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只是隨意挑揀幾句,三百首中的絕妙好詞,比比皆是。陳寅恪有「以詩證史」的名言,可從詩中流瀉出來的客家之情,恐非史可容得下。
就拿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三陳」來說,祖孫三代,其詩文也好生了得。陳寶箴是「戊戌變法」中湖南新政的主帥,陳三立作為他的兒子,鞍前馬後,為維新大聲疾呼。陳寶箴死得悲壯,陳三立誓死不當亡國奴,拒食、拒藥,以八十五歲高齡殉國,更教人悲憤難當。陳寅恪的遭際,世人皆知,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他的《挽王靜安先生》,「敢將私誼哭斯人,文化神州喪一身」,卻是千古之哀慟。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歷代詩人如恆河沙數,名篇迭出。客家詩人,更在近代詩歌中一再崛起。倡導「我手寫我口」,並成為「詩界革命」領袖的黃遵憲,在推動詩歌革命之際,把目光投向了膾炙人口的客家山歌,認為為人籟易,為天籟難,山歌脫口而出,比那些精心雕琢的詩文更具藝術的魅力。
他的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山野之中,華夏詩國的古老傳統,保留得是那麽深厚,令文人騷客自慚不如。這也證明,作為一個崇文重教的民系,山歌是怎樣深深地影響到底層的老百姓。不少山歌,無論從藝術上、還是從人文品格上,都不比許多名詩遜色,抑或正氣凜然,抑或溫婉動人,是那般多姿多彩,讓人嘆為觀止。
也許不少人並不了解這部「三百首」中所選編的客家的偉人、志士、文化名人以及他們的詩詞篇章,但這些都是值得去了解、去欣賞、去學習的——這無論是大人,還是中小學生,均一樣:開卷有益!
這些都是有血性、有情感、有文彩的詩篇。它們凝聚了客家人千年的歷史苦難,展現了客家人萬里遷徙的壯闊畫面。更激揚起客家人萬難不屈、奮發有為、創業天涯的「硬頸」精神!這是詩,這是情,這是史,這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生命之源!
我們願把這瑰麗的詩篇,推介給熱愛客家文化的同仁、學子,以及父老鄉親,乃至所有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