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本體詮釋的立場,闡明佛教詮釋學的意義,展開天台、禪、淨土的佛教詮釋學主要內容,也涉及佛教詮釋學在宗教對話、心靈治療和宗教社會學上等等應用課題。
《佛教詮釋學》一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佛教詮釋學”的背景說明,第二部分是“佛教詮釋學”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節的體系展開,第三部分是“佛教詮釋學”的實際運用。第一部分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成立根據與相關研究,也用一章來反思當代中文佛學界關于如來藏思想的爭議,這是本書最具批判性和論戰性質的部分。本書在第二部分以三個環節分別探討天台、禪與淨土思想,借此厘清東亞佛教的思想基礎之有機構成。探討他們在佛教存有論、佛教知識論與佛教實踐論的詮釋學涵意,進行一三三一的佛教存有論、不縱不橫(不即不離)的佛教知識論和性修不二(上下回向)的實踐論等三方面之佛教詮釋。若吾人將這些統整合而觀之,就是一部完整的佛教的哲學詮釋學與具有當代意義的佛教哲學概論,此部分(佛教詮釋學的三環節)尚待日後繼續發揮之處尚多。最後,本書第三部分是佛教詮釋學的應用,共有四篇文章,分別從佛教詮釋學作為參考點,來探討佛教基督教宗教對話、人間佛教與現代性問題、佛教心靈治療學、佛教與科學的對話,是筆者此書寫來最有心得和成就感的部分。
目錄
第一部分 論佛教詮釋學的成立根據、意義與相關研究
第一章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相關研究與主要論題
導論
第一節 佛教存有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意義與其疑難之重省
第二節 論佛教詮釋學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 佛教之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
第四節 佛學詮釋學的重要性
結論
第二章 當代如來藏思想的爭議與佛教詮釋學——印順之後的如來藏說爭議之評議
導論
第一節 詮釋沖突︰如來藏說之爭議與詮釋沖突的解決
第二節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的解構思想與兩種詮釋學視點下的如來藏思想批判
第三節 評蔡耀明的“內部建構”的佛學研究法
結論
第二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節︰佛教存有學、知識論和實踐論
第一章 天台佛學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哲學反思——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一
導論
第一節 對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佛教的本體詮釋的反省與未來發展的前瞻
第二節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顓天台佛學的三諦說之思想創造為例
第三節 中國哲學的本體詮釋之根源︰古代中國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第四節 論佛教詮釋學對于詮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第五節 天台佛學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節
結論 融合與對活︰走向未來的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在21世紀的實踐
第二章 禪的佛教詮釋學與世界倫理——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二
導論
第一節 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
第二節 《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禪的本體詮釋學與超存有學
第三節 “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節
第四節 禪的倫理學與世界倫理
結論 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世界倫理之建構
第三章 淨土信仰論之詮釋︰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迥向思想——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三
導論
第一節 迥向、轉變與轉依的理論關聯︰迥向說的佛教詮釋學含義
第二節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來︰淨土信仰的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三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應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之對話的一個當代反思
導論
第一節 空的哲學對于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的重要性
第二節 “空”之體驗、佛性論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第三節 佛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對話的本體詮釋進路︰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模型之試探
第四節 禪的哲學與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終末論”以及“罪”問題之會遇
結論
第二章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現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導論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
