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佛學復興中逐漸涌現出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他們是以太虛、虛雲、弘一、諦閑、印光、能海等為代表的出家高僧,以歐陽漸、韓清凈、江味農、高鶴年、蔣維喬、丁福保、梅光羲、楊度等為代表的在家居士,以章太炎、魏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湯用彤、胡適、陳垣等為代表的學者專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一批對當時與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術文化名著,它們以其豐富的內涵、睿智的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影響著歷史發展的進程。
清末,楊仁山居士講究竟學,深佛法,於佛法中有十大功德:一者,學問之規模弘擴;二者,創刻書本全藏;三者,搜集古德逸書;四者,為雕塑學畫刻佛像;五者,提倡辦僧學校;六者,提倡弘法於印度;七者,創居士道場;八者,舍女為尼,孫女外甥女獨身不嫁;九者舍金陵刻經處於十方;十者,舍科學伎藝之能,而全力於佛,事菩薩於五明求,豈不然哉!
目錄
十宗略說
律宗
俱舍宗
成實宗
三論宗
天台宗
賢首宗
慈恩宗
禪宗
密宗
凈土宗
佛教初學課本
自敘
佛教初學課本
《佛教初學課本》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略論
附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略釋
附二 《壇經》略釋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論目錄序
序說
卷第一
歸依德處無邊大抉擇分第一
歸依德處無邊大抉擇分第二
一種金剛道路大抉擇分第三
金剛寶輪山王大抉擇分第四
金輪山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五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抉擇分第六
大海部藏道路大抉擇分第七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抉擇分第八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九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抉擇分第十
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一
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抉擇分第十二
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三
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抉擇分第十四
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五
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抉擇分第十六
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七
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抉擇分第十八
**陀屍梵迦諾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九
**陀屍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抉擇分第二十
*屍梵諾本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一
摩訶*屍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抉擇分第二十二
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三
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抉擇分第二十四
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五
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抉擇分第二十六
系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七
系縛地地自然本土摩訶(糹為)品大抉擇分第二十八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九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抉擇分第三十
出離系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一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抉擇分第三十二
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三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抉擇分第三十四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五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抉擇分第三十六
校量功德贊嘆信行現示利益大抉擇分第三十七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抉擇分第三十八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抉擇分第三十九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抉擇分第四十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經典發隱
等不等觀雜錄
等不等觀雜錄跋
闡教編
書信輯佚
附錄
楊仁山居士事略(歐陽漸)
編校後記
律宗
俱舍宗
成實宗
三論宗
天台宗
賢首宗
慈恩宗
禪宗
密宗
凈土宗
佛教初學課本
自敘
佛教初學課本
《佛教初學課本》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略論
附一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略釋
