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和大學的教師應教給學生什麽呢?首先,當然是教他們先學會做人。尤其是學習新聞攝影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懂得人文關懷。「新聞攝影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給予需要的人及時幫助是他首要的責任,新聞則是第二位的。」我經常用《美國新聞攝影教程》作者肯尼斯·科布勒的這句話轉贈我的學生。我教過的兩位學生陳奕啟和梁清,現在《南方都市報》當記者,他們的出色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育人理念。陳奕啟在2008年采訪抗冰救災時所拍攝的新聞照片《愛心接力》,先後在《南方都市報》、《人民攝影》頭版刊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照片還獲得廣東省和全國抗冰救災紀實攝影專題展覽的兩項金獎。梁清奔赴汶川和都江堰等地拍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程,又赴美國采訪2008年總統大選。他們用愛的心靈去發現新聞,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攝影基礎
一、照相機的類型
二、鏡頭的種類
三、照相機的自動曝光
四、有關照相機的基本概念
五、攝影的基礎知識
六、照相輔助器材及性能
七、濾色鏡及其應用
八、感光材料的性能
第二章 攝影構圖
一、構圖的基本原則
二、取景與構圖
三、攝影構圖的畫面設計
四、攝影初學者常見問題分析
第三章 新聞攝影用光
一、光與影的魅力
二、控制光的三個方法
三、攝影用光的分類
第四章 新聞攝影的色彩運用
一、色彩的作用及運用
二、色彩的明度
三、如何用色
四、光與色彩
五、光與色溫
第五章 新聞攝影面面觀
一、新聞攝影簡史
二、新聞攝影的定義
三、報刊新聞圖片的傳播特征
四、報刊新聞圖片的地位與作用
五、新聞圖片使報紙呈「圖像化」的趨勢
第六章 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與要領
一、新聞攝影的形象采訪
二、新聞攝影的現場抓拍
三、突發性新聞事件攝影與可預知性事件新聞攝影
四、幾種常用拍攝手法的實踐運用
第七章 新聞攝影的體裁及文字說明的寫作
一、新聞攝影的體裁
二、著名圖片編輯談配文
第八章 新聞圖片編輯
一、以整合的觀念看待圖片與文字的關系
二、加強新聞提煉與報道策划能力培養
三、提倡與攝影記者的思維火花碰撞
四、善於與其他部門溝通與協作
五、新聞圖片編輯人員的修養
六、新聞圖片編輯工作
七、圖片編輯與攝影記者的關系
八、著名圖片編輯談編輯圖片
第九章 震撼世界的影像評述
一、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二、普利策攝影獎
三、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
第十章 數字技術與新聞攝影
一、數字攝影基礎知識
二、數字攝影在新聞報道中廣泛運用
第十一章 紀實攝影
一、紀實攝影的概念
二、紀實性不等於新聞性
三、紀實攝影的藝術性
四、紀實攝影的目的
五、紀實攝影的題材
六、紀實攝影的評價標准
七、紀實攝影的特征
八、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的共性與區別
九、紀實攝影的拍攝與選題
十、拍攝紀實攝影要注意的事項
第十二章 新聞攝影的評價標准
一、注重新聞性和時效性
二、競爭獨家新聞
三、注重真情實感
四、中外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標准
第十三章 新聞攝影記者的素質
一、豐富的新聞靈感和政治敏感
二、博學的專業知識素質
三、能圖能文的「雙能」水准
四、具備腦勤、腿勤、耳勤的作風
五、快速反應的同步效率
六、良好的公共關系
七、提倡做學者型的攝影記者
第十四章 攝影記者的倫理道德
一、新聞攝影與倫理道德
二、攝影記者鏡頭背後的心靈
三、真實是新聞圖片的第一生命
四、假照片的表現形式
五、新聞攝影要對攝影特技說「不」
第十五章 謝琳實用課堂教學范例
一、理論實踐同時抓,課堂網絡齊利用
二、各種攝影實踐環節
附錄
1:攝影歷史資料
2:攝影作品著作權維權的法律問答
3:《華盛頓郵報》圖片處理之15條「軍規」
4:路透社職業操守原則
5:攝影常見名詞
6:常用英漢攝影詞匯
報道/紀實攝影專題
災後的人們(梁清)
土樓群中的初溪小學(謝琳)
化學品倉庫大火(陳奕啟)
活著的日子(謝琳)
豐順舞火龍(謝琳)
再碰「西南王」(尹嘉妮等)
我的導師(陳群)
潮州村民穿「蔗巷」游燈慶元宵(謝琳)
澄海鹽灶拖神習俗(謝琳)
絢麗多彩的潮劇藝術(馬卡)
走過伊茲密爾(亦諾)
西南過大年一一屯堡人跳地戲(謝琳)
