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

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
定價:234
NT $ 204
  • 作者:林子淳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8-12-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54081X
  • ISBN13:9787802540811
  • 裝訂:平裝 / 28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漢語神學”有廣狹兩義。前者泛指以漢語表達基督教神學思想所做的神學研究,後者則專指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降、源自中國大陸人文學界基督教研究旨趣、並在全球華人學者中興起的神學研究。本書則是後者意義上的“漢語神學”研究成果。

本書以現代神學和詮釋學為主線,把西方學者,如弗萊(Han W.Frei)和科利(Paul Ricoeur)對基督教神學研究的看法有機地融入漢語神學的評析中,展示了作者對“漢語神學”的詮釋和“漢語神學”的建構,透析了人文學者以及教會神學家們對基督教神學研究的多元性向度和復雜性的景觀。


林子淳,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專研詮釋學及現代神學,現職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主任兼研究員,並于大學及神學院兼任教席。
 

目錄

總序/王志成 陳紅星
序一/李秋零
序二/楊熙楠
自序
內地版序
導言與題解
第一部分 漢語神學的回顧與分析
對中國內地基督教學術發展的回顧與分析
對《翻譯與吸納》的翻譯性吸納
漢語基督神學的語言形式籮筐
漢語神學在公共領域中的論述進路
——對哈貝馬斯思想的一種反思性挪用
漢語基督教神學的類型學思考
第二部分 漢語神學、聖經與基督教傳統的關系
《聖經》作為神學研究文本的問題意識
——論漢語神學與普世基督教傳統的傳承與交流問題
邁向一個基督中心論式實踐性經文閱讀
——弗萊思想中的《聖經》敘事、基督徒身份和神學建構關系
“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論《聖經》、耶穌基督與神學建構的關系
《聖經》詮釋與生命轉化
——一種利科式的解讀
聖靈開口說漢語
——論漢語神學的社群性關注
第三部分 漢語語境的神學評析
什麼叫神學?(Was Heiβt Theologie?)
——從海德格爾的兩種定義說起
蒂利希有必要采納嗣子論嗎?
——一個《聖經》觀點的響應
巴特︰啟示實證論者?
——從朋霍費爾看巴特的啟示觀
另一種公共神學?
——評亨頓的《基督、護理及歷史》
 

但凡新事物的產生,總是最能吸引年輕人的關注;而新事物的成長,也更需要年輕人的參與和跟進。十余年前,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提出“漢語神學”的口號,一些基督教學人聚集在這個理念下,與中國內地學界的基督教研究遙相呼應,親密合作,儼然形成了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神學運動,引起世人的矚目。如今,林子淳先生的《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即將出版,正反映了這位年輕學人對“漢語神學”的關注、參與和跟進。

林子淳先生選取“漢語神學詮釋”為書名,稱這“是一個故意含混的標題”,包括了作者“對‘漢語神學’的詮釋(interpreting Sino- Christian Theology)和以漢語來開展的‘神學詮釋’(Chinesetheological hermeneutics)。此兩者意涵當然不盡相同,但卻又有互相重迭以至相輔相成的關系”。愚以為,這兩者其實是一回事。“以漢語來開展的神學詮釋”本來就是“漢語神學”,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漢語神學”本來就是“以漢語來開展的神學詮釋”。只不過,“漢語神學”在開展神學詮釋的同時,也應當對自已進行再詮釋。林子淳先生曾負笈英倫,對西方現代神學和詮釋學有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反思“漢語神學”,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漢斯‧弗萊(Hans W Flei)、特雷西(David Tracy)、利科(Paul Ricoeur)等西方學術名流的觀點被他隨手拈來,用以反觀“漢語神學”,自有其獨特的見解。尤其是弗萊的神學類型學,其影響在本書的多篇文章中都清晰可見。而林子淳先生任職道風山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是“漢語神學”的直接參與者,與中國內地學界的基督教研究有著廣泛的接觸,又使得他的許多睿見直接來源于他的切身感受。就本書而言,至少有以下兩點值得讀者關注。首先,就“漢語神學”的個性問題,林子淳先生主張“非教會性”的概括己有不要,建議仍以“漢語神學”興起之初所采用的術語“人文性”來概括,此說很有道理。實際上,所謂的“非教會性”雖然確實反映了“漢語神學〞初期發展的特征,但也正是它屢遭詬病的一個原因。而到現在,隨著林子淳先生敏銳地注意到的“更多具教會背景的學者參與這討論和對話”這個新的事實,上述特征的確已發生了變化。筆者在不久前完稿的一篇文章中曾為“爿F教會性”作出說明,認為“這種‘非教會性’絕不意味著‘反教會性’或者絕對排斥‘教會性’。 ……‘漢語神學’的位置既在教會之內,又在教會之外。……它既‘出自教會’,又不僅僅‘出自教會’;既‘為著教會’,又不僅僅‘為著教會’;既‘面向教會’,又不僅僅‘面向教會’”。但與林子淳先生主張用“人文性”取代“非教會性”來概括“漢語神學”的特征,仍顯得是技遜一籌。其次,林子淳先生明顯表現出對《聖經》研究的特殊關注。《聖經》是基督教神學的根基,《聖經》研究是基督教及其神學研究的必要前提。但在“漢語神學”發展乏初,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聖經》研究顯然是一個薄弱的環節。這種狀況已引起人們從不同角度出發的關注,加強《聖經》研究的呼聲在“漢語神學”的會議和刊物上也不斷出現,而且這種弱點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改觀。林子淳先生在本書第二部分的幾篇文章中均涉及到這個問題,其中藉研究弗萊、利科神學思想的機會強調了《聖經》研究對“漢語神學”的重要性、可能性和現實性,應當對“漢語神學”今後的發展有積極的啟發。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