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中產階級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術領域日趨重視的問題,引起政治學、社會學以及經濟學等方面專家和學者的普遍關注。本書所要探討的主要問題是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變遷的現代化過程中,西方中產階級與社會秩序穩定的關系。本書以政治社會學的理論範式為背景,以社會分層理論和國家與社會互動關系理論等為分析框架。本書的研究是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指導性方法論的基礎上展開的,具體研究方法為比較研究方法、階級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以及案例研究方法等。
曾在理論界風行一時的西方中產階級研究的理論預設為︰中產階級是歷經西方工商業和市民社會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相近的自我評價、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以及有市場能力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因此,在市場取向和社會秩序穩定與發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本書主要理論取向不同于西方中產階級理論研究中的“穩定器”、“平衡輪”、“緩沖器”等理論觀點,本書的理論起點和支撐的基本假設是︰自近代社會轉型以來,中產階級的分化、組合和發展變化,使其自身充滿著矛盾性、異質性和復雜性,其並非是一個自為的階級。從社會系統變量視角辯證分析,在市場社會多元化促發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產階級不僅在現實社會中的群體意識與行為取向是一個復雜的變數,而且其對社會秩序穩定和發展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此外,在不同政治與文化背景的國家,各自還有著不同的內涵與特征。因此,中產階級與社會秩序穩定關系,不僅僅在于其市場能力,還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贏得其他社會階層廣泛合作與支持的能力,取決于其是否有參與和推動政治民主的能力以及國家與社會互動、互構關系的制度背景。故本書凸顯的關鍵詞即為中產階級在社會秩序中的“矛盾”與“變量”。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和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二、相關思想理論圖式
(一)階級階層理論
(二)西方學者對中產階級的界定與論述
(三)西方學者對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闡論
三、理論背景與分析框架
(一)理論背景
(二)分析框架
(三)基本概念
四、方法與創新
(一)研究假設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創新之處
第二章 社會穩定理論構建與結構特征
一、多元與開放︰社會學中的社會穩定理論
二、社會穩定︰多維度系統工程
(一)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核心
(二)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的基礎︰
(三)思想意識形態穩定︰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
(四)國際環境穩定︰社會穩定的外部條件
三、動態與發展︰社會穩定類型和特征
(一)社會穩定的類型
(二)社會穩定的基本特征
四、社會轉型社會分層與社會穩定
(一)調控與整合︰社會轉型與社會穩定
(二)社會分層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
五 結語︰審思與啟迪
第三章 歷史考察︰西方中產階級與社會變遷
一、解讀與思辨︰亞里士多德的理想中產階級
(一)亞里士多德對城邦中產階級特性的闡述
(二)亞里士多德中產階級政體辨析
二、革命與保守︰轉型時期的中產階級
(一)中世紀城市運動與中產階級發展
(二)英法資產階級革命與中產階級
(三)英法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的啟示
三、曖昧與搖擺︰經典理論對中產階級特性剖析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中產階級不穩定特性分析
(二)列寧對小資產階級不穩定特性的研究
四、20世紀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和思潮——以美國社會為例
(一)美國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
(二)美國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和思潮
(三)美國工會運動與中產階級
五、結語︰矛盾與變量
第四章 理論視野中的西方中產階級
一、概念與邊界︰對中產階級界定的理論問題
(一)模糊與異質︰中產階級概念及其特征
(二)中產階級︰一個具有動態變化的概念
二、自在或自為︰中產階級與階級意識
(一)從階級意識到階級責任——一種階級的解析視角
(二)中產階級能構成政治上成熟的階級嗎
三、管理、科技、革命︰中產階級能成為統治階段嗎
(一)“管理革命”與中產階級
(二)“科技革命”與中產階級
四、結語︰私有制領域的中產階級邊界
第五章 現狀及思考︰西方與東亞的中產階級與社會秩序
第六章 制度、組織、機制︰西方國家社會政治穩定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一、問題和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意義
二、相關思想理論圖式
(一)階級階層理論
(二)西方學者對中產階級的界定與論述
(三)西方學者對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闡論
三、理論背景與分析框架
