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周太史伯提出「和」的審美范疇以來,「和」的審美觀進一步分化為「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遷是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兩種具有共生性、互動性和共融性的審美價值觀。遙兩種音樂審美觀的差異在於,到底是以「平和」為審美價值標淮,還是以「不平」為審美價值標准;到底是節制(或否定)人對音樂美及共審美的需求,還是肯定人對音樂美及其審美的需求;到底是強調音樂審美的「官本位」價值,還是強調音樂審美的「民本位」價值。
從先秦至清末,強調以「平和」、「中和」、「淡和」為美的審美觀,成為歷代統治者或士大夫階層的主流思潮,而強調以「不平」為美的審美觀則處於非主流地位;後者往往成為前者批判,甚至打壓的對象。通過考察,本書認為,這兩種審美觀在審美趣味、審美形式、審美標淮等方面既存在相互對立,又存在相互吸收,此消彼長,共同發展的種種特質。
依據「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的產生、發展及演變的歷史規律,本書將其划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萌芽時期、上升時期、成熟時期和轉化時期。這兩種審美觀在每一個時期的不同發展及演變,
苴接影響了當時的杜會音樂生活及音樂審美實踐。曲此,本書用四個章節對這兩種審美觀作分析研究,在笫五章則對這兩種審美觀作歷史回顧及反思,探討中國宇樂美學史中關於人的本質和寄樂審美本質的關系,和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評價的實質,以及兩種審美觀與儒道佛三家「心性論」的關糸等等,並立足於音樂審美價值論的角庋對中國音樂審美思想的歷史作出評估及展望。
長期以來,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的研究和音樂審美實踐的研究之間常常出現脫節現象。要解浹這個閂題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美學史學和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的一個難題。本書的選題及其研究就足試圖在這一方面做一個嘗試,希望有助於學界對這個問翅作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的歷史價值及其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的對象、方法與歷史分期
第三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述評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共生與互動——萌芽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的歷史淵源辨析
一、「和」字字義及其歷史淵源
二、「和」字的早期美學內涵及其文化內涵
三、從「和」的審美觀升華到「平和」審美觀和「不平」審美觀
第三節 萌芽時期「不平」審美的濫觴與「平和」審美觀的關系
一、「不和平」審美實踐與「平和」審美標准的關系
二、從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看早期「不平」審美的美學意義
三、圍繞「平和」審美與「不平」審美的音樂審美范圍與命題
第四節 萌芽時期樂律學思想中的音樂審美觀
第五節 禮樂審美實踐中的「平和」審美觀及「不平」審美觀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 蛻變與演化——上升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先秦儒家從「平和」審美到「中和」審美的蛻變
一、儒家以「善」為主,「美」「善」並重審美觀念的形成
二、儒家從「平和」審美至「中和」審美的蛻變
第三節 道家樂論對「平和」審美的牽和對「不平」審美觀的影響
一、《老子》「道」德「平」、「淡」對「平和」審美的索引
二、《庄子》「真情」對「不平」審美觀的影響和對「平和」審美觀的改造
第四節 其他各家對「平和」審美觀和「不平」審美觀的態度
一、墨家「非樂」思想籠罩下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二、法家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三、《管子》、《呂氏春秋》中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第五節 「新聲」的崛起與上升時期的「不平」審美觀
一、「新聲」的崛起與「不平」審美的特征
二、「悲」樂審美的延展與兩漢俗樂審美
第六節 秦漢時期關於「平和」審美與「不平」審美的演化
一、「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嘆」——兩漢時期的雅樂審美觀
二、《樂記》和《白虎通》對「平和」審美觀的理論深化
三、「發憤乎音聲」——「不平」審美觀的理論升華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沖突與融合——成熟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五章 凸現與交鋒——轉化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六章 回顧與反思
第七章 結論
后記
第一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的歷史價值及其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的對象、方法與歷史分期
第三節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述評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二章 共生與互動——萌芽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的歷史淵源辨析
一、「和」字字義及其歷史淵源
二、「和」字的早期美學內涵及其文化內涵
三、從「和」的審美觀升華到「平和」審美觀和「不平」審美觀
第三節 萌芽時期「不平」審美的濫觴與「平和」審美觀的關系
一、「不和平」審美實踐與「平和」審美標准的關系
二、從音樂作為情感的藝術看早期「不平」審美的美學意義
三、圍繞「平和」審美與「不平」審美的音樂審美范圍與命題
第四節 萌芽時期樂律學思想中的音樂審美觀
第五節 禮樂審美實踐中的「平和」審美觀及「不平」審美觀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三章 蛻變與演化——上升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先秦儒家從「平和」審美到「中和」審美的蛻變
一、儒家以「善」為主,「美」「善」並重審美觀念的形成
二、儒家從「平和」審美至「中和」審美的蛻變
第三節 道家樂論對「平和」審美的牽和對「不平」審美觀的影響
一、《老子》「道」德「平」、「淡」對「平和」審美的索引
二、《庄子》「真情」對「不平」審美觀的影響和對「平和」審美觀的改造
第四節 其他各家對「平和」審美觀和「不平」審美觀的態度
一、墨家「非樂」思想籠罩下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二、法家音樂美學思想中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三、《管子》、《呂氏春秋》中的「平和」與「不平」審美觀
第五節 「新聲」的崛起與上升時期的「不平」審美觀
一、「新聲」的崛起與「不平」審美的特征
二、「悲」樂審美的延展與兩漢俗樂審美
第六節 秦漢時期關於「平和」審美與「不平」審美的演化
一、「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嘆」——兩漢時期的雅樂審美觀
二、《樂記》和《白虎通》對「平和」審美觀的理論深化
三、「發憤乎音聲」——「不平」審美觀的理論升華
本章注釋
本章參考文獻
第四章 沖突與融合——成熟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五章 凸現與交鋒——轉化時期的「平和」審美觀與「不平」審美觀
第六章 回顧與反思
第七章 結論
后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