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對外傳播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在東南亞地區,由於移民的因素,更是由來已久。本書以中國傳統音樂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與變遷為個案,立足於民族學和歷史學的視角,通過對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的實地考察和個案分析,並結合大量的一手歷史文獻,真實描摹了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的歷史和現狀,努力探尋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變遷的軌跡及根源,力圖在此基礎上揭示中國音樂在海外傳播的規律。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研究中國音樂文化對外傳播的專門性著作,也是第一本研究海外華人音樂文化傳承與變遷的專著。
目錄
序一
序二
緒論
一、以往之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上篇 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的產生與構成
第一章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華人音樂的形成背景
第一節 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
第二節 悠久的華人移民歷史
第三節 龐大的華人社會
第四節 眾多的社團組織
第二章 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的來源
第一節 中國大陸傳來的音樂
第二節 中國台灣傳來的傳統音樂
第三節 中國香港傳來的傳統音樂
第四節 其他地區傳來的華人音樂
第三章 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的形成與組成
第一節 華人酬神祭祖與地方音樂戲劇活動
第二節 社團組織音樂活動與華人傳統音樂的發展
第三節 商業性演出活動與華人傳統音樂的職業化
第四節 華文學校音樂活動與華樂的成長
第五節 華人個體音樂活動與活動內容的變遷
第六節 全國性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音樂活動與傳統音樂的本土化
中篇 個案與狀態分析
第四章 戲班與酬神戲個案
第一節 筱麒麟戲班與九皇爺廟的酬神戲
第二節 月寶鳳班與觀音誕和拿督宮的酬神戲
第三節 瓊劇戲班與巴生港海南村水上人家華光神廟酬神
第五章 社團會館傳統音樂活動個案
第一節 馬六甲明星慈善社劇務部粵劇組
第二節 檳城南洋同奉善堂的潮劇組
第三節 檳城順德會館的音樂劇務組
第四節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音樂部
第六章 華樂活動個案
第一節 吉打州德教會濟陽閣華樂團
第二節 專藝民族樂團
第三節 華樂工作者個案
下篇 認同與變遷——馬來西亞華人認同與華人傳統音樂的變遷
第七章 地緣性一本共性:多變性認同與馬來西亞華人音樂傳承內容的變遷
第一節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多重性轉變
第二節 地緣性:華僑和早期華人的傳統音樂文化主題
第三節 共性:新一代華人的音樂追求
第八章 興與衰的共存:多重認同作用下的馬來西亞社團音樂組與戲班
第一節 生計與寥落:戲班和社團劇組的不同時代命運
第二節 固守傳統與靈活多變:社團與戲班音樂傳承的不同特性
第九章 共性一本土性一個性:文化認同與馬來西亞華樂創作風格的變遷
第一節 以傳統為根基尋找共性:建立在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的華樂
第二節 以本土性體現多元化:早期的本土性華樂創作
第三節 個性與現代化:新一代專業華樂家對多元化文化認同的詮釋和演繹
結論
結束語
附錄
參考資料
後記
序二
緒論
一、以往之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上篇 馬來西亞華人傳統音樂的產生與構成
第一章 馬來西亞華人社會與華人音樂的形成背景
第一節 多元文化的馬來西亞
第二節 悠久的華人移民歷史
第三節 龐大的華人社會
第四節 眾多的社團組織
第二章 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的來源
第一節 中國大陸傳來的音樂
第二節 中國台灣傳來的傳統音樂
第三節 中國香港傳來的傳統音樂
第四節 其他地區傳來的華人音樂
第三章 馬來西亞華人音樂的形成與組成
第一節 華人酬神祭祖與地方音樂戲劇活動
第二節 社團組織音樂活動與華人傳統音樂的發展
第三節 商業性演出活動與華人傳統音樂的職業化
第四節 華文學校音樂活動與華樂的成長
第五節 華人個體音樂活動與活動內容的變遷
第六節 全國性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音樂活動與傳統音樂的本土化
中篇 個案與狀態分析
第四章 戲班與酬神戲個案
第一節 筱麒麟戲班與九皇爺廟的酬神戲
第二節 月寶鳳班與觀音誕和拿督宮的酬神戲
第三節 瓊劇戲班與巴生港海南村水上人家華光神廟酬神
第五章 社團會館傳統音樂活動個案
第一節 馬六甲明星慈善社劇務部粵劇組
第二節 檳城南洋同奉善堂的潮劇組
第三節 檳城順德會館的音樂劇務組
第四節 馬六甲同安金廈會館音樂部
第六章 華樂活動個案
第一節 吉打州德教會濟陽閣華樂團
第二節 專藝民族樂團
第三節 華樂工作者個案
下篇 認同與變遷——馬來西亞華人認同與華人傳統音樂的變遷
第七章 地緣性一本共性:多變性認同與馬來西亞華人音樂傳承內容的變遷
第一節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馬來西亞華人認同的多重性轉變
第二節 地緣性:華僑和早期華人的傳統音樂文化主題
第三節 共性:新一代華人的音樂追求
