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先生於1901年翻譯了日本立花銑三郎編著的《教育學》,這是引進中國的第一本全文翻譯的《教育學》。他於1905年編著了一本《教育學》,這是國人編著的第一本《教育學》。這兩個「第一」,使他也足以名垂中國教育學史冊了。
本書把上述兩本書合輯在一起。以后者為正文,以前者為附文。1929年,1925年應聘為清華學校國國學研究導師。王國維編著這本教育學,是204年趙成這在上海圖書館查到的。我們曾將整理稿遞交我校史學研究所房鑫這老師。
教育學中國華是教育學本土化在中國的具體體現。一百多年來,在教育學領域,學人們不懈地為此努力。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賦予學人建構中國教育理論時,總是要走「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的道路。
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教育之意義
第二章 教育之目的
第三章 反對之教育主義
第四章 教育者
第五章 被教育者
第六章 教育之始終
第七章 教育學所當究之事項
第二篇 教育人類學
第一章 何謂教育人類學
第二章 人之所以與動物異之理由
第三章 教育人體學
第一節 此學之區分
第二節 運動裝置
第三節 營養裝置
第四節 神經裝置
第四章 教育心理學
第一節 幼兒之心
第二節 感覺及知覺
第三節 表象之再現
第四節 類化
第五節 思考
第六節 感情
第七節 欲望及意志
第五章 教育期之區分
第三篇 教育方法學
第一章 教育方便之種類
第二章 衛生
第一節 營養裝置之衛生
第二節 運動裝置之衛生
第三節 神經裝置之衛生
第三章 訓練
第一節 訓練之意義
第二節 訓練之種類
第三節 示例
第四節 言語
第五節 習慣
第六節 作業
第七節 看護
第八節 賞與
第九節 課罰
第四章 教授
第一節 教授之目的
第二節 教材之選擇
第三節 教材之統一
第四節 教案
第五節 教段
第六節 教式
第七節 發問之方法
第八節 發問時必要之條件
第九節 答辯之處置法
附文 教育學
第一章 教育之意義
第二章 教育之目的
第三章 反對之教育主義
第四章 教育者
第五章 被教育者
第六章 教育之始終
第七章 教育學所當究之事項
第二篇 教育人類學
第一章 何謂教育人類學
第二章 人之所以與動物異之理由
第三章 教育人體學
第一節 此學之區分
第二節 運動裝置
第三節 營養裝置
第四節 神經裝置
第四章 教育心理學
第一節 幼兒之心
第二節 感覺及知覺
第三節 表象之再現
第四節 類化
第五節 思考
第六節 感情
第七節 欲望及意志
第五章 教育期之區分
第三篇 教育方法學
第一章 教育方便之種類
第二章 衛生
第一節 營養裝置之衛生
第二節 運動裝置之衛生
第三節 神經裝置之衛生
第三章 訓練
第一節 訓練之意義
第二節 訓練之種類
第三節 示例
第四節 言語
第五節 習慣
第六節 作業
第七節 看護
第八節 賞與
第九節 課罰
第四章 教授
第一節 教授之目的
第二節 教材之選擇
第三節 教材之統一
第四節 教案
第五節 教段
第六節 教式
第七節 發問之方法
第八節 發問時必要之條件
第九節 答辯之處置法
附文 教育學
序
20世紀是中國教育學科艱難創生、曲折發展的世紀。伴隨着中與西的文化激盪,傳統與現代的思想交融,中國教育學科逐漸地從譯介走向編著,從移植走向創生,從草創走向發展。教育學者們百年來以執着的精神、篤實的態度、質朴的思維,成就了中國教育學科發展史的世紀篇章。站在21世紀的門檻里,隔着時間的距離,回眸這段歷程,不僅能窺視中國教育學科所沐浴的陽光,更能體味到她所歷經的風雨。
一
教育思想史與教育學科史,不是兩個「等價」的概念。在中國,教育思想史可以上溯到兩干多年以前,但是教育學科史迄今卻不過短短百余年的歷程,而啟動這一歷程的是以日本為媒介的「西學」引介。促動這些引介的直接動因,還是新辦師范學堂的課程「急需」。當年,所謂「辦理學堂,首重師范」,而「教育為師范學堂之主要學科」。中國教育學科的歷史和師范院校的發展乃唇齒相依。之所以借道日本取法「西洋」,主要是因為中日地理毗鄰、文化同源。清末張之洞就說:「致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一時間,清廷公派、民間私往日本的學生甚眾,多攻讀師范速成科。這些學生歸國后,又有不少成為師范學堂的譯員或教習,成為引介教育學科的主要先驅。他們以譯書立說為要務,廣攬教育學說,拓展國人視界,推進了教育學人的思想「啟蒙」,以及教育學科的學術「建制」。