附二 《壇經》略釋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注
大宗地玄文本論目錄序
序說
卷第一
歸依德處無邊大抉擇分第一
歸依德處無邊大抉擇分第二
一種金剛道路大抉擇分第三
金剛寶輪山王大抉擇分第四
金輪山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五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抉擇分第六
大海部藏道路大抉擇分第七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抉擇分第八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九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抉擇分第十
無盡無窮塵塵數量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一
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抉擇分第十二
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三
一切虛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抉擇分第十四
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五
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抉擇分第十六
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七
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抉擇分第十八
**陀屍梵迦諾道路大抉擇分第十九
**陀屍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抉擇分第二十
*屍梵諾本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一
摩訶*屍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抉擇分第二十二
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三
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抉擇分第二十四
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五
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抉擇分第二十六
系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七
系縛地地自然本土摩訶(糹為)品大抉擇分第二十八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抉擇分第二十九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抉擇分第三十
出離系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一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抉擇分第三十二
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三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抉擇分第三十四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抉擇分第三十五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抉擇分第三十六
校量功德贊嘆信行現示利益大抉擇分第三十七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抉擇分第三十八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抉擇分第三十九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抉擇分第四十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經典發隱
等不等觀雜錄
等不等觀雜錄跋
闡教編
書信輯佚
附錄
楊仁山居士事略(歐陽漸)
編校後記
序
科學與理性的佛學百年
佛教自傳人中國,至今2000余年,作為制度化的宗教,在組織上蓬勃發展,在思想理論上的詮釋也層出不窮;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滲透無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釋之間,吐大夫玩習應、禪,風流余澤,卒富了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雖然,佛教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同樣需要堅固信仰,以凝結教團而求萁衾展,覺悟的追求異化為對十方諸佛的頂禮膜拜,而求福盟和揣應;但是,狒教畢竟以「覺悟」為終極追求,表現了高度理性思辨的膂學特征。初傳與鼎盛時期,中國恩想家也多在佛門,至少同佛有着割不斷的思想上的糾葛;西行求法,也不同於基督、伊斯蘭教禮拜耶路撒冷、麥加,而在於學問。正因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強調,「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廣泛滲透也導致其自身由緇衣而流人居士長者之間,至20世紀,以科學理性為顯著學術特征的知識分子,公然與往聖大德同氣相求,而研究佛學。他們弄潮濤頭,以「為往聖繼絕學」為使命,以科學和理性的學術精神,考校史跡,辨析源流,厘正文獻,梳尋義理,「同情理解,廣搜精求」,續佛慧命。顯而易見,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歷叟和邏輯相結合的塞礎土的現代科學和現代文明,佛教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賽先生」的講台,作為系統的學術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學領域煥發異彩。
這是佛教文化理性的百年,是佛學科學研究的百年!