自閉的人(亦諾)
北川災民震後首次返家(梁清)
鄉村吉日舞英歌(謝琳)
塔吉克人家(亦諾)
阿拉斯加哈士奇(陳群)
北京奧運會圓了我一個夢(亦諾)
美國大選,那麽遠,這麽近(梁清)
手術室(陳群)
顯微接斷腕手術(謝琳)
月浦「賽大豬」——潮汕民間的成人節(謝琳)
周末的大學校園(曾戈)
青春在飛揚(曾戈)
第一章 攝影基礎
一、照相機的類型
二、鏡頭的種類
三、照相機的自動曝光
四、有關照相機的基本概念
五、攝影的基礎知識
六、照相輔助器材及性能
七、濾色鏡及其應用
八、感光材料的性能
第二章 攝影構圖
一、構圖的基本原則
二、取景與構圖
三、攝影構圖的畫面設計
四、攝影初學者常見問題分析
第三章 新聞攝影用光
一、光與影的魅力
二、控制光的三個方法
三、攝影用光的分類
第四章 新聞攝影的色彩運用
一、色彩的作用及運用
二、色彩的明度
三、如何用色
四、光與色彩
五、光與色溫
第五章 新聞攝影面面觀
一、新聞攝影簡史
二、新聞攝影的定義
三、報刊新聞圖片的傳播特征
四、報刊新聞圖片的地位與作用
五、新聞圖片使報紙呈「圖像化」的趨勢
第六章 新聞攝影的拍攝方法與要領
一、新聞攝影的形象采訪
二、新聞攝影的現場抓拍
三、突發性新聞事件攝影與可預知性事件新聞攝影
四、幾種常用拍攝手法的實踐運用
第七章 新聞攝影的體裁及文字說明的寫作
一、新聞攝影的體裁
二、著名圖片編輯談配文
第八章 新聞圖片編輯
一、以整合的觀念看待圖片與文字的關系
二、加強新聞提煉與報道策划能力培養
三、提倡與攝影記者的思維火花碰撞
四、善於與其他部門溝通與協作
五、新聞圖片編輯人員的修養
六、新聞圖片編輯工作
七、圖片編輯與攝影記者的關系
八、著名圖片編輯談編輯圖片
第九章 震撼世界的影像評述
一、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二、普利策攝影獎
三、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
第十章 數字技術與新聞攝影
一、數字攝影基礎知識
二、數字攝影在新聞報道中廣泛運用
第十一章 紀實攝影
一、紀實攝影的概念
二、紀實性不等於新聞性
三、紀實攝影的藝術性
四、紀實攝影的目的
五、紀實攝影的題材
六、紀實攝影的評價標准
七、紀實攝影的特征
八、新聞攝影與紀實攝影的共性與區別
九、紀實攝影的拍攝與選題
十、拍攝紀實攝影要注意的事項
第十二章 新聞攝影的評價標准
一、注重新聞性和時效性
二、競爭獨家新聞
三、注重真情實感
四、中外新聞攝影作品評選標准
第十三章 新聞攝影記者的素質
一、豐富的新聞靈感和政治敏感
二、博學的專業知識素質
三、能圖能文的「雙能」水准
四、具備腦勤、腿勤、耳勤的作風
五、快速反應的同步效率
六、良好的公共關系
七、提倡做學者型的攝影記者
第十四章 攝影記者的倫理道德
一、新聞攝影與倫理道德
二、攝影記者鏡頭背後的心靈
三、真實是新聞圖片的第一生命
四、假照片的表現形式
五、新聞攝影要對攝影特技說「不」
第十五章 謝琳實用課堂教學范例
一、理論實踐同時抓,課堂網絡齊利用
二、各種攝影實踐環節
附錄
1:攝影歷史資料
2:攝影作品著作權維權的法律問答
3:《華盛頓郵報》圖片處理之15條「軍規」
4:路透社職業操守原則
5:攝影常見名詞
6:常用英漢攝影詞匯
報道/紀實攝影專題
災後的人們(梁清)
土樓群中的初溪小學(謝琳)
化學品倉庫大火(陳奕啟)
活著的日子(謝琳)
豐順舞火龍(謝琳)
再碰「西南王」(尹嘉妮等)
我的導師(陳群)
潮州村民穿「蔗巷」游燈慶元宵(謝琳)
澄海鹽灶拖神習俗(謝琳)
絢麗多彩的潮劇藝術(馬卡)
走過伊茲密爾(亦諾)
西南過大年一一屯堡人跳地戲(謝琳)
自閉的人(亦諾)
北川災民震後首次返家(梁清)
鄉村吉日舞英歌(謝琳)
塔吉克人家(亦諾)
阿拉斯加哈士奇(陳群)
北京奧運會圓了我一個夢(亦諾)
美國大選,那麽遠,這麽近(梁清)
手術室(陳群)
顯微接斷腕手術(謝琳)
月浦「賽大豬」——潮汕民間的成人節(謝琳)
周末的大學校園(曾戈)
青春在飛揚(曾戈)
序
我從懂事開始就一直在學校里呆著,讀小學、中學、大學。到了大學畢業還是沒有離開學校,只不過把學生身份改變成了大學教師的身份。由於所學的專業之一是攝影,從事的職業是大學本科攝影教學,所以多年來的夢想就是自己出版一本攝影教科書,適應當代高校大學生系統學習攝影,同時也能為廣大攝影愛好者提供一份學習教材。