第二節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論現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 從“表現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看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間佛學”的理論根據的差異及其宗教社會學含義
第四節 台灣與中國內地的現代佛教的“現代性”的哲學反思
結論
第三章 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導論
第一節 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第二節 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第三節 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四章 佛教與科學——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
導論
第一節 近代科學對于宗教世界觀的運用與佛教的科學觀
第二節 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幾種模式及佛法與科學的會通
第三節 佛教心理學所例示的當代佛教科學觀
結論
第一章 佛教詮釋學的重省——佛教詮釋學的意義、相關研究與主要論題
導論
第一節 佛教存有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意義與其疑難之重省
第二節 論佛教詮釋學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 佛教之本體詮釋學的基本論題
第四節 佛學詮釋學的重要性
結論
第二章 當代如來藏思想的爭議與佛教詮釋學——印順之後的如來藏說爭議之評議
導論
第一節 詮釋沖突︰如來藏說之爭議與詮釋沖突的解決
第二節 林鎮國《辯證的行旅》的解構思想與兩種詮釋學視點下的如來藏思想批判
第三節 評蔡耀明的“內部建構”的佛學研究法
結論
第二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三個環節︰佛教存有學、知識論和實踐論
第一章 天台佛學的詮釋學與人間佛教的哲學反思——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一
導論
第一節 對人間佛教思想與中國佛教的本體詮釋的反省與未來發展的前瞻
第二節 漢傳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顓天台佛學的三諦說之思想創造為例
第三節 中國哲學的本體詮釋之根源︰古代中國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
第四節 論佛教詮釋學對于詮釋學與佛學研究之意義
第五節 天台佛學的本體詮釋學的三個環節
結論 融合與對活︰走向未來的佛教詮釋學與人間佛教在21世紀的實踐
第二章 禪的佛教詮釋學與世界倫理——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二
導論
第一節 漢斯‧昆的世界倫理構想及其綱領
第二節 《楞伽經》論如來禪與如來藏藏識︰禪的本體詮釋學與超存有學
第三節 “指月之喻”的禪的本體詮釋的三個環節
第四節 禪的倫理學與世界倫理
結論 走向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世界倫理之建構
第三章 淨土信仰論之詮釋︰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迥向思想——佛教詮釋學三環節之三
導論
第一節 迥向、轉變與轉依的理論關聯︰迥向說的佛教詮釋學含義
第二節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來︰淨土信仰的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三部分 佛教詮釋學的應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與基督教哲學——基督教哲學與佛教哲學之對話的一個當代反思
導論
第一節 空的哲學對于基督教與佛教的對話的重要性
第二節 “空”之體驗、佛性論與虛無主義的克服
第三節 佛教與基督教的宗教對話的本體詮釋進路︰佛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模型之試探
第四節 禪的哲學與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終末論”以及“罪”問題之會遇
結論
第二章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現代性問題——以太虛、印順的詮釋差異為線索
導論
第一節 “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
第二節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論現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
第三節 從“表現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看太虛大師與印順法師“人間佛學”的理論根據的差異及其宗教社會學含義
第四節 台灣與中國內地的現代佛教的“現代性”的哲學反思
結論
第三章 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導論
第一節 從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到佛教的意義治療學
第二節 佛教的心靈治療技巧與佛教意義治療學
第三節 佛教的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
結論
第四章 佛教與科學——論佛教科學觀與佛教心理學作為一個範例
導論
第一節 近代科學對于宗教世界觀的運用與佛教的科學觀
第二節 當代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的幾種模式及佛法與科學的會通