17世紀,整個西方文明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礎上,以歐洲為中心,孕育而成一股工業革命的浪潮。新興的資產階級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社會關系盪滌殆盡。它日甚一圍地消滅生產資料、財富和人口的分散狀態,使物質文明突飛猛進的膨脹和發展,思想學術也變成了公共產晶,而表現多元並存的狀態和世界化的趨勢。然而,曾經輝煌,具有悠久歷叟文明的中華帝國,卻又上演了一出朝代更迭的「易姓尊命」,直到18世紀初,雖然歷經了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但也在多元和世界化文化的大潮中,再也不能維系其自詡為天朝土國的封閉格局,而呈現出每況愈下的末世光景。值得慶幸的是,封閉的精英集團,早已不滿己這種封閉的格局和封閉的文化,尤其當以擴張為主要特征的西方遭靈主義文化,及其賴以發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借鴉片和堅船礬銫,撞開中圖的封閉之門時,他們痛定思痛,皤然醒悟於歌舞升平:妄芻尊大的酣夢之中。傳統的憂患意識,經邦濟世的救世思想,使他們意識到,不僅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尤其要「用宗教發起信心」「用國粹增進國民道德」,藉以救亡圖存;在學術上,對西方文化拘巍按,以及文化多元化、世界化的趨勢,以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給予全面的,積極的固應。原本外來的,向全人類開放的,以救世為己任的佛教文化,在這千苗未有的變局中,更是捷足先登,脫穎面出,從哲學、史學、語言文字、翻譯和比較文化等學術領域,給予佛教文化全面的整合,與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科學民主的西方文明成鼎足之勢。由晚清伏流到民國時期全面復興的中國百年佛學,以新的姿容彪炳於世,繼往開來。
多元與整合
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傳統文化拒斥、滲透、融合,集數百年之英華,至隋唐完成自身中國化的過程,不僅形成了天台、華嚴、法相、禪、凈等分宗並弘的寺僧佛教與寺僧佛學,而且,援孔孟老庄人佛,把覺梧妁終極追求轉向人的心性閌題的探究,超越一切,普度眾生的心外佛,一變而為人心本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心內佛,外在的超越轉向內在超越,實現了中國佛教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經歷了鼎盛時期的中國佛教,思想理論的發展已臻極致,佛門的清規戒律,世俗的邏輯思辨留在了彼岸,清通簡約、直接明快的方法也發揮殆盡,關注的目標也就轉向整個社會。於是重鑄了華夏民族的人生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的理性思維,陶冶了文人學士的審美觀念,特別是裨宗直覺體悟、凝思寂慮、超二元對立的非理性、非邏輯的思維方式,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隨緣任運的生活態度,澹泊自在、亦應亦諧的審美情趣,直接影響了整個知識階層,並向社會全面滲透,日復一日,積淀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向世界,繼往開來。在組織形態上,叢林寺院,星羅棋布;禪僧衲子,急抱佛腳①。佛門香火鼎盛,禪風熾如烈火,理論上雖無新的建樹,方法上卻花樣翻新,從而把佛家義理推向「窄而深」的發展方向。簡易直截的方法一變而為神秘主義;斗弄機鋒,繞路說禪,目標置換而趨向奇詭怪戾之途。尤其自百丈懷海刨裨院清規以下,僧人盡洗雲游乞食,不事勞作之習,既以寺產奠定了佛門發展的經濟綦礎,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佛教制度化的組織形式。「朝參暮請」之禮,「集眾作務」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律己精神和自食其力的住寺原則,雖然維護了佛教組織自身的獨立,保持了與佛教傳統大體一致的戒律,凸顯和合、民主乃至超世俗的追求,但寺產與宗門成固定的所有關系,使原本追求解脫的釋伽弟子難免為寺產所累,封建宗法的社會關系乘虛而人,寺院因此成生利之所,僧人也便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地處運籌之境,登利祿之場。也就是說,宋元以下的中國佛教,一方面肯定了自身參與世間活動的價值,另一方面卻又不能不削弱伽藍的超越和民主意識。於是,或超亡送死,與鬼為鄰;或厭世逃禪,神道設教,也流人左道而成奇衰。誠如湯用彤所言,雖有宋初之獎勵,元代之尊崇,明清諸帝對佛教的誘掖或逢迎,然則佛教精神非!甲,寺僧多乏學力,宗風衰頹,隋唐時期教理昌明過於六朝的景象喪失殆盡,「破戒僧人」層出不窮。不過,佛教文化的全面滲透,顯而易見蔚成士子學人研習佛典之風,佛學自然也就由緇衣而流入居士學者之間,佛教文化之花既爛漫於中華,也結成華夏文明之果。當然,佛教思想的全面滲透,及其導致的儒釋匯通的思想整合,無疑強化了佛學的入世轉向和參與精神。
……
佛教自傳人中國,至今2000余年,作為制度化的宗教,在組織上蓬勃發展,在思想理論上的詮釋也層出不窮;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滲透無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釋之間,吐大夫玩習應、禪,風流余澤,卒富了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雖然,佛教作為一種制度化的宗教,同樣需要堅固信仰,以凝結教團而求萁衾展,覺悟的追求異化為對十方諸佛的頂禮膜拜,而求福盟和揣應;但是,狒教畢竟以「覺悟」為終極追求,表現了高度理性思辨的膂學特征。初傳與鼎盛時期,中國恩想家也多在佛門,至少同佛有着割不斷的思想上的糾葛;西行求法,也不同於基督、伊斯蘭教禮拜耶路撒冷、麥加,而在於學問。正因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強調,「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廣泛滲透也導致其自身由緇衣而流人居士長者之間,至20世紀,以科學理性為顯著學術特征的知識分子,公然與往聖大德同氣相求,而研究佛學。他們弄潮濤頭,以「為往聖繼絕學」為使命,以科學和理性的學術精神,考校史跡,辨析源流,厘正文獻,梳尋義理,「同情理解,廣搜精求」,續佛慧命。顯而易見,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歷叟和邏輯相結合的塞礎土的現代科學和現代文明,佛教哲學、史學、文學、藝術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賽先生」的講台,作為系統的學術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學領域煥發異彩。
這是佛教文化理性的百年,是佛學科學研究的百年!
