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民俗學研究民俗文化對一般文藝發展的影響和相互的關系,兼容民間文藝學研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內涵。
本書為我們挖掘文藝發生的民俗成因,分析文藝發展的民俗動力和世界文藝的民俗化走向,深入開展文藝研究和創作實踐,研究特定區域、特定民族的文化、文學藝術心理,開拓了新的視野;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深化中國民俗基因文化研究,尋求傳統和現代之間新的契合點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目錄
總序陳勤建
序徐中玉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民俗學和文藝學的聯姻
第二節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文學化傾向
第一章 文藝民俗學的發生
第一節 文藝研究民俗視角的開拓
第二節 文藝創作民俗基因的發現
第三節 文藝發展的民俗化傾向
第四節 文藝民俗學的優生基礎
第二章 文藝人學觀的民俗構建
第一節 人性的多層次和文藝人學觀的多元性
第二節 人性的文化進化
第三節 人類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統一體
第四節 人性文化進化的民俗內核
第五節 人性的民俗化過程
第三章 文藝民俗化的審美價值
第一節 人性審美層次的遞進和深化
第二節 獨特的藝術魅力
第三節 文藝民族化的重要標志
第四節 文藝民俗學批評的構建
第四章 文藝起源的民俗中介
第一節 原始文藝無定型的混同結構
第二節 原始文藝的民俗存在
第三節 原始初生態民俗內在的文藝機制
第五章 民俗文藝的藝術升華和重建
第一節 獨樹一幟的民俗文藝
第二節 民俗文藝從傳承到創作的飛躍
第三節 民俗文藝在專業文藝中的重建
第六章 民俗生活相與創作源泉
第一節 民俗生活相
第二節 民俗生活相的特點
第三節 多姿的民俗生活相與文藝題材的多樣化
第四節 民俗生活相與文藝尋根
第七章 文藝創作過程中的民俗機制
第一節 藝術思維的民俗心理結構
第二節 民俗意象原型在形象塑造中的滲透
第三節 民俗意象原型在人物形象中的構成
第四節 民俗糾葛構建的情節 沖突
附錄1︰為近年出版的文藝民俗學論著所寫序言6篇
附錄2︰中國民間文學學科在民俗學文學化中獨立發展
參考書目
原版後記
新版後記
序徐中玉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民俗學和文藝學的聯姻
第二節 中國現代民俗學的文學化傾向
第一章 文藝民俗學的發生
第一節 文藝研究民俗視角的開拓
第二節 文藝創作民俗基因的發現
第三節 文藝發展的民俗化傾向
第四節 文藝民俗學的優生基礎
第二章 文藝人學觀的民俗構建
第一節 人性的多層次和文藝人學觀的多元性
第二節 人性的文化進化
第三節 人類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統一體
第四節 人性文化進化的民俗內核
第五節 人性的民俗化過程
第三章 文藝民俗化的審美價值
第一節 人性審美層次的遞進和深化
第二節 獨特的藝術魅力
第三節 文藝民族化的重要標志
第四節 文藝民俗學批評的構建
第四章 文藝起源的民俗中介
第一節 原始文藝無定型的混同結構
第二節 原始文藝的民俗存在
第三節 原始初生態民俗內在的文藝機制
第五章 民俗文藝的藝術升華和重建
第一節 獨樹一幟的民俗文藝
第二節 民俗文藝從傳承到創作的飛躍
第三節 民俗文藝在專業文藝中的重建
第六章 民俗生活相與創作源泉
第一節 民俗生活相
第二節 民俗生活相的特點
第三節 多姿的民俗生活相與文藝題材的多樣化
第四節 民俗生活相與文藝尋根
第七章 文藝創作過程中的民俗機制
第一節 藝術思維的民俗心理結構
第二節 民俗意象原型在形象塑造中的滲透
第三節 民俗意象原型在人物形象中的構成
第四節 民俗糾葛構建的情節 沖突
附錄1︰為近年出版的文藝民俗學論著所寫序言6篇
附錄2︰中國民間文學學科在民俗學文學化中獨立發展