在中國教育學科史上,1901年是個值得珍視的時段。就在這年,羅振玉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教育專業雜志——《教育世界》;王國維譯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學著作——立花銑三郎講述的《教育學》。這本著作連載於《教育世界》第9~11號,被視為「教育學」在中國的始點。但在此前,還有兩門教育學科分支的著作先行引入中國,即是:田中敬一編、周家樹譯的《學校管理法》 (載《教育世界》第l~7號);三島通良著、江有齡譯的《學校衛生學》(載《教育世界》第1~8號)。其后,《教育世界》又先后刊載了湯本武比古著、王國維譯的《教授學》;原亮三郎編、沈紜譯的《內外教育小史》。1902年,木場貞長著、陳毅譯的《教育行政》付梓。中國教育學科的園地又添了「新蕊」。
上述著作都是所謂「進口貨」,說的是他域的教育,解的是他國的問題,終究不能替代國人自己的「言說」。在引進、積累之后,國人就嘗試立足中國實際,兼蓄西方理論,自編相關教育學科的著作,從而邁出了國人自主「治理」教育學科的最初步伐。朱孔文編的《教授法通論》(時中學社,1903),王國維編的《教育學》 (教育世界社,1905),蔣維喬著的《學校管理法》(1909),黃紹箕和柳詒徵著的《中國教育史》(1910),袁希洛編的《教育行政數日談》(1912),俞慶恩著的《學校衛生講義》(上海江蘇教育會,1915)等等,都稱得上是各自領域的「先行者』』。與同期的譯作相比,這些著作在「量」上相當有限,在「質」上尚顯稚嫩,但也不乏融合本土經驗的作品。這是一個「方長、方成」的時期。總體來說,清末民初的教育學科體系,無論是內容還是結構,都深受赫爾巴特及其學派(Herbart andHerbartians)的影響,同時也符合當時師范課程設置的要求。這意味着,「理論」的驅動和「實踐」的需要,構成了中國教育學科發展的原初動力。
……
一
教育思想史與教育學科史,不是兩個「等價」的概念。在中國,教育思想史可以上溯到兩干多年以前,但是教育學科史迄今卻不過短短百余年的歷程,而啟動這一歷程的是以日本為媒介的「西學」引介。促動這些引介的直接動因,還是新辦師范學堂的課程「急需」。當年,所謂「辦理學堂,首重師范」,而「教育為師范學堂之主要學科」。中國教育學科的歷史和師范院校的發展乃唇齒相依。之所以借道日本取法「西洋」,主要是因為中日地理毗鄰、文化同源。清末張之洞就說:「致游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費省,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者,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一時間,清廷公派、民間私往日本的學生甚眾,多攻讀師范速成科。這些學生歸國后,又有不少成為師范學堂的譯員或教習,成為引介教育學科的主要先驅。他們以譯書立說為要務,廣攬教育學說,拓展國人視界,推進了教育學人的思想「啟蒙」,以及教育學科的學術「建制」。
在中國教育學科史上,1901年是個值得珍視的時段。就在這年,羅振玉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教育專業雜志——《教育世界》;王國維譯介了第一本完整的教育學著作——立花銑三郎講述的《教育學》。這本著作連載於《教育世界》第9~11號,被視為「教育學」在中國的始點。但在此前,還有兩門教育學科分支的著作先行引入中國,即是:田中敬一編、周家樹譯的《學校管理法》 (載《教育世界》第l~7號);三島通良著、江有齡譯的《學校衛生學》(載《教育世界》第1~8號)。其后,《教育世界》又先后刊載了湯本武比古著、王國維譯的《教授學》;原亮三郎編、沈紜譯的《內外教育小史》。1902年,木場貞長著、陳毅譯的《教育行政》付梓。中國教育學科的園地又添了「新蕊」。
上述著作都是所謂「進口貨」,說的是他域的教育,解的是他國的問題,終究不能替代國人自己的「言說」。在引進、積累之后,國人就嘗試立足中國實際,兼蓄西方理論,自編相關教育學科的著作,從而邁出了國人自主「治理」教育學科的最初步伐。朱孔文編的《教授法通論》(時中學社,1903),王國維編的《教育學》 (教育世界社,1905),蔣維喬著的《學校管理法》(1909),黃紹箕和柳詒徵著的《中國教育史》(1910),袁希洛編的《教育行政數日談》(1912),俞慶恩著的《學校衛生講義》(上海江蘇教育會,1915)等等,都稱得上是各自領域的「先行者』』。與同期的譯作相比,這些著作在「量」上相當有限,在「質」上尚顯稚嫩,但也不乏融合本土經驗的作品。這是一個「方長、方成」的時期。總體來說,清末民初的教育學科體系,無論是內容還是結構,都深受赫爾巴特及其學派(Herbart andHerbartians)的影響,同時也符合當時師范課程設置的要求。這意味着,「理論」的驅動和「實踐」的需要,構成了中國教育學科發展的原初動力。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8折$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