大學和大學的教師應教給學生什麽呢?首先,當然是教他們先學會做人。尤其是學習新聞攝影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懂得人文關懷。「新聞攝影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給予需要的人及時幫助是他首要的責任,新聞則是第二位的。」我經常用《美國新聞攝影教程》作者肯尼斯·科布勒的這句話轉贈我的學生。我教過的兩位學生陳奕啟和梁清,現在《南方都市報》當記者,他們的出色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育人理念。陳奕啟在2008年采訪抗冰救災時所拍攝的新聞照片《愛心接力》,先後在《南方都市報》、《人民攝影》頭版刊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照片還獲得廣東省和全國抗冰救災紀實攝影專題展覽的兩項金獎。梁清奔赴汶川和都江堰等地拍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程,又赴美國采訪2008年總統大選。他們用愛的心靈去發現新聞,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其次,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因此,寫一本不是為了裝點門面的「為寫而寫」的教材,而是寫一本能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為教而寫」的教材,這是我撰寫本書的初衷且以此作為這本書的特色。
看得見:全書共有15個章節和6個附錄,30多萬字,在每章節里面根據內容需要附上新聞或紀實或藝術的攝影圖片400余幅。其中大部分圖片是我自己拍攝的作品,一部分圖片是我的攝影同行的經典佳作,還有一部分圖片是我得意學生的攝影作品。學生的成就是當教師最大的欣慰,這也是我自從當老師的那一天起,就無怨無悔為之付出的動力。
摸得著:我多年來在汕頭大學從事攝影本科教學,曾兼任學校的新聞攝影拍攝工作,用攝影鏡頭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與變遷,采訪拍攝了來校視察的許多國家領導人以及重大外事活動,為新聞攝影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教學資料。
我喜歡旅行攝影,寒璁假為我提供了大量拍攝時間。多年來自費旅行走遍祖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草原、沙漠、戈壁灘、高山和海域,從綠色蔥蘢的南國到白雪皚皚的北國,從汕頭的北回歸線到祖國的最北邊漠河,無不留下我的足跡。越是荒無人煙偏僻貧窮的地方越是吸引著我前往拍攝記錄,最值得我記錄與關注的是那里人們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環境。一次重大的車禍還差點讓我把生命交給內蒙古這片熱土。攝影以它獨特的記錄方式把我所看到的真實影像永遠地記錄了下來。
我的攝影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而且也豐富了我講授攝影課程的教材內容。我把這些自己摸得著的親身經歷通過歸納總結,完整地在書中表述出來。
用得上;書中除了每一章後面附加練習思考題之外,在第15章中我專門運用自己的幾個成功課堂教學范例,講述各個攝影實踐環節。在內容闡述和圖片范例上力求形成系統化、理論化,圖文並茂,淺顯易懂,技能訓練與理論提升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攝影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瞬間捕捉能力和審美欣賞能力的同時,充分拓展網絡優勢,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網絡優勢,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無限的教學與學習空間,運用各種實用手段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書讀得再多,若不懂實踐,等於紙上談兵」,這是我最朴素的教學理念。
現在書終於寫完了,回過頭再去讀,自己雖然不是十分滿意,但還是很有收獲的喜悅。由於時間及本人能力所限,本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能向我率真地提出意見與看法。
此外,在本書出版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攝影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感謝北京體育大學徐永春編審為本書做了精心的裝幀設計以及鼎力幫助;感謝美國朋友陳群博士,以及亦諾、常河、王剛、孫軼華、梁清、陳奕啟、馬卡等眾多朋友為本書提供圖片;感謝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感謝新聞學院對我的關懷;感謝學生給予我的支持;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中國攝影出版社的支持,得到陳申老師對我的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我最誠摯的謝意!