參考書目
原版後記
新版後記
序
“采風”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漢書‧藝文志》所說“古有采詩之官”,這“古”字究始于何時,怕已無人能說得清楚。必然先有反映民間風俗的詩,廣為傳開並產生了不小的現實影響,引起官府的注意,最後“王者”也知道,並明白了解這種□頭或已形成文字的作品的重要影響了;才會專門設置這種官職的。不消說;在設置官職、指派專人來做這工作以前;已經有個不短的過程。從開姓到現在仍要並且還得更加“博采”,姑且說已有三干年的歷史,是只少不多的罷。
民風當然不只反映在詩里;這“詩”字;不但不只指《詩經》和《詩經》未收入和後出的,其實包括了一切民間的創作,口頭的和書面的,有韻的和無韻的;各種體裁和樣式的。我說這些古代的“王者”可算“比較聰明”︰一是他們固想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還願知道點民間踟輿論;自己絞治的得失;還願自己及時反思一番,有所改正,跟那些徹底腐爛的昏君尚有所不同。二是他們畢竟已多少懂得些“民為邦本”、“本國邦寧”、“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昏君是想不到這點的。“觀”了、“知”了不一定真都能“自考正”;即使想“自考正“或已到了再不能憑自己意志為轉移的時候;便是另一個問題了。
“風俗”一詞;現在所指一般不廣,較多指民閏的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逢年過節等的風氣、習慣。似與家庭、個人,或地域生活關系較多,在古代;既已同“知得失”聯系了起來,顯然和政治、社會生活關系葚玄匠是所指的重點。當然重點仍與家庭、個人、地域的風氣、習慣分不亓︰二該說,廣義地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既合古義,也是有利無弊的。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大好甚至壞的東西,一旦成了風俗,那就可以說明根子已經很深,好的不大好的或壞的東西已融化、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底里,思想觀念、感情趣味的深處,甚至已成為一種“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方式了。好東西固可妄心,有忘的還銠發揚光大;不大好的東西便得趕緊設法使之好起來,壞的則積重難返,大費周折仍前途莫測。說是風俗,我看實際便是栗種治績在廣大人民身上體現出來的各式各樣的社會現象。社會現象有迸步;大家精神向上;蓬蓬勃勃,生活安定如意,便是治績的“得”。大家消沉頹廢!惶惶不可終日;牢騷滿腹,生活又苦;便是治績趵欠佳或“失”。社會成昃復雜︰歷史條件常起變化,某一時期風俗全好或全壞,不可能。總體看,大致的好或壞;主要傾向的好或壞,還是能作出辨別,果能“自考正”、玫覃一下時,便為依據。
民間風俗,這樣來看的話,便絕不是一件細事。如果果種風俗還普遍或拒當廣泛地存在著,那麼它就是現實仍活著囟東西,盡管它與古文化有聯系︰怎能認為只是古文化的殘留物,已同白己和現代社會毫無關系酌歷史拄圾食又怎麼可以要對它加以蔑視呢?在我看來,只要還普遍或櫃當廣泛圪存在著的民俗;即使它的表現形式雖已和過去的有些變化;無論是好是壞;都沒有理由要表示蔑視的態度。反之;倒應該加倍的重視它、研究它,弄明白它的來龍去脈,好鮑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壞的因勢利導,逐漸革故去腐。文藝家不是采詩官,卻應比過去的采詩官更加認真、負責,深入到民俗的深海中去,觀察體驗分析;使出滿身藝術解數,把它描寫表現出來。這民俗的深海,實際就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大海。能從他們的日常風俗中觀察辨析出他們的種種心態,你就像是在海底里看到了各種生物最本色的真相。不是歷史垃圾,因為你還同樣生存在他們中間。就算是一些垃圾罷,文藝家不是應該把現代社會中一切真正的垃圾既有耐心但也有決心清除掉它嗎?對待不管哪個國家哪個學派的議論,我們都需要听听他們的意見,合理的、部分合理的我們都要擇取,決不要听信他們那種空洞不實至少是脫離了我們實際的玄談浮說,主意由我們自己來拿。