(一)理論背景
(二)分析框架
(三)基本概念
四、方法與創新
(一)研究假設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創新之處
第二章 社會穩定理論構建與結構特征
一、多元與開放︰社會學中的社會穩定理論
二、社會穩定︰多維度系統工程
(一)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核心
(二)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的基礎︰
(三)思想意識形態穩定︰社會穩定的精神支柱
(四)國際環境穩定︰社會穩定的外部條件
三、動態與發展︰社會穩定類型和特征
(一)社會穩定的類型
(二)社會穩定的基本特征
四、社會轉型社會分層與社會穩定
(一)調控與整合︰社會轉型與社會穩定
(二)社會分層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
五 結語︰審思與啟迪
第三章 歷史考察︰西方中產階級與社會變遷
一、解讀與思辨︰亞里士多德的理想中產階級
(一)亞里士多德對城邦中產階級特性的闡述
(二)亞里士多德中產階級政體辨析
二、革命與保守︰轉型時期的中產階級
(一)中世紀城市運動與中產階級發展
(二)英法資產階級革命與中產階級
(三)英法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的啟示
三、曖昧與搖擺︰經典理論對中產階級特性剖析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中產階級不穩定特性分析
(二)列寧對小資產階級不穩定特性的研究
四、20世紀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和思潮——以美國社會為例
(一)美國中產階級與社會運動
(二)美國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和思潮
(三)美國工會運動與中產階級
五、結語︰矛盾與變量
第四章 理論視野中的西方中產階級
一、概念與邊界︰對中產階級界定的理論問題
(一)模糊與異質︰中產階級概念及其特征
(二)中產階級︰一個具有動態變化的概念
二、自在或自為︰中產階級與階級意識
(一)從階級意識到階級責任——一種階級的解析視角
(二)中產階級能構成政治上成熟的階級嗎
三、管理、科技、革命︰中產階級能成為統治階段嗎
(一)“管理革命”與中產階級
(二)“科技革命”與中產階級
四、結語︰私有制領域的中產階級邊界
第五章 現狀及思考︰西方與東亞的中產階級與社會秩序
第六章 制度、組織、機制︰西方國家社會政治穩定分析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在一個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如何維持社會秩序穩定、推動和諧社會發展,這實際上不僅是社會科學界必須認真研究與探討的十分重要的理論問題;而雖也是每個國家、政府袖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很顯然,正確的思想理論取向和價值觀應是實際行動的先導。
西方中產階級的興起已經成為後現代語境中的一個世界性話題,這也使當下中產階級作為時髦標簽而成為中囿學界研究的“熱門”。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基本經濟制度與體制以及產業結構變化的結果,正深刻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結構。目前新的社會中間階層人數約有5000萬,但加上在相關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總人數約1.5億,他們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並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和4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GDP的比重己超過1/3,每年吸納著半數以上新增就業人員。改革開放以來,約有70砌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晶來自于中小企業,其中95%是非公有制企業。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建立新社會階層的評價體系,這將對新社會階層人士的評價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目前,中國社會新中間階層主要構成為私膏企業的中小企業主、企事業單位中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機構的公務員階層,從事文化、教育、藝術、體育的專業人員以及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誠然;按照西方的一些經驗,中產階級壯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2007年《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表明,在有58.5%的人認為新社會階層對我囿經濟發展的貢獻“非常大”或者“比較大”的同時,也有近半數的人覺得這個群體缺少歸屬感,對他們“心存顧慮”。企業家“原罪論”、“中間過程利益集團”、“權錢交易”、“權力尋租”、部門或行業中的“潛規則”、“菲典型性腐敗”、濫用公共權力以及醫療、教育界的腐敗現象,指的是他們;行業壟斷、國企改制、土地批租、工程建設等領域出現的腐敗案件,同他們有關;甚至收入差距拉大的矛頭,也對準了這個群體。從現實社會情境來看,一個高度依賴再分配體制的行業和國家壟斷行業的“體制內階層”也正在形成,這一階層處于中高收人水平,這有可能導致權力階層的階層利益日益與社會中高階層的利益吻含,而與底層群體愈加疏遠。故一些學者認為,“一旦他們的行為稍微滑出合理邊界,其影響就不只是幾個‘民工化’、‘過勞死’現象那麼簡單”;他們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影響,目前還很難預測。從各方輿論中可以看到,中國大眾對這股中堅力量並“不買賬”。這其中所存在的利益訴求的矛盾與沖突、思想情緒上的不滿與對立,確實值得我們一些學者、理論工作者去反省和深思!