第三節 佛教心理學所例示的當代佛教科學觀
結論
序
1989年秋季賴賢宗教授作為一個年經的學子選修了我的本體詮釋與分析哲學的研究生課程。在此後的20年里,從台灣到德國,從德岳再回到台灣,我看到了一個年輕哲學心靈的蓬勃成長與欣榮發展,也見證了此一成長與發展的成果。賢宗是一位敏思多才、勤于研究並具有創意的新一代的哲學學者。他在他的哲學研究中逐漸認識到與掌握了我的本體詮釋學的本體論與詮釋學方溏,因而為眾多的哲學傳統找到了一個統合聯貫的思考基礎,並如他所說,期勉自己進行鉤深致遠、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的哲學思考,並立意要成為一位哲學家。我認為他已有相當的成功。
雖然他的諸多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科目所做的哲學研究成果,我卻感覺到他在本體詮釋學的基礎上已有把倫理學、宗教學與藝術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意思,透露出一個活潑生動思維生命的本體以及其向多面的展開的潛能。也使人們意識到宗教的信仰、倫理的善意、美學的意境都有其內涵的真實,一方面自成一體,另方面卻又彼此涵攝,相互旁通。這里我想指出,雖然賢宗把Heidegger、Beck等哲學家的哲學也視為“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此一理解正顯出本體詮釋學的包含與融攝精神。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方可能把東西及中西的本體哲學與價值哲學融會在一起,同時又對Heidegger等進行了上項本體融合(不只是視野融合)的再詮釋。
我所說的本體詮釋學是基于我對西方哲學形上學及知識論與中國哲學中的易學、儒學與中國道佛學(含禪學)的綜合體會與思考而來。我提出“本體”一詞,是要顯示“本體”之不同于“存有”而又包含了“存有”。而我所謂“詮釋”則是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卻又不排除非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對本體詮釋即在根源上與體系上進行一個包含多元、條理多元的整和與彰明。
基于淵源,我必須說賢宗在諸多學子中最具有本體詮釋學的前理解,並對之進行了具有創意的前把握,因而在各個哲學傳統中找到其本與體、體與用。他在德岳的求學期間更進一步地鑽深了他的本體意識(雖然他多用“存有”一詞)。他的創意尤其體現在他對佛學與佛教文化、道家哲學與道家宗教的深入的探討之中。他從存有、知識與實踐三方面來進行對佛學中的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的本體詮釋,並導向當代的心靈治療等實踐問題。可說對中國佛學作了一個新的整合。賢宗的“道家詮釋學”的最大特點是會通了丹道修煉與養生思想,使道家的理論有了一個哲學意義的實踐。他自己也修煉丹道,有實際的體驗,對他的道家的闡述不無影響,具體的說明了知行會通的重要性。
除了對佛道的詮釋外,賢宗也致力于儒家的詮釋,這方面他很重視明末清初的儒學與當代新儒家哲學。他對我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本體用論”有鮮明的解說,並由此凸顯了厘清諍議、會通觀點千開啟新視角的本體詮釋學的觀點。基于對佛道儒的本體詮釋,賢宗最新的創意應可說體現在他的“意境美學”之中。到此可以見到賢宗把他融會了的本體詮釋的本體與方法用在當代中國美學文學諸學者的理論之上,而統合成為他所說的中岳的“意境美學”。對此我極為贊賞。這是一項跨世紀與跨哲學與跨文化的重要思想傾果。
值此賢宗有關本體詮釋及其應用的四本書出版之際,特寫此序以志之。
成中英序于北京西山庭院
2008年9月15日
雖然他的諸多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對不同科目所做的哲學研究成果,我卻感覺到他在本體詮釋學的基礎上已有把倫理學、宗教學與藝術美學結合在一起的意思,透露出一個活潑生動思維生命的本體以及其向多面的展開的潛能。也使人們意識到宗教的信仰、倫理的善意、美學的意境都有其內涵的真實,一方面自成一體,另方面卻又彼此涵攝,相互旁通。這里我想指出,雖然賢宗把Heidegger、Beck等哲學家的哲學也視為“本體詮釋學”(Onto-Hermeneutics),此一理解正顯出本體詮釋學的包含與融攝精神。因為只有在此基礎上方可能把東西及中西的本體哲學與價值哲學融會在一起,同時又對Heidegger等進行了上項本體融合(不只是視野融合)的再詮釋。
我所說的本體詮釋學是基于我對西方哲學形上學及知識論與中國哲學中的易學、儒學與中國道佛學(含禪學)的綜合體會與思考而來。我提出“本體”一詞,是要顯示“本體”之不同于“存有”而又包含了“存有”。而我所謂“詮釋”則是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卻又不排除非話語對本體的展現。對本體詮釋即在根源上與體系上進行一個包含多元、條理多元的整和與彰明。
基于淵源,我必須說賢宗在諸多學子中最具有本體詮釋學的前理解,並對之進行了具有創意的前把握,因而在各個哲學傳統中找到其本與體、體與用。他在德岳的求學期間更進一步地鑽深了他的本體意識(雖然他多用“存有”一詞)。他的創意尤其體現在他對佛學與佛教文化、道家哲學與道家宗教的深入的探討之中。他從存有、知識與實踐三方面來進行對佛學中的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的本體詮釋,並導向當代的心靈治療等實踐問題。可說對中國佛學作了一個新的整合。賢宗的“道家詮釋學”的最大特點是會通了丹道修煉與養生思想,使道家的理論有了一個哲學意義的實踐。他自己也修煉丹道,有實際的體驗,對他的道家的闡述不無影響,具體的說明了知行會通的重要性。
除了對佛道的詮釋外,賢宗也致力于儒家的詮釋,這方面他很重視明末清初的儒學與當代新儒家哲學。他對我的“本體詮釋學”與“易學本體用論”有鮮明的解說,並由此凸顯了厘清諍議、會通觀點千開啟新視角的本體詮釋學的觀點。基于對佛道儒的本體詮釋,賢宗最新的創意應可說體現在他的“意境美學”之中。到此可以見到賢宗把他融會了的本體詮釋的本體與方法用在當代中國美學文學諸學者的理論之上,而統合成為他所說的中岳的“意境美學”。對此我極為贊賞。這是一項跨世紀與跨哲學與跨文化的重要思想傾果。
值此賢宗有關本體詮釋及其應用的四本書出版之際,特寫此序以志之。
成中英序于北京西山庭院
2008年9月15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