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增長模式受阻、前景難測,亞洲——這個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為何頻頻顯現發展的瓶勁?未來的亞洲將要面臨怎樣的機遇、挑戰與風險?
作為過去這十年中全球范圍內發展速度最快,同時也是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亞洲各國已經步入了一個更為繁榮的時代。但是我們看到發展中亞洲所享受到的新興的經濟增長並沒有牢固的根基。隨著2008年進入尾聲,這個區域中的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放緩,有的甚至直接陷入了衰退。亞洲各國不僅不具備與世界其他各國的疲軟趨勢「脫鉤」的能力,反而由於其出口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變得比十年前更加緊密地與世界市場綁定在了一起。曾經一度光明燦爛的前景變得晦暗難測。投資者們、商人們、決策者們、以及政治家們都需要更深入的挖掘這個至關重要的區域將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挑戰、機遇、及風險。
在《未來的亞洲》一書中,摩根士丹利的亞洲區總裁史蒂芬•羅奇從本次金融危機入手,結合全球化論戰的大趨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他細致地分析了中國在平衡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同時分析了中美在貿易政策方面的矛盾。在全書中他還加入了對日本、印度、及韓國等國家面臨的挑戰的分析。根據從既往的經驗教訓中獲得的知識,作者在全書的總結性章節中,就實現所謂亞洲的世紀所要做出的努力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他的一個主要貢獻就是揭示出進行宏觀風險評估其實是理解未來亞洲發展的潛在推動力的核心方法。
對於那些希望加深對亞洲的了解,並在亞洲的轉型時期把握住盈利機會的人而言,《未來的亞洲》不失為一本非常有價值的指南。
作者簡介:
史蒂芬·羅奇過去的三十多年來一直都是華爾街公認的思想領袖之一。他現任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他在職業生涯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擔當著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並領導著在全球范圍內享有崇高聲譽的經濟學家團隊。他的著述經常被國際金融報刊等媒體引用,他同時也經常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他於1982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在此之前,任職於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也曾在華盛頓特區的美聯儲任職。
目錄
序
導言
第一章 陷入危機的世界
對全球經濟的展望
轉危為安
應對一次與眾不同的衰退
2008達沃斯年會日記
雙泡沫迷局
即使最壞的時期已過去——仍需要小心余震
後泡沫世界的陷阱
恐慌2008:不應再找替罪羊
全球危機的全球化解決方案
美聯儲政策職權的轉變
奧巴馬新官上任該燒的三把火
瀕死的消費
後泡沫時代全球面臨的難堪現實
後泡沫時代的全球商業周期
美國的日本綜合症
資本主義何去何從?
在過度消費時代終結之後
老調重彈
大蕭條的老路
第二章 全球化論戰
開放式宏觀經濟
全球化的主戰場
全球經濟增量
乞丐無權挑食
另類全球化的危險
壞點子與構建新的全球政策結構
多哈回合談判無足輕重
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陷阱
撞上金磚之牆
借力全球化東山再起——日本帶頭,德國跟上
勞動者與資本家之爭
全球各國的經驗教訓
從全球化倒退到本地化
全球化把發達國家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貨幣匯率問題
全球儲蓄構成的轉變
第三章 中國的再平衡之路
中國的再平衡挑戰
中國降低商品消耗
規模效應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重大矛盾
中國制造的軟著陸?
關於中國企業利潤率的論戰
中國選擇優質發展
一場再平衡的攻堅戰
一石二鳥
「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中國的全球挑戰
消費拉動的增長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中國的宏觀任務
中國的悖論
第四章 泛亞區域面臨的挑戰
未來的亞洲
日本制造的再平衡?
從北京到迪拜
亞洲的兩大經濟體
金正日對全球化的助力
日本缺失的一環
印度開始上路
起重機林立的迪拜
亞洲「脫鉤」之夢難以實現
韓國的考驗
亞洲的政策陷阱
亞洲式的自滿
開局的結束
亞洲的另一記警鍾
印度的良性循環
亞洲重返跌勢的危險
第五章 美中之間的緊張關系
危險的滑坡
走上保護主義的不歸路
關於美中貿易政策的論戰
誰補貼了誰?
保護主義的威脅——過去和現在
保護主義幽魂再現
中國的步伐,美國的焦慮
貿易摩擦的政治博弈
對美國和中國的一記警鍾:共生關系的考驗
後記
資料來源
致謝
譯後記
導言
第一章 陷入危機的世界
對全球經濟的展望
轉危為安
應對一次與眾不同的衰退
2008達沃斯年會日記
雙泡沫迷局
即使最壞的時期已過去——仍需要小心余震
後泡沫世界的陷阱
恐慌2008:不應再找替罪羊
全球危機的全球化解決方案
美聯儲政策職權的轉變
奧巴馬新官上任該燒的三把火
瀕死的消費
後泡沫時代全球面臨的難堪現實
後泡沫時代的全球商業周期
美國的日本綜合症
資本主義何去何從?