民間風俗決不是浮在人民生活表層上,僅可供獵奇、呈怪、開開眼界的東西,雖然它中間白然也蘊蓄著愉悅性。問題在我們過去沒有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意義;而且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奇風異俗”;妤像就成了寫旅游文字的專用品。研究民俗本身就是一門既有趣又復雜的科學;它同文藝學有密切關系是白然而早已存在蚰,只是我們一般尚未能注意、發現、進行探索罷了。我想,從文藝的起源、發展、演進、改造;以至全面地把握文藝作品的各種功能,與夫文學能在哪些方面、何等程度上影響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素質,文藝創作如何更能獲得廣大蜘知音,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滋養,都同民俗學的研究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融會則俱利;違離則兩傷。長期以來對民俗學的忽視,應該說是文藝學研究所以未得開拓、深化的原因之一。反映論的原則一旦脫離了人民的日常生話及其種種具體表現,容易成為概念化的空殼。現代生活的主旋律,難道只限于描寫某種大工業、大生產及其改造草新的題材?難道就不能在廣大人民最日常體現出來的風俗習慣中去尋找?問題的確圭要在子能在圭旋律的共識的前提下去深深地開掘現象後面的意義和本質.如果能夠這樣去做,波有什麼題材是不能表現出主旋律采的;雖然容量和深度可能不會完全一樣。譬如說;把婚喪嫁娶中的大操大辦,超前消費;比賽排場,既敗壞了社會風氣,到頭來還得自討苦吃,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習,這樣辦著時人際關系中的復雜心態;明知這樣辦並沒有什麼益處卻還是得勉強追隨;以致吃了苦果、追悔莫及等等,聯系了文化背景、社會風氣、引導失誤等來加以研究和表現;難道會不同發展生產、改草開放,重視科學知識、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全民文化素質這些圭旋律中虛有內容非常合拍嗎?有志于民俗學研究和文藝學研究的同志如能互相靠攏;進而攜起手來;形成一股合力,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我看像“文藝民俗學”這一新學科的廣大空間就會逐步顯現出來,英作用無論對創作實踐和研究實踐都有好處是肯定無疑的。這樣的探索如能從具體現象的仔細研究、分析以至生動描寫出發,迸而提到社會學葚至生活哲學妁高度上來思辨、概括,我預想不僅會很有實際意義︰而且也會很有吸引力。因為這貼近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有他對專關問題的白我思考,而又難免仍有惶惑;學者的探索正可作為他們的參照。很多讀者早已厭倦那些只會從概念到概念,纏夾不清的“高文”了。
民俗有相當的穩定性,亦非一成不變;總是漸漸在變化;往佇之萬是完全變,徹底變。穩定得久也好,形式變了骨子里仍留著些也好,都有其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背景,不是偶然的。但也有些在各種社會里都繼續存在,公認其價值,如真誠的友誼、忠貞的愛情、不平則鳴的態度、勤勞節約的作風、相互幫助和與人為善,等等,似屬倫理道德,其實仍與民俗關系至切。往往在上層統治者中間已腐敗成風的時候;這些優良風俗在草野卻還存在,有識的文士一旦接觸到這種民風,就會眼楮一殼,意興頓開;原來的惶惑苦悶煩惱為之一掃,剛健清新的作品就寫得出采了。為什麼在民間反而能比讀書較多的文人硬朗?為什麼他們能在統治者已經腐朽的惰況下還能保持其邁往的生氣?為什麼並非所有失意的文人而只有其中某些人能從民閭風俗中得到鼓舞和滋養而終于作出了成績?還極少文學史著作重視研究這些問題,得到規律性的認識。我認為諸如此類,有待“文藝民俗學”家去探討的問題很多很多。“文藝民俗學”研究家們的活動天地無限廣闊!