2008年11月30日
謝琳 寫於汕頭大學
大學和大學的教師應教給學生什麽呢?首先,當然是教他們先學會做人。尤其是學習新聞攝影的學生,更應該讓他們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懂得人文關懷。「新聞攝影記者首先是一個人,給予需要的人及時幫助是他首要的責任,新聞則是第二位的。」我經常用《美國新聞攝影教程》作者肯尼斯·科布勒的這句話轉贈我的學生。我教過的兩位學生陳奕啟和梁清,現在《南方都市報》當記者,他們的出色表現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的育人理念。陳奕啟在2008年采訪抗冰救災時所拍攝的新聞照片《愛心接力》,先後在《南方都市報》、《人民攝影》頭版刊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照片還獲得廣東省和全國抗冰救災紀實攝影專題展覽的兩項金獎。梁清奔赴汶川和都江堰等地拍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程,又赴美國采訪2008年總統大選。他們用愛的心靈去發現新聞,讓人們看到一個充滿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其次,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和技能。因此,寫一本不是為了裝點門面的「為寫而寫」的教材,而是寫一本能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為教而寫」的教材,這是我撰寫本書的初衷且以此作為這本書的特色。
看得見:全書共有15個章節和6個附錄,30多萬字,在每章節里面根據內容需要附上新聞或紀實或藝術的攝影圖片400余幅。其中大部分圖片是我自己拍攝的作品,一部分圖片是我的攝影同行的經典佳作,還有一部分圖片是我得意學生的攝影作品。學生的成就是當教師最大的欣慰,這也是我自從當老師的那一天起,就無怨無悔為之付出的動力。
摸得著:我多年來在汕頭大學從事攝影本科教學,曾兼任學校的新聞攝影拍攝工作,用攝影鏡頭見證了學校的發展與變遷,采訪拍攝了來校視察的許多國家領導人以及重大外事活動,為新聞攝影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教學資料。
我喜歡旅行攝影,寒璁假為我提供了大量拍攝時間。多年來自費旅行走遍祖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草原、沙漠、戈壁灘、高山和海域,從綠色蔥蘢的南國到白雪皚皚的北國,從汕頭的北回歸線到祖國的最北邊漠河,無不留下我的足跡。越是荒無人煙偏僻貧窮的地方越是吸引著我前往拍攝記錄,最值得我記錄與關注的是那里人們的生活狀況與生存環境。一次重大的車禍還差點讓我把生命交給內蒙古這片熱土。攝影以它獨特的記錄方式把我所看到的真實影像永遠地記錄了下來。
我的攝影經歷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而且也豐富了我講授攝影課程的教材內容。我把這些自己摸得著的親身經歷通過歸納總結,完整地在書中表述出來。
用得上;書中除了每一章後面附加練習思考題之外,在第15章中我專門運用自己的幾個成功課堂教學范例,講述各個攝影實踐環節。在內容闡述和圖片范例上力求形成系統化、理論化,圖文並茂,淺顯易懂,技能訓練與理論提升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攝影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瞬間捕捉能力和審美欣賞能力的同時,充分拓展網絡優勢,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網絡優勢,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提供無限的教學與學習空間,運用各種實用手段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書讀得再多,若不懂實踐,等於紙上談兵」,這是我最朴素的教學理念。
現在書終於寫完了,回過頭再去讀,自己雖然不是十分滿意,但還是很有收獲的喜悅。由於時間及本人能力所限,本書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讀者能向我率真地提出意見與看法。
此外,在本書出版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攝影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感謝北京體育大學徐永春編審為本書做了精心的裝幀設計以及鼎力幫助;感謝美國朋友陳群博士,以及亦諾、常河、王剛、孫軼華、梁清、陳奕啟、馬卡等眾多朋友為本書提供圖片;感謝我的家人一如既往對我的鼓勵和幫助;感謝新聞學院對我的關懷;感謝學生給予我的支持;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中國攝影出版社的支持,得到陳申老師對我的幫助,在此一並表示我最誠摯的謝意!
2008年11月30日
謝琳 寫於汕頭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