17世紀,整個西方文明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基礎上,以歐洲為中心,孕育而成一股工業革命的浪潮。新興的資產階級作為一種社會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田園詩般的社會關系盪滌殆盡。它日甚一圍地消滅生產資料、財富和人口的分散狀態,使物質文明突飛猛進的膨脹和發展,思想學術也變成了公共產晶,而表現多元並存的狀態和世界化的趨勢。然而,曾經輝煌,具有悠久歷叟文明的中華帝國,卻又上演了一出朝代更迭的「易姓尊命」,直到18世紀初,雖然歷經了鮮花着錦、烈火烹油的康乾盛世,但也在多元和世界化文化的大潮中,再也不能維系其自詡為天朝土國的封閉格局,而呈現出每況愈下的末世光景。值得慶幸的是,封閉的精英集團,早已不滿己這種封閉的格局和封閉的文化,尤其當以擴張為主要特征的西方遭靈主義文化,及其賴以發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借鴉片和堅船礬銫,撞開中圖的封閉之門時,他們痛定思痛,皤然醒悟於歌舞升平:妄芻尊大的酣夢之中。傳統的憂患意識,經邦濟世的救世思想,使他們意識到,不僅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尤其要「用宗教發起信心」「用國粹增進國民道德」,藉以救亡圖存;在學術上,對西方文化拘巍按,以及文化多元化、世界化的趨勢,以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給予全面的,積極的固應。原本外來的,向全人類開放的,以救世為己任的佛教文化,在這千苗未有的變局中,更是捷足先登,脫穎面出,從哲學、史學、語言文字、翻譯和比較文化等學術領域,給予佛教文化全面的整合,與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科學民主的西方文明成鼎足之勢。由晚清伏流到民國時期全面復興的中國百年佛學,以新的姿容彪炳於世,繼往開來。
多元與整合
佛教傳入中國,與儒道傳統文化拒斥、滲透、融合,集數百年之英華,至隋唐完成自身中國化的過程,不僅形成了天台、華嚴、法相、禪、凈等分宗並弘的寺僧佛教與寺僧佛學,而且,援孔孟老庄人佛,把覺梧妁終極追求轉向人的心性閌題的探究,超越一切,普度眾生的心外佛,一變而為人心本具,「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心內佛,外在的超越轉向內在超越,實現了中國佛教的第一次革命。宋元以降,經歷了鼎盛時期的中國佛教,思想理論的發展已臻極致,佛門的清規戒律,世俗的邏輯思辨留在了彼岸,清通簡約、直接明快的方法也發揮殆盡,關注的目標也就轉向整個社會。於是重鑄了華夏民族的人生哲學,豐富了傳統哲學的理性思維,陶冶了文人學士的審美觀念,特別是裨宗直覺體悟、凝思寂慮、超二元對立的非理性、非邏輯的思維方式,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隨緣任運的生活態度,澹泊自在、亦應亦諧的審美情趣,直接影響了整個知識階層,並向社會全面滲透,日復一日,積淀在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向世界,繼往開來。在組織形態上,叢林寺院,星羅棋布;禪僧衲子,急抱佛腳①。佛門香火鼎盛,禪風熾如烈火,理論上雖無新的建樹,方法上卻花樣翻新,從而把佛家義理推向「窄而深」的發展方向。簡易直截的方法一變而為神秘主義;斗弄機鋒,繞路說禪,目標置換而趨向奇詭怪戾之途。尤其自百丈懷海刨裨院清規以下,僧人盡洗雲游乞食,不事勞作之習,既以寺產奠定了佛門發展的經濟綦礎,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佛教制度化的組織形式。「朝參暮請」之禮,「集眾作務」之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律己精神和自食其力的住寺原則,雖然維護了佛教組織自身的獨立,保持了與佛教傳統大體一致的戒律,凸顯和合、民主乃至超世俗的追求,但寺產與宗門成固定的所有關系,使原本追求解脫的釋伽弟子難免為寺產所累,封建宗法的社會關系乘虛而人,寺院因此成生利之所,僧人也便自然而然、心安理得地處運籌之境,登利祿之場。也就是說,宋元以下的中國佛教,一方面肯定了自身參與世間活動的價值,另一方面卻又不能不削弱伽藍的超越和民主意識。於是,或超亡送死,與鬼為鄰;或厭世逃禪,神道設教,也流人左道而成奇衰。誠如湯用彤所言,雖有宋初之獎勵,元代之尊崇,明清諸帝對佛教的誘掖或逢迎,然則佛教精神非!甲,寺僧多乏學力,宗風衰頹,隋唐時期教理昌明過於六朝的景象喪失殆盡,「破戒僧人」層出不窮。不過,佛教文化的全面滲透,顯而易見蔚成士子學人研習佛典之風,佛學自然也就由緇衣而流入居士學者之間,佛教文化之花既爛漫於中華,也結成華夏文明之果。當然,佛教思想的全面滲透,及其導致的儒釋匯通的思想整合,無疑強化了佛學的入世轉向和參與精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