在過度消費時代終結之後
老調重彈
大蕭條的老路
第二章 全球化論戰
開放式宏觀經濟
全球化的主戰場
全球經濟增量
乞丐無權挑食
另類全球化的危險
壞點子與構建新的全球政策結構
多哈回合談判無足輕重
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陷阱
撞上金磚之牆
借力全球化東山再起——日本帶頭,德國跟上
勞動者與資本家之爭
全球各國的經驗教訓
從全球化倒退到本地化
全球化把發達國家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貨幣匯率問題
全球儲蓄構成的轉變
第三章 中國的再平衡之路
中國的再平衡挑戰
中國降低商品消耗
規模效應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挑戰
中國的重大矛盾
中國制造的軟著陸?
關於中國企業利潤率的論戰
中國選擇優質發展
一場再平衡的攻堅戰
一石二鳥
「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
中國的全球挑戰
消費拉動的增長是中國的唯一出路
中國的宏觀任務
中國的悖論
第四章 泛亞區域面臨的挑戰
未來的亞洲
日本制造的再平衡?
從北京到迪拜
亞洲的兩大經濟體
金正日對全球化的助力
日本缺失的一環
印度開始上路
起重機林立的迪拜
亞洲「脫鉤」之夢難以實現
韓國的考驗
亞洲的政策陷阱
亞洲式的自滿
開局的結束
亞洲的另一記警鍾
印度的良性循環
亞洲重返跌勢的危險
第五章 美中之間的緊張關系
危險的滑坡
走上保護主義的不歸路
關於美中貿易政策的論戰
誰補貼了誰?
保護主義的威脅——過去和現在
保護主義幽魂再現
中國的步伐,美國的焦慮
貿易摩擦的政治博弈
對美國和中國的一記警鍾:共生關系的考驗
後記
資料來源
致謝
譯後記
序
作為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以及歷任多年的首席經濟學家,羅奇先生對亞洲的集中審視之中,充分反映了他的全球目光。本書的主題是「未來的亞洲」,焦點是「新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這些對亞洲主要國家的經濟分析和評論,實際是對這些國家提出的問題:如何應對新一輪的全球化挑戰。而亞洲國家對這些挑戰的成功應對,叉是對區域外國家的嚴峻考驗。
有意思的是,羅奇先生對亞洲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始於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此之前,他當然也研究亞洲,但可能更多地關心其他區域的經濟情況。lO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發生在本地區若干新興經濟體異軍突起、獨領風騷的得意之際。所謂「亞洲奇跡」曾使不少經濟學家為之神往,致力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銀行集中了一些優秀的經濟學家,撰寫了《東亞奇跡》一書,頗有轟動效應。但是,此書的著力點不在中國。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才十來年,只能算是嶄露頭角,在世人眼里還夠不上奇跡,絕沒有像現在這樣天天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條。中國真正成為亞洲經濟的中流砥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當時,危機伊始,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表現得十分冷漠,認為事不關己,當讓亞洲自救,這番言行,不免令亞洲國家寒心。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片唱衰亞洲的和聲。當時,連不少亞洲國家自己心里都沒有底,不知道這場危機將會惡化到何種程度,持續多久。正是在這時,羅奇先生開始轉而深入研究亞洲,並日益關注中國。他曾坦率地對我說:「在90年代末期,我對中國真的是缺乏了解。」此後,他到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頻繁訪問,廣泛地接觸政府官員、企業家、學者等,參加各種研討會,從而對亞洲和中國的了解日益深人。
隨著中同在亞洲區域經濟中分量的加重,羅奇先生的目光更多地轉向中國,以及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本書包含70多篇經濟評論,是他在2006~2009年這4年間撰寫的。這些文章歸納為五章,其中有兩章集中談中國和美中問題,可見其重心所在。作者以金融危機作為開篇章節,著眼於金融危機對中國以及亞洲的影響。除了兩章集中談中國以外,本書其他章節還討論了全球化問題以及其他泛亞地區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作者的大視野是全球化,而落腳點是兩大問題:其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和他所認為應當執行的宏觀政策;其二是中國和美國的雙邊關系,特別是貿易摩擦。在作者看來,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的經濟走勢都是值得關注的,但很顯然,研究未來的亞洲,不能不抓住中國和美中關系這兩個大題目,否則就很難預測亞洲經濟的大體走勢。
亞洲國家命運的變遷,福也好,禍也好,都與全球化有關,所以,羅奇先生的文集從全球化切人。近半個世紀以來,亞洲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它們改革開放的政策,更得益於當年特殊的地緣政治條件及其所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自50年代以來,美國對亞洲一些環中國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一直給予相當優惠的政策,對它們開放市場。當時的全球化,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唱得那麽響,成為熱點問題。但是,融人全球市場無疑為這些經濟體創造了良好的機遇。而到90年代之後,世界上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也逐步開放,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化更多地暴露出了其挑戰性的一面。當中國開始進人國際市場時,全球化已經如火如荼,競爭日益激烈。有些人借機把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歸因於中國的參與,更有人無視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所作的貢獻,一味強調中國的參與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壓力。不幸,這種偏執的觀點有相當大的市場。
