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亞︰迷人的放逐

波希米亞︰迷人的放逐
定價:168
NT $ 146
 

內容簡介

波希米亞是一種思想,是一種神話的化身。這個神話包含罪惡、放縱、大膽的性愛、特立獨行、奇裝異服、懷舊和貧困。一方面波希米亞已經死了,另一方面波希米亞又無處不在。

從十九世紀初開始,波希米亞開始在西方藝術界嶄露頭角,並漸漸成為世人矚目的主角。它披著多種外衣,關乎天才、魅力與死亡,襲擊了那些最富激情的年輕人。波希米亞人既是天才又是騙子,既是清教徒又是流浪漢,既是工作狂又是浪蕩子。他們用口號、音樂、聚會反抗當時的權威社會,用不拘一格的裝束凝聚起愛與和平的團結象征,用各種形式的藝術創新領導了文化先鋒,用叛逆的生活方式傳達著放蕩不羈的人生態度。他們,就是我們曾經錯失的波希米亞人。時至今日,波希米亞的影子無處不在。


伊麗莎白‧威爾遜,英國北倫敦大學文化研究教授,著名女性主義與流行文化評論家。著有《夢里的穿戴時尚與現代性》(1985),《都市中的斯芬克司》(1992),《黎明時分》(2006)等多部文化研究著作和小說。
 

目錄

序言
一 波希米亞生命
1 新時代藝術家
2 波希米亞大舞台
3 書寫神話
4 化平庸為神奇
5 波希米亞女人
6 女性角色
7 自由精神
8 獨在異鄉為異客
二 波希米亞主題
9 日常生活的英雄主義
10 波希米亞之愛
11 體驗無限
12 縱欲亦政治
13 大眾的波希米亞
14 後現代波希米亞(人)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誰是波希米亞人?”“誰才算是真正的波希米亞人?”每當提到自己關于波希米亞的工作時,這些問題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其實這些問題根本不存在,因為問這些問題的人都自信他們已經知道了答案。然而盡管關于波希米亞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它們都不能讓人滿意,我們關于反叛藝術家的陳詞濫調其實是對波希米亞人形象的妖魔化,把互相沖突和彼此矛盾的成分硬拼湊到 起。

1850年,第一個為波希米亞作宣傳的作家亨利繆爾熱,把波希米亞人說成是“飲水藝術家”,因為他們太窮,沉溺于工作,沒錢也沒時間喝酒。然而當小說家貝麗爾班布里奇1995年听說她住的卡姆登區是倫敦最有波希米亞風格的地方的時候,她非常憤怒,爭辯說︰“波希米亞人的意思是成天聚眾酗酒,但是我周圍每個人都玩命工作。”

一邊是酗酒,一邊是工作,為了弄清難以琢磨的波希米亞本質,人們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有時他/她是成功的,但是又自我毀滅,例如杰克遜波洛克。有時又像莫迪利亞尼那樣,生前貧困潦倒,默默無聞,死後才出名。另一方面,波希米業人叉像一個缺乏天賦卻自詡為天才的人,和其他失意者廝混,虛度光陰;或者像奧斯卡工爾德,將天才運用在生活上,而僅僅只把才干用在工作中。波希米亞人既是天才又是騙子,既是清教徒又是流浪漢,既是工作狂又是浪蕩子,他的身份往往取決了相反的一面。有時波希米亞人(善)和資產階級(惡)對立,有時是藝術家(善)和波希米亞人(惡)成對比,或者又是“真正的”波希米亞人(善)對抗偽波希米亞人(惡)。復雜的是︰“沒有什麼行動或姿態是能代表波希米亞人,而波希米亞的圈外人不能,或尚未能做的。”

因此,給“波希米亞矯口“波希米亞式”下定義,既復雜又令人沮喪。說它復雜是因為“波希米亞式”這個形容詞的內涵包括如此多不同的甚至完全相悖的生活方式以及五花八門的團體、群體和個體的組合。說它令人沮喪是因為關于波希米亞的各種定義如此矛盾,每種定義都有人堅信不疑。實際上,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誰是波希米亞人?”“誰才是真正的波希米亞人?”——是神經質強迫癥在文化上的同義詞,在這個問題背後實際上隱瞞和暗示了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讓我們感興趣的,不應是一整套清楚定義的波希米亞人的特點,而應該是波希米亞人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反復被提及的問題表明了觀眾的矛盾心態,他們參與創造了這一套陳詞濫調,從而不願對其進行解構。這些問題展現了這個矛盾,同時又否認了這個矛盾。因此更好的問題可能是︰“什麼是藝術家這個觀點到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為什麼會產生呢?”

“垮掉派”的詩人肯尼斯雷克斯羅特寫道︰“巴比倫沒有波德萊爾”——在古巴比倫文化中沒有波希米亞人的容身之地。同樣,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持不同政見的反叛藝術家——夏爾波德萊爾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得不到人們的容忍和理解。這種藝術家可能是地位卑微的技工,也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大師,但不管是哪一種,一般都被緊緊地束縛在自己為之⊥作的世界里。藝術算不上反抗,至少不算典型的反抗;恰恰相反,藝術家是社會的僕人,而不是社會批評家。

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觀點認為,藝術家是隨遇而安的。實際上當時也有不同觀點,根據柏拉圖學派所謂天才是孤僻而憂郁的看法“,文藝復興時代的新觀點認為藝術家“不守陳規,在公眾的眼中,他們自成一派,最終形成了現在人們所說的波希米亞團體”。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生活放蕩的藝術家和作家的情況也是這樣,例如弗朗索瓦維庸、卡拉瓦喬、克里斯托弗‧馬洛等人。然而,這些人並不夠典型;倒是狄德羅的小說人物,“拉摩的佷兒”,一個性格孤僻的怪人,有時被看成是一個波希米亞的早期形象。另一方面,十九世紀羽翼豐滿的波希米亞人屬于一種明顯的亞文化。波希米亞是對十九、二十世紀的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和激進分子在西方社會(或者可能是整個世界為創造一個世外桃源所做努力的稱呼。盡管身處其中的成靈都極端個人主義,但波希米亞依然是集體的事業。隨著藝術家在陌生的“現代”世界中,令人吃驚地從受雇的空想家向激烈的社會批評家轉變時,波希米亞人參與並創造了一種反對主流文化的社會環境。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