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清代外交禮儀的交涉與論爭》內容為︰《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輯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
目錄
緒論 外交和外交禮儀
一 外交的定義
二 中國古代外交的萌動
三 西方國家的外交雛形和基本定型
四 傳統外交和近代外交
五 西方國家的兩種不同外交理念
六 禮、儀與禮儀
七 外交禮儀概說
八 中國的重禮傳統
九 外交禮儀與民族尊嚴、國家主權
十 中外傳統外交禮儀的異同
第一章 明清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家秩序
第一節 中國人的政治秩序觀與宗藩制度
一 宗藩制度形成的途徑
二 中國皇帝的地位與職任
第二節 清王朝與東方國家秩序
一 清王朝與周邊國家宗藩關系的重建
二 清王朝與藩屬國交往禮儀的規定
第三節 清政府與西歐早期來華外國使團的交往禮儀
一 明末清初葡萄牙、西班牙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
二 清朝初年荷蘭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
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兩國外交使團的交往禮儀
第一節 從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一 巴伊科夫使團來華
二 阿勃林使團來華
三 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第二節 尼果賴使團來華
一 只受人迎接,而不迎接任何人
二 破壞中國古制,另立新規
三 故意違拗清延禮儀規制
第三節 義杰斯使團來華
一 是商人,還是使臣
二 退還國書
第四節 伊茲瑪依洛夫使團來華
一 伊茲瑪依洛夫允行跪拜禮
二 康熙帝的大度優禮
第五節 薩瓦使團來華
一 在禮槍聲中進入北京城
二 薩瓦心中的憂愁
第六節 清廷使臣兩次使俄
一 托時使團使俄
二 德新使團使俄
第七節 中俄邊境上的禮儀之爭
一 邊境受辱與未雨綢繆
二 責任在誰
第三章 中英外交禮儀沖突的初起
第四章 “平等”與“不平等”的外交禮儀之爭
第五章 咸豐朝外國公使駐京及其禮儀問題
第六章 在沖突中轉型的外交禮儀
第七章 趨同過程中的悖廖外交禮儀要求
結束語——清代中外外交禮儀沖突評價
一 東西方國家應該如何共解時代給人類提出的外交課題
二 清代的外交禮儀之爭與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歷史軌跡
三 外交禮儀的趨同與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附錄一 清代外交與外交禮儀大事記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已出書目
一 外交的定義
二 中國古代外交的萌動
三 西方國家的外交雛形和基本定型
四 傳統外交和近代外交
五 西方國家的兩種不同外交理念
六 禮、儀與禮儀
七 外交禮儀概說
八 中國的重禮傳統
九 外交禮儀與民族尊嚴、國家主權
十 中外傳統外交禮儀的異同
第一章 明清天朝大國與東方國家秩序
第一節 中國人的政治秩序觀與宗藩制度
一 宗藩制度形成的途徑
二 中國皇帝的地位與職任
第二節 清王朝與東方國家秩序
一 清王朝與周邊國家宗藩關系的重建
二 清王朝與藩屬國交往禮儀的規定
第三節 清政府與西歐早期來華外國使團的交往禮儀
一 明末清初葡萄牙、西班牙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
二 清朝初年荷蘭使臣來華的交往禮儀
第二章 清朝初期中俄兩國外交使團的交往禮儀
第一節 從巴伊科夫、阿勃林到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一 巴伊科夫使團來華
二 阿勃林使團來華
三 米洛瓦諾夫使團來華
第二節 尼果賴使團來華
一 只受人迎接,而不迎接任何人
二 破壞中國古制,另立新規
三 故意違拗清延禮儀規制
第三節 義杰斯使團來華
一 是商人,還是使臣
二 退還國書
第四節 伊茲瑪依洛夫使團來華
一 伊茲瑪依洛夫允行跪拜禮
二 康熙帝的大度優禮
第五節 薩瓦使團來華
一 在禮槍聲中進入北京城
二 薩瓦心中的憂愁
第六節 清廷使臣兩次使俄
一 托時使團使俄
二 德新使團使俄
第七節 中俄邊境上的禮儀之爭
一 邊境受辱與未雨綢繆
二 責任在誰
第三章 中英外交禮儀沖突的初起
第四章 “平等”與“不平等”的外交禮儀之爭
第五章 咸豐朝外國公使駐京及其禮儀問題
第六章 在沖突中轉型的外交禮儀
第七章 趨同過程中的悖廖外交禮儀要求
結束語——清代中外外交禮儀沖突評價
一 東西方國家應該如何共解時代給人類提出的外交課題
二 清代的外交禮儀之爭與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歷史軌跡
三 外交禮儀的趨同與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附錄一 清代外交與外交禮儀大事記
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研究叢刊》已出書目
序
《研究叢刊》是為完成清史編纂工程而出版的四種叢刊中的一種(其他三種是《文獻叢刊》、《檔案叢刊》和《編譯叢刊》),其任務是及時編纂出版清史專題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
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築在對清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
專題性研究同綜合性學術成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專題性研究是基礎,綜合性學術成果則是概括、提煉、深化和升華。一部優秀的綜合性學術成果的產生,又為更加寬闊、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研究提供契機,開闢道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上個世紀八十多年對清代歷史的各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編纂工程的成熟條件。《清史稿》的不如人意,除了其他種種原因之外,整個學術界缺乏對清史的前期研究,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先天不足。現在,清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清史學術園地碩果累累,這正是歷史賜給我們的能夠超越前人的重要保證。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要真正能夠寫出符合中央要求的“清史巨著”和“傳世之作”,不但要正確吸收和充分反映已有的清史研究的學術成果,而且在修篡過程中,還要繼續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專題研究,使我們對清代歷史的認識,不斷擴展新的視野,作出新的概括,達到新的境界。