羅奇先生指出,全球化在信息技術驅動下強化了跨國資金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聯系,從而使通脹、利率、工資、利潤、就業、貨幣、經濟增長率等許多因素,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超越了一國宏觀政策的控制范圍。全球化固然是一大挑戰,但是把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失誤歸咎於全球化,則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無濟於事。羅奇先生不止一次指出,美國的過度消費、貿易保護主義和消費透支,影響了正常的資本流動和貿易往來,從而引起全球宏觀經濟的動盪。由此可見,美國宏觀經濟失衡乃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而有些美國人嫁禍於中國實在是毫無道理,這種心態是極不健康的。
┅┅
有意思的是,羅奇先生對亞洲表現出的極大興趣,始於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在此之前,他當然也研究亞洲,但可能更多地關心其他區域的經濟情況。lO年前的那場金融危機,發生在本地區若干新興經濟體異軍突起、獨領風騷的得意之際。所謂「亞洲奇跡」曾使不少經濟學家為之神往,致力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世界銀行集中了一些優秀的經濟學家,撰寫了《東亞奇跡》一書,頗有轟動效應。但是,此書的著力點不在中國。當時的中國,改革開放才十來年,只能算是嶄露頭角,在世人眼里還夠不上奇跡,絕沒有像現在這樣天天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條。中國真正成為亞洲經濟的中流砥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當時,危機伊始,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表現得十分冷漠,認為事不關己,當讓亞洲自救,這番言行,不免令亞洲國家寒心。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片唱衰亞洲的和聲。當時,連不少亞洲國家自己心里都沒有底,不知道這場危機將會惡化到何種程度,持續多久。正是在這時,羅奇先生開始轉而深入研究亞洲,並日益關注中國。他曾坦率地對我說:「在90年代末期,我對中國真的是缺乏了解。」此後,他到亞洲各國特別是中國頻繁訪問,廣泛地接觸政府官員、企業家、學者等,參加各種研討會,從而對亞洲和中國的了解日益深人。
隨著中同在亞洲區域經濟中分量的加重,羅奇先生的目光更多地轉向中國,以及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本書包含70多篇經濟評論,是他在2006~2009年這4年間撰寫的。這些文章歸納為五章,其中有兩章集中談中國和美中問題,可見其重心所在。作者以金融危機作為開篇章節,著眼於金融危機對中國以及亞洲的影響。除了兩章集中談中國以外,本書其他章節還討論了全球化問題以及其他泛亞地區經濟發展遇到的挑戰。作者的大視野是全球化,而落腳點是兩大問題:其一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和他所認為應當執行的宏觀政策;其二是中國和美國的雙邊關系,特別是貿易摩擦。在作者看來,日本、印度、韓國等國家的經濟走勢都是值得關注的,但很顯然,研究未來的亞洲,不能不抓住中國和美中關系這兩個大題目,否則就很難預測亞洲經濟的大體走勢。
亞洲國家命運的變遷,福也好,禍也好,都與全球化有關,所以,羅奇先生的文集從全球化切人。近半個世紀以來,亞洲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它們改革開放的政策,更得益於當年特殊的地緣政治條件及其所決定的全球經濟環境。自50年代以來,美國對亞洲一些環中國的新興市場經濟體一直給予相當優惠的政策,對它們開放市場。當時的全球化,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唱得那麽響,成為熱點問題。但是,融人全球市場無疑為這些經濟體創造了良好的機遇。而到90年代之後,世界上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也逐步開放,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球化更多地暴露出了其挑戰性的一面。當中國開始進人國際市場時,全球化已經如火如荼,競爭日益激烈。有些人借機把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歸因於中國的參與,更有人無視中國對亞洲乃至全球經濟所作的貢獻,一味強調中國的參與給其他國家帶來的壓力。不幸,這種偏執的觀點有相當大的市場。
羅奇先生指出,全球化在信息技術驅動下強化了跨國資金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聯系,從而使通脹、利率、工資、利潤、就業、貨幣、經濟增長率等許多因素,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超越了一國宏觀政策的控制范圍。全球化固然是一大挑戰,但是把一個國家宏觀經濟的失誤歸咎於全球化,則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無濟於事。羅奇先生不止一次指出,美國的過度消費、貿易保護主義和消費透支,影響了正常的資本流動和貿易往來,從而引起全球宏觀經濟的動盪。由此可見,美國宏觀經濟失衡乃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而有些美國人嫁禍於中國實在是毫無道理,這種心態是極不健康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