雖然西方一些學者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中產階級“類型”,在理論上構建了一種話語權,但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新韋伯主義的各個思想流派都指出中產階級的一些特征︰即他們是一個異質與分化、復雜與多元的群體,不僅利益訴求多樣化,而且價值取向也多元化。那麼這樣一個具有多重性格和矛盾的階層或社會群體,能夠成為社會秩序的“穩定器”嗎?我認為《矛盾與變量︰西方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研究》的作者在其著作中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合乎社會現實的一種解讀或是一種思考。
誠然,學術研究崇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但在凸顯質疑與批判的勇氣時,更應注重理性的辨析。當一種“理論消費∵風氣彌漫學界時,當“穩定器”觀念在理論界風行一時,沈瑞英博士能對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理論研究範式,這既是難能可貴的,又確實令人欽佩和深思。其書名的主題詞︰矛盾與變量,不僅突出與刻畫了中產階級的“矛盾性格”、“矛盾地位”,而且鞭闢入里地分析指出了中產階級只是社會秩序穩定中的一個要素和變量,其要成為“穩定器”是必須有條件和前提的。作者在著作中從歷史層面、制度層面、理論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等以其創新思維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觀點,如社會秩序穩定應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系統工程;中產階級的社會作用與力量的發揮,不僅要取決于自身內涵發展,而且要取得同社會各階層和國家的良性互動;西方文化語境中內源性的中產階級模式是只能借鑒,不能“克隆”的;在市場社會多元化的趨勢下,應更多關注利益集團的分析模式;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互構和互補以及制度設計與安排是社會秩序穩定的關鍵;等等。這些理論觀點在作者曾發表的論文中已有闡論,並使學界頗為關注。其不僅為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研究提出範式轉換,而且也為當前中國的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種理論思考。
……
西方中產階級的興起已經成為後現代語境中的一個世界性話題,這也使當下中產階級作為時髦標簽而成為中囿學界研究的“熱門”。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基本經濟制度與體制以及產業結構變化的結果,正深刻改變著中國的社會結構。目前新的社會中間階層人數約有5000萬,但加上在相關行業的所有從業人員,總人數約1.5億,他們掌握或管理著10萬億左右的資本,使用著全國半數以上的技術專利,並直接或間接貢獻著全國近1/3的稅收和40%的進出口貿易總額,GDP的比重己超過1/3,每年吸納著半數以上新增就業人員。改革開放以來,約有70砌的技術創新、65%的國內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產晶來自于中小企業,其中95%是非公有制企業。據了解,有關部門正在著手建立新社會階層的評價體系,這將對新社會階層人士的評價提供重要參考數據。
目前,中國社會新中間階層主要構成為私膏企業的中小企業主、企事業單位中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政府機構的公務員階層,從事文化、教育、藝術、體育的專業人員以及醫生、律師、會計師,等等。誠然;按照西方的一些經驗,中產階級壯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是社會秩序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2007年《中國青年報》的調查表明,在有58.5%的人認為新社會階層對我囿經濟發展的貢獻“非常大”或者“比較大”的同時,也有近半數的人覺得這個群體缺少歸屬感,對他們“心存顧慮”。企業家“原罪論”、“中間過程利益集團”、“權錢交易”、“權力尋租”、部門或行業中的“潛規則”、“菲典型性腐敗”、濫用公共權力以及醫療、教育界的腐敗現象,指的是他們;行業壟斷、國企改制、土地批租、工程建設等領域出現的腐敗案件,同他們有關;甚至收入差距拉大的矛頭,也對準了這個群體。從現實社會情境來看,一個高度依賴再分配體制的行業和國家壟斷行業的“體制內階層”也正在形成,這一階層處于中高收人水平,這有可能導致權力階層的階層利益日益與社會中高階層的利益吻含,而與底層群體愈加疏遠。故一些學者認為,“一旦他們的行為稍微滑出合理邊界,其影響就不只是幾個‘民工化’、‘過勞死’現象那麼簡單”;他們對中國社會結構的影響,目前還很難預測。從各方輿論中可以看到,中國大眾對這股中堅力量並“不買賬”。這其中所存在的利益訴求的矛盾與沖突、思想情緒上的不滿與對立,確實值得我們一些學者、理論工作者去反省和深思!
雖然西方一些學者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中產階級“類型”,在理論上構建了一種話語權,但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還是西方新馬克思主義、新韋伯主義的各個思想流派都指出中產階級的一些特征︰即他們是一個異質與分化、復雜與多元的群體,不僅利益訴求多樣化,而且價值取向也多元化。那麼這樣一個具有多重性格和矛盾的階層或社會群體,能夠成為社會秩序的“穩定器”嗎?我認為《矛盾與變量︰西方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研究》的作者在其著作中給我們提供了比較合乎社會現實的一種解讀或是一種思考。
誠然,學術研究崇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但在凸顯質疑與批判的勇氣時,更應注重理性的辨析。當一種“理論消費∵風氣彌漫學界時,當“穩定器”觀念在理論界風行一時,沈瑞英博士能對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理論研究範式,這既是難能可貴的,又確實令人欽佩和深思。其書名的主題詞︰矛盾與變量,不僅突出與刻畫了中產階級的“矛盾性格”、“矛盾地位”,而且鞭闢入里地分析指出了中產階級只是社會秩序穩定中的一個要素和變量,其要成為“穩定器”是必須有條件和前提的。作者在著作中從歷史層面、制度層面、理論層面、社會層面、國家層面等以其創新思維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觀點,如社會秩序穩定應是一個復雜的多維度系統工程;中產階級的社會作用與力量的發揮,不僅要取決于自身內涵發展,而且要取得同社會各階層和國家的良性互動;西方文化語境中內源性的中產階級模式是只能借鑒,不能“克隆”的;在市場社會多元化的趨勢下,應更多關注利益集團的分析模式;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互構和互補以及制度設計與安排是社會秩序穩定的關鍵;等等。這些理論觀點在作者曾發表的論文中已有闡論,並使學界頗為關注。其不僅為中產階級與社會穩定關系研究提出範式轉換,而且也為當前中國的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種理論思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