根據這樣一些想法,我們希望《研究叢刊》的出版,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一方面,為清史編纂工程不斷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學術資源,使新編的清史真正站在學術前沿,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清史編纂工程不斷前提的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基礎課題,拓展和深化清史專題研究,發揮清史編纂工程對整個清史研究的帶動作用和推動作用。另外,有些難以為新編的清史包涵和容納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研究叢刊》單獨發表。總之,我們希望《研究叢刊》成為清史編纂工程同史學界、擴大一點說同學術界、同社會聯通和交流的一座學術橋梁,一個學術平台。
為了編好《研究叢刊》,我們將按照學術規律的要求,制訂明確的工作規程。除此之外,我們仍然想強調幾點,作為編委會和作者、讀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尊重和提倡學術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學術說來,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因為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無非是對求知的探求。如果學術一味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人雲亦雲,因循守舊,在先,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資格和權利。客觀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應該不斷地發展變化;人的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的理論創新也就沒有止境。即使是像歷史學這樣的學科,也應該在歷史資料的發掘和掌握、歷史現象的判斷和分析、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等方面,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學術工作。
當然,創新不是天馬行空,隨意臆測,不是無根據的空想瞎說。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歷史學的創新,當然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同時,學術創新,一是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對于歷史學來說,應該符合歷史實際;二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傳統。對傳統必須作辯證的、科學的分析,好的就堅持、就繼承;壞的或者錯的就否定、就摒棄,並用新的觀點、新的結論取而代之,學術就在這種辯證對待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得到前進。
一是要堅持“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研究叢刊》對書稿的取舍,除了堅持“二為”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的政治前提外,惟一的標準就是學術水平。除此之外,作者的職位高低、資歷深淺、聲望大小、輩分長幼以及與工作人員的關系親疏、人情往來之類,一概都不應成為影響學術判斷的因素。我們深知,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但我們必須這樣做,才能體現學術的公平和公正,使已經受到某些污染的學術淨土盡量保持自己的純潔。所謂學術水平,當然不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我們希望,收入《研究叢刊》的著作,在選題上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內容上有原創性的獨立見解,在方法上能做到觀點和資料的統一,在文字上清新流暢,盡量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樣的作品,我們是萬分歡迎的。
還有一點,就是要堅持“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是一點不錯的。就學術來說,沒有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切磋,相互討論,相互爭辯,學術就不能進步,更談不上學術的繁榮。梁啟超就曾說過:“學問非一派可盡。凡屬學問,其性質皆為有益無害,萬不可思想統一,如二千年來所謂‘表彰某某,罷黜某某’者。學問不厭辯難,然一面申自己所學,一面仍尊人所學,庶不至入主出奴,蹈前代學風之弊。”(《清代學術概論》)在這里,梁啟超不僅講到了“學問不厭辯難”的道理,而且還講了學術論辯應抱的態度。確實,在學術界,恐怕還不能說“雙百”方針已經貫徹得很好了。過去,有政治上“左”的影響和干擾,但這個問題現在似乎已不是個問題,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學術大環境。
因此,有一個正確態度去對待學術爭鳴,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在不同學術觀點之間,能夠懷著追求科學真理的目的,抱著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態度,采用平心靜氣、充分說理的方法,具有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學者風度,那末,學術爭論愈充分,學術氣氛就愈活躍,學術研究就愈深入,學術隊伍也就愈加團結。我們願意為形成這樣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學術氛圍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研究叢刊》的成敗,說到底,在于學術界乃至廣大讀者的關心和支持。我們熱切地期待這一點,並且將用我們的工作來努力爭取這一點。
2003年8月8日