陳勤建同志研究中國民俗有年,已出版了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他思維敏捷,善子思考探索問題,多年采除積累了大量研究的資料,還參加過許多實地調查工作,同各地同行有密切的聯系,形成了良好的治學環境,閭出了一條自己的迅速成長道路。他的日日進子成熟,不斷有所開拓,使我深感欣慰、佩服。現在這部《文藝民俗學》又將出版,是他的一個新成果。創社會主義學術之新;每無先例可循,他是知難而進,準備在讀者同行們的幫助、啟發下;精益求精的。如果很容易就達到完美,那就用不著也無所謂闖將了。完美靠不斷去闖出采,不可能總是歪打正著。勤建在這方面有足夠蚋勇氣和雅量。
學無止境。我希望他不斷向前,相信他有毅力不辭辛苦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不能為序,姑以為序罷。
一九九一年一月八日
民風當然不只反映在詩里;這“詩”字;不但不只指《詩經》和《詩經》未收入和後出的,其實包括了一切民間的創作,口頭的和書面的,有韻的和無韻的;各種體裁和樣式的。我說這些古代的“王者”可算“比較聰明”︰一是他們固想維護自己的統治而且還願知道點民間踟輿論;自己絞治的得失;還願自己及時反思一番,有所改正,跟那些徹底腐爛的昏君尚有所不同。二是他們畢竟已多少懂得些“民為邦本”、“本國邦寧”、“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昏君是想不到這點的。“觀”了、“知”了不一定真都能“自考正”;即使想“自考正“或已到了再不能憑自己意志為轉移的時候;便是另一個問題了。
“風俗”一詞;現在所指一般不廣,較多指民閏的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逢年過節等的風氣、習慣。似與家庭、個人,或地域生活關系較多,在古代;既已同“知得失”聯系了起來,顯然和政治、社會生活關系葚玄匠是所指的重點。當然重點仍與家庭、個人、地域的風氣、習慣分不亓︰二該說,廣義地理解這個詞的含義既合古義,也是有利無弊的。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大好甚至壞的東西,一旦成了風俗,那就可以說明根子已經很深,好的不大好的或壞的東西已融化、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底里,思想觀念、感情趣味的深處,甚至已成為一種“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方式了。好東西固可妄心,有忘的還銠發揚光大;不大好的東西便得趕緊設法使之好起來,壞的則積重難返,大費周折仍前途莫測。說是風俗,我看實際便是栗種治績在廣大人民身上體現出來的各式各樣的社會現象。社會現象有迸步;大家精神向上;蓬蓬勃勃,生活安定如意,便是治績的“得”。大家消沉頹廢!惶惶不可終日;牢騷滿腹,生活又苦;便是治績趵欠佳或“失”。社會成昃復雜︰歷史條件常起變化,某一時期風俗全好或全壞,不可能。總體看,大致的好或壞;主要傾向的好或壞,還是能作出辨別,果能“自考正”、玫覃一下時,便為依據。
民間風俗,這樣來看的話,便絕不是一件細事。如果果種風俗還普遍或拒當廣泛地存在著,那麼它就是現實仍活著囟東西,盡管它與古文化有聯系︰怎能認為只是古文化的殘留物,已同白己和現代社會毫無關系酌歷史拄圾食又怎麼可以要對它加以蔑視呢?在我看來,只要還普遍或櫃當廣泛圪存在著的民俗;即使它的表現形式雖已和過去的有些變化;無論是好是壞;都沒有理由要表示蔑視的態度。反之;倒應該加倍的重視它、研究它,弄明白它的來龍去脈,好鮑繼往開來,推陳出新,壞的因勢利導,逐漸革故去腐。文藝家不是采詩官,卻應比過去的采詩官更加認真、負責,深入到民俗的深海中去,觀察體驗分析;使出滿身藝術解數,把它描寫表現出來。這民俗的深海,實際就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大海。能從他們的日常風俗中觀察辨析出他們的種種心態,你就像是在海底里看到了各種生物最本色的真相。不是歷史垃圾,因為你還同樣生存在他們中間。就算是一些垃圾罷,文藝家不是應該把現代社會中一切真正的垃圾既有耐心但也有決心清除掉它嗎?對待不管哪個國家哪個學派的議論,我們都需要听听他們的意見,合理的、部分合理的我們都要擇取,決不要听信他們那種空洞不實至少是脫離了我們實際的玄談浮說,主意由我們自己來拿。