第八章 興與衰的共存:多重認同作用下的馬來西亞社團音樂組與戲班
第一節 生計與寥落:戲班和社團劇組的不同時代命運
第二節 固守傳統與靈活多變:社團與戲班音樂傳承的不同特性
第九章 共性一本土性一個性:文化認同與馬來西亞華樂創作風格的變遷
第一節 以傳統為根基尋找共性:建立在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的華樂
第二節 以本土性體現多元化:早期的本土性華樂創作
第三節 個性與現代化:新一代專業華樂家對多元化文化認同的詮釋和演繹
結論
結束語
附錄
參考資料
後記
序
在台風「鳳凰」由台灣海峽登陸福建之田,我接到了來自青島的電話,靜怡高興地告知其第一本學術專著即將付梓,望為之序。
此著與靜怡十余年來對中外音樂關系及其歷史的關泣密不可分。1995年秋,她首次來到台海岸邊,作為我招收的第土個中國音樂史學碩士生,在海的這一邊開始了對海外藝術的觀察。生長在閬南僑鄉的我,中學就讀於永春僑中,深知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很多,隨之而去的中國音樂乃至文化藝術在當地影響也很大。從樂史的視野看,中國音樂在南洋的傳播其時既久,共傳亦豐,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表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與藝術創造,也以其和合品質融會異域的文化藝術,產生著新的音樂和新的藝術,對南洋諸國乃至更多國家與地區的音樂和藝術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於是,清代以來南洋四國的中國音樂就成為靜怡攻讀碩士期間從陌生到漸入堂奧的學習生活內容。些地以9萬余言的學位論文《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中國音樂在亨卓四國的音樂史料分析》獲得學界好評的同時,她完成了人三一個重要學術領域的初步奠基。這篇論文,也是犬陸學者第一需以中國音樂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庋尼西亞四國的虧詹為題的長篇學位論文。此後在高校執教多年的她,又以其扎實的態度和勤勉的努力,對這篇論文中的不少間題追根尋源、再思再讀,並發表了多篇專題論文,形成了對中國音樂在南洋的研究系列。
攻讀博士學位時,她的目光專注於上述南洋四國中的馬來西亞,並有幸進行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這對其博士論文的成功寫作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她只身一人赴馬來西亞的學術考察頗值一提:異國初訪,未及完成不幸遭遇車禍,只得帶傷而歸;尚未痊愈的她再次南渡,拄杖而往,在馬束半島的海岸留下了一個傷腿前行的中國年輕女學者的身影┅┅靜怡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對音樂事業的執著令許多人為之動容,也激勵著不少學弟學姝。
多年來,從音樂學的多種學術視野對南洋的中國音樂相繼觀察恩考與多方研究,構成了靜怡具有特點的思維與知識世界,它們與其在這一領域的長期耕耘形成的勤學求實作風等,在對她學術人生繼續產生影響的同時,也應會有益亍學界同仁與後來者。
鄭錦揚
2008年7月29日於廈門
此著與靜怡十余年來對中外音樂關系及其歷史的關泣密不可分。1995年秋,她首次來到台海岸邊,作為我招收的第土個中國音樂史學碩士生,在海的這一邊開始了對海外藝術的觀察。生長在閬南僑鄉的我,中學就讀於永春僑中,深知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很多,隨之而去的中國音樂乃至文化藝術在當地影響也很大。從樂史的視野看,中國音樂在南洋的傳播其時既久,共傳亦豐,已經成為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在海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以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表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與藝術創造,也以其和合品質融會異域的文化藝術,產生著新的音樂和新的藝術,對南洋諸國乃至更多國家與地區的音樂和藝術做出了特殊的貢獻。於是,清代以來南洋四國的中國音樂就成為靜怡攻讀碩士期間從陌生到漸入堂奧的學習生活內容。些地以9萬余言的學位論文《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中國音樂在亨卓四國的音樂史料分析》獲得學界好評的同時,她完成了人三一個重要學術領域的初步奠基。這篇論文,也是犬陸學者第一需以中國音樂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庋尼西亞四國的虧詹為題的長篇學位論文。此後在高校執教多年的她,又以其扎實的態度和勤勉的努力,對這篇論文中的不少間題追根尋源、再思再讀,並發表了多篇專題論文,形成了對中國音樂在南洋的研究系列。
攻讀博士學位時,她的目光專注於上述南洋四國中的馬來西亞,並有幸進行實地考察,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這對其博士論文的成功寫作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她只身一人赴馬來西亞的學術考察頗值一提:異國初訪,未及完成不幸遭遇車禍,只得帶傷而歸;尚未痊愈的她再次南渡,拄杖而往,在馬束半島的海岸留下了一個傷腿前行的中國年輕女學者的身影┅┅靜怡對學術研究的認真、對音樂事業的執著令許多人為之動容,也激勵著不少學弟學姝。
多年來,從音樂學的多種學術視野對南洋的中國音樂相繼觀察恩考與多方研究,構成了靜怡具有特點的思維與知識世界,它們與其在這一領域的長期耕耘形成的勤學求實作風等,在對她學術人生繼續產生影響的同時,也應會有益亍學界同仁與後來者。
鄭錦揚
2008年7月29日於廈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