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與旅游時代

人類學與旅游時代
定價:276
NT $ 24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世界著名旅游人類學家、國際旅游研究院創始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納爾遜-格雷本(Nelson H.H.Graburn)教授的旅游人類學論文集。本書匯集了作者在這一領域里最有代表性的研究,由引言,旅游人類學基礎理論、日本國內的旅游研究、東亞及其他地區的旅游研究,博物館與物質文化、旅游人類學的方法與理論六個部分構成。文集闡述了旅游人類學的基礎性學理,探討了以旅行一旅游為基本活動方式的研究方法對傳統人類學在方法論上提出的挑戰和具備的變革意義,更收錄了作者對當前世界範圍內興起的“遺產熱。相關方面的獨到研究,如對日本近幾十年來旅游發展的案例借鑒,對東亞及其他地區旅游發展戰略的情狀分析。文集融理論與方法、遺產與物質、區域與戰略、個案與實踐等為一體,較全面地反映了格雷本教授在旅游人類學研究方面的成就。


1996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經濟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于雲南大學商旅學院,獲管理學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獲法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人獎學、族群關系與族群理論。有相關論文發表在《旅游學刊》,《廣西民族研究》與《思想戰線》等刊物上。現就職于雲南師範大學旅游地理學院。
 

目錄

序言
引言 生命的歷程
一、最初的記憶
二、體驗因紐特人的藝術︰出口與旅游藝術品
三、瓦倫,史密斯與旅游人類學
四、日本的國內旅游
五、比較的旅游人類學
六、海納百川的成熟︰因紐特、日本及其他
七、結束語
八、尾聲︰未來
第一章 基礎研究
第一節 第四世界的藝術品
第二節 旅游︰神聖的旅程
第三節 教授旅游人類學
第四節 旅游人類學
第二章 日本國內的旅游
第一節 當今日本的過去——當代日本國內旅游的懷舊與新傳統主義
第二節 日本鄉間的工作與娛樂
第三節 宗教旅游及京都寺廟稅收罷工
第四節 國內旅游何時國際化?日本的文化多元化與旅游業
第三章 東亞與其他地區的旅游人類學研究
第一節 旅游與色情
第二節 東亞、大洋洲的旅游與文化發展
第三節 當代東亞的旅游與人類學︰幾點比較
第四章 博物館與物質文化
第一節 日本國內旅游的物質象征
第二節 一種認同的訴求︰旅游與博物館
第三節 旅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章 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旅游、現代性與懷舊
第二節 旅游者的重新定位
第三節 作為儀式的旅游︰旅游的一般理論
第四節 學習如何消費︰何為遺產,何為傳統?
第五節 旅游民族志
附錄一 格雷本談中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附錄二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格雷本教授囑我為他的旅游人類學論文集作序,我心忐忑。為大師寫序,晚輩焉有膽量?惟先生交達的任務,仿佛當年老師在伯克利布置的課業,不完成便無顏見先生——誠惶誠恐。

2003至2004年,我承格雷本教授的美意,應邀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鑒于我國旅游人類學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在美期間,我跟著格雷本教授學習旅游人類學,梳理西方旅游人類學的知識譜系,並將這一階段學習、研究、閱讀的心得結合一些國際、國內的案例,完成了《旅游人類學》一書的寫作,並很快于2004年在民族出版社出版。與此同時,為了使我國的學者有機會更多地了解歐美旅游人類學的發展情況,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些重要著作,于是想在國內組織出版一套《社會文化與旅游人類學譯叢》.我將此意告訴格雷本教授,他熱情鼓勵我並答應配合出版社聯系相關著作的版權事宜。為了得到學者的支持,我也與包括張曉萍教授、楊慧教授、宗曉蓮博士等在內的一批學者交流意見,請他們共同完成翻譯工作。經過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張民先生充分協商後,這一工程正式啟動。2004年7月,我與格雷本教授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旅游研究院雙年會”(2005 Bienni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後,我帶著他到四川、貴州、廣西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考察,其間專程到桂林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商談譯叢的組織與簽約事宜。格雷本教授的這部論文集即是譯叢中的一部。