民間風俗決不是浮在人民生活表層上,僅可供獵奇、呈怪、開開眼界的東西,雖然它中間白然也蘊蓄著愉悅性。問題在我們過去沒有充分認識它的重要意義;而且也缺乏深入的研究。“奇風異俗”;妤像就成了寫旅游文字的專用品。研究民俗本身就是一門既有趣又復雜的科學;它同文藝學有密切關系是白然而早已存在蚰,只是我們一般尚未能注意、發現、進行探索罷了。我想,從文藝的起源、發展、演進、改造;以至全面地把握文藝作品的各種功能,與夫文學能在哪些方面、何等程度上影響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的素質,文藝創作如何更能獲得廣大蜘知音,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滋養,都同民俗學的研究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融會則俱利;違離則兩傷。長期以來對民俗學的忽視,應該說是文藝學研究所以未得開拓、深化的原因之一。反映論的原則一旦脫離了人民的日常生話及其種種具體表現,容易成為概念化的空殼。現代生活的主旋律,難道只限于描寫某種大工業、大生產及其改造草新的題材?難道就不能在廣大人民最日常體現出來的風俗習慣中去尋找?問題的確圭要在子能在圭旋律的共識的前提下去深深地開掘現象後面的意義和本質.如果能夠這樣去做,波有什麼題材是不能表現出主旋律采的;雖然容量和深度可能不會完全一樣。譬如說;把婚喪嫁娶中的大操大辦,超前消費;比賽排場,既敗壞了社會風氣,到頭來還得自討苦吃,從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風習,這樣辦著時人際關系中的復雜心態;明知這樣辦並沒有什麼益處卻還是得勉強追隨;以致吃了苦果、追悔莫及等等,聯系了文化背景、社會風氣、引導失誤等來加以研究和表現;難道會不同發展生產、改草開放,重視科學知識、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提高全民文化素質這些圭旋律中虛有內容非常合拍嗎?有志于民俗學研究和文藝學研究的同志如能互相靠攏;進而攜起手來;形成一股合力,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我看像“文藝民俗學”這一新學科的廣大空間就會逐步顯現出來,英作用無論對創作實踐和研究實踐都有好處是肯定無疑的。這樣的探索如能從具體現象的仔細研究、分析以至生動描寫出發,迸而提到社會學葚至生活哲學妁高度上來思辨、概括,我預想不僅會很有實際意義︰而且也會很有吸引力。因為這貼近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有他對專關問題的白我思考,而又難免仍有惶惑;學者的探索正可作為他們的參照。很多讀者早已厭倦那些只會從概念到概念,纏夾不清的“高文”了。
民俗有相當的穩定性,亦非一成不變;總是漸漸在變化;往佇之萬是完全變,徹底變。穩定得久也好,形式變了骨子里仍留著些也好,都有其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背景,不是偶然的。但也有些在各種社會里都繼續存在,公認其價值,如真誠的友誼、忠貞的愛情、不平則鳴的態度、勤勞節約的作風、相互幫助和與人為善,等等,似屬倫理道德,其實仍與民俗關系至切。往往在上層統治者中間已腐敗成風的時候;這些優良風俗在草野卻還存在,有識的文士一旦接觸到這種民風,就會眼楮一殼,意興頓開;原來的惶惑苦悶煩惱為之一掃,剛健清新的作品就寫得出采了。為什麼在民間反而能比讀書較多的文人硬朗?為什麼他們能在統治者已經腐朽的惰況下還能保持其邁往的生氣?為什麼並非所有失意的文人而只有其中某些人能從民閭風俗中得到鼓舞和滋養而終于作出了成績?還極少文學史著作重視研究這些問題,得到規律性的認識。我認為諸如此類,有待“文藝民俗學”家去探討的問題很多很多。“文藝民俗學”研究家們的活動天地無限廣闊!
陳勤建同志研究中國民俗有年,已出版了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他思維敏捷,善子思考探索問題,多年采除積累了大量研究的資料,還參加過許多實地調查工作,同各地同行有密切的聯系,形成了良好的治學環境,閭出了一條自己的迅速成長道路。他的日日進子成熟,不斷有所開拓,使我深感欣慰、佩服。現在這部《文藝民俗學》又將出版,是他的一個新成果。創社會主義學術之新;每無先例可循,他是知難而進,準備在讀者同行們的幫助、啟發下;精益求精的。如果很容易就達到完美,那就用不著也無所謂闖將了。完美靠不斷去闖出采,不可能總是歪打正著。勤建在這方面有足夠蚋勇氣和雅量。
學無止境。我希望他不斷向前,相信他有毅力不辭辛苦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不能為序,姑以為序罷。
一九九一年一月八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