡以後,由于在淮河、秦嶺以南存在著南宋政權,才出現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再一次給中國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從而推動了南宋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顯著的進步。
與此同時,南宋又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它具體表現為︰
一是理學的形成和儒學各派的互爭雄長。
南宋時候,程朱理學最終形成,出現了以朱熹為代表的主流派道學,以胡安國、胡宏、張拭為代表的湖湘學,以譙定、李燾、李石為代表的蜀學,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此外,浙東事功學派也在尖銳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形勢下崛起,他們中有以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唐仲友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理宗朝以前,各學派之間互爭雄長,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
南宋自立國起,到最終為元朝滅亡(1279),國祚長達一百五十三年之久。對于南宋社會,歷來評價甚低,以為它國力至弱,君臣腐敗,偏安一隅,一無作為。近代以來,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史學家卻有不同看法,如著名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指出︰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更認為︰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很顯然,對宋代的這種高度評價,無論是陳寅恪還是鄧廣銘先生,都沒有將南宋社會排斥在外。我以為.—些人之所以對南宋貶抑至深,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患有“恐金病”的宋高宗和權相秦檜一伙倒行逆施的義憤,同時從南宋對金人和蒙元步步妥協,國土日 月削,直至滅亡的歷史中,似乎也看到了它的懦弱和不振。當然,缺乏對南宋史的深人研究,恐怕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眾所周知,南宋歷史悠久,國土雖只及北宋的五分之三,但人口少說也有五千萬人左右,經濟之繁榮,文化之輝煌,人才之眾多,政權之穩定,是歷史上任何一個偏安政權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對南宋社會的認識,不僅要看到它的統治集團,更要看到它的廣大人民群眾;不僅要看到它的軍事力量,更要看到它的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看到它的人心之所向。特別是由于南宋的建立,才使漢唐以來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不至于產生大的倒退。對于這一點,人們更加不應該忽視。
北宋滅亡以後,由于在淮河、秦嶺以南存在著南宋政權,才出現了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再一次給中國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從而推動了南宋農業、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顯著的進步。
與此同時,南宋又是中國古代文化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它具體表現為︰
一是理學的形成和儒學各派的互爭雄長。
南宋時候,程朱理學最終形成,出現了以朱熹為代表的主流派道學,以胡安國、胡宏、張拭為代表的湖湘學,以譙定、李燾、李石為代表的蜀學,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此外,浙東事功學派也在尖銳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形勢下崛起,他們中有以陳傅良、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以陳亮、唐仲友為代表的永康學派,以呂祖謙為代表的金華學派。理宗朝以前,各學派之間互爭雄長,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