格雷本教授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學系資深教授,北美民族學赫斯特(Hearst)博物館館長,國際旅游研究院創始人,加拿大大學研究會主席,是國際公認的少數幾位著名的旅游人類學家之一。他的著述頗豐,單是在不同國家發表的學術論文就多達225篇,涉及的領域也很多,包括因紐特人研究、宗族研究、博物館學、原住民(少數族群)符號研究、生態人類學、藝術人類學、原始宗教、物質文化、遺產學等。當然,格雷本教授享譽國際學術界的成就無疑當屬旅游人類學研究。此次我們選譯的文章包括《旅游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Tourism)、《日本的文化多元化與旅游業》(Multiculturalism and Tourism in Japan)、《東亞、大洋洲的旅游與文化發展》(Tourism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Oceania)、《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旅游民族志》(On Tourism Ethnoingraphy)等,從旅游人類學的學理、學科、學術等方面進行了闡釋,皆屬于該學科的代表作品。

格雷本教授接受過最好的人類學訓練並進行過完整的“異文化”田野作業。他就讀于英國的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碩士研究生學業是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完成的,博士學位是在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拿到的,從1964年開始就一直在世界名校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rnai at Berkeley)人類學系工作至今。他還經常參與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旅游組織等)的工作,主持一些國家政府以及一些應用人類學方面的機構和基金會(如加拿大自然科學基金會、日本大阪博物館等)的重要研究項目。他是一位杰出的學者,一位優秀的教授,一位卓越的社會活動家,更是一位用眼、用弋將愛付諸行動的旅行家。

20世紀90年代末,他把旅游人類學研究視野從日本和東亞部分國家轉移到了中國。從1999年開始,格雷本教授每年都到中國來。在中國,他不辭辛勞,足跡踏至西北的新疆、陝西,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廣西,東南的福建,華南的廣東等。他以近70歲的高齡深入邊遠地區,參觀民族村寨、自然遺產地、各類博物館、旅游景區.他或是參加國際會議,或是參與指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的項目,或是深入人煙稀少的民族地區,或是觀察珍稀物種(如大熊貓)的棲息地,或是調查民族地區的鄉村旅游規劃的實施情況,或是為地方政府規劃“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獻計獻策,或是親臨指導旅游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他還為我國的人才培養盡心盡力.今天,活躍在我國旅游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中有不少都是格雷本教授的學生,比如張曉萍教授、楊慧教授,本人也非常幸運地得到格雷本教授的教誨;現在還有幾位中國年輕學者正在伯克利學習,師從于他。他還把他的一些美國學生介紹到中國來做田野,從事項目研究。他與我國學術界的相關學者保持著良好的學術關系,比如中山大學的旅游社會學家王寧教授。當然,任何一位中國的人類學家到伯克利,只要有可能,格雷本教授都會與他進行交流。他來中國,一方面是出于喜歡、出于熱愛,在我看來,更重要的還是源自他的學術知性、悟性與理性.中國的大眾旅游作為經濟的一個重要“發動機”,與中國未來的政治、經濟、環境、資源、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同時,中國的旅游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為環太平洋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特別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案例。

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人類學論文集匯集了他在這一領域里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引言、旅游人類學的基礎理論、日本國內的旅游研究、東亞及其他地區的旅游研究、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旅游人類學的方法論六個部分。從這些論文的構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我國旅游人類學現狀的了解之深入。其中不獨有旅游人類學的基礎性學理,還有以旅行一旅游為基礎的活動方式、行為對于傳統人類學在方法論上的挑戰與變革意義,有對當前世界範圍內興起的“遺產熱”相關方面的獨到研究,有我國的近鄰日本近幾十年來旅游發展的案例借鑒,有東亞及其他地區旅游發展戰略的情狀,融理論與方法、遺產與物質、區域與戰略、個案與實踐等為一體.本書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格雷本教授在旅游人類學研究方面的成就,相信它能夠成為我國相關領域研究者們的良師益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敢妄言,不復贅語。是為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