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景德鎮在經歷了太平天國動盪之后,有了一個短暫的安定時期。同治五年,李鴻章在廢墟上重建御窯廠,而光緒官窯更是進入了一個中興時期,官窯的青花、單色釉和彩瓷的生產全面恢復。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宣統帝退位而成立中華民國,從元代開始的景德鎮官窯從此停辦,官窯窯工各自謀生。而官窯的停止生產,也給了景德鎮民窯重獲發展的契機,生產和藝術創作更加自由,也更能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景德鎮民窯瓷器生產數量逐漸增加。據吳宗慈在《江四通志稿》中的記錄,清同治時外運瓷器的年均值為16781擔,而到了第二次吐界大戰前激增為71306擔。
民國初年,在官窯瓷器停產后,景德鎮民窯迅速地發展起來,這與晚清民國初年陶瓷公司的成立有着很大的關系,當時這些瓷業公司的出現是為了抵抗洋瓷的輸入。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家瓷業公司——江西省萍鄉瓷業公司,這是家設立於萍鄉的官商合辦機構。之后,熊希齡在湖南醴陵湖南瓷業學校的基礎上創辦湖南瓷業公司,公司從日用粗瓷的生產發展到美術瓷的生產,創燒了釉下五彩,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博覽會和意大利世界博覽會中獲得獎章,也給中國陶瓷帶來了新的希望。可惜1918年(民國七年)毀干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