修纂清史是新世紀一項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中央對新編的清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那就是:“編纂的清史質量要高,必須是精品,要注重科學性和可讀性。確保編纂出一部能夠反映當代中國學術水平的高質量、高標準的清史巨著,使之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傳世之作。”(2003年1月28日李嵐清在清史編纂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是一個極高的標準,要達到這個標準,需要有很多的條件,作艱苦的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始終不渝地把全部工作建築在對清代歷史的深入研究和不懈探索的基礎之上。
專題性研究同綜合性學術成果的關系,是任何一個學術工作者都十分清楚的。專題性研究是基礎,綜合性學術成果則是概括、提煉、深化和升華。一部優秀的綜合性學術成果的產生,又為更加寬闊、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研究提供契機,開闢道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上個世紀八十多年對清代歷史的各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也不可能有今天提出清史編纂工程的成熟條件。《清史稿》的不如人意,除了其他種種原因之外,整個學術界缺乏對清史的前期研究,顯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先天不足。現在,清史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清史學術園地碩果累累,這正是歷史賜給我們的能夠超越前人的重要保證。這里,還需要強調的是,要真正能夠寫出符合中央要求的“清史巨著”和“傳世之作”,不但要正確吸收和充分反映已有的清史研究的學術成果,而且在修篡過程中,還要繼續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專題研究,使我們對清代歷史的認識,不斷擴展新的視野,作出新的概括,達到新的境界。
根據這樣一些想法,我們希望《研究叢刊》的出版,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一方面,為清史編纂工程不斷提供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學術資源,使新編的清史真正站在學術前沿,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征;另一方面,在清史編纂工程不斷前提的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新的基礎課題,拓展和深化清史專題研究,發揮清史編纂工程對整個清史研究的帶動作用和推動作用。另外,有些難以為新編的清史包涵和容納的重要研究成果,也可以通過《研究叢刊》單獨發表。總之,我們希望《研究叢刊》成為清史編纂工程同史學界、擴大一點說同學術界、同社會聯通和交流的一座學術橋梁,一個學術平台。
為了編好《研究叢刊》,我們將按照學術規律的要求,制訂明確的工作規程。除此之外,我們仍然想強調幾點,作為編委會和作者、讀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是要尊重和提倡學術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學術說來,也是學術發展的本質要求。因為學術的發展,從根本上來說,無非是對求知的探求。如果學術一味因襲前人,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人雲亦雲,因循守舊,在先,那學術就沒有了生命力,沒有了活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資格和權利。客觀世界是千變萬化的,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和認識應該不斷地發展變化;人的社會實踐是永無止境的,我們的理論創新也就沒有止境。即使是像歷史學這樣的學科,也應該在歷史資料的發掘和掌握、歷史現象的判斷和分析、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等方面,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名符其實的學術工作。
當然,創新不是天馬行空,隨意臆測,不是無根據的空想瞎說。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理論創新必須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前提,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歧途。”歷史學的創新,當然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同時,學術創新,一是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對于歷史學來說,應該符合歷史實際;二是應該正確地對待傳統。對傳統必須作辯證的、科學的分析,好的就堅持、就繼承;壞的或者錯的就否定、就摒棄,並用新的觀點、新的結論取而代之,學術就在這種辯證對待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得到前進。
一是要堅持“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研究叢刊》對書稿的取舍,除了堅持“二為”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方向的政治前提外,惟一的標準就是學術水平。除此之外,作者的職位高低、資歷深淺、聲望大小、輩分長幼以及與工作人員的關系親疏、人情往來之類,一概都不應成為影響學術判斷的因素。我們深知,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但我們必須這樣做,才能體現學術的公平和公正,使已經受到某些污染的學術淨土盡量保持自己的純潔。所謂學術水平,當然不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我們希望,收入《研究叢刊》的著作,在選題上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在內容上有原創性的獨立見解,在方法上能做到觀點和資料的統一,在文字上清新流暢,盡量體現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樣的作品,我們是萬分歡迎的。
還有一點,就是要堅持“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是一點不錯的。就學術來說,沒有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切磋,相互討論,相互爭辯,學術就不能進步,更談不上學術的繁榮。梁啟超就曾說過:“學問非一派可盡。凡屬學問,其性質皆為有益無害,萬不可思想統一,如二千年來所謂‘表彰某某,罷黜某某’者。學問不厭辯難,然一面申自己所學,一面仍尊人所學,庶不至入主出奴,蹈前代學風之弊。”(《清代學術概論》)在這里,梁啟超不僅講到了“學問不厭辯難”的道理,而且還講了學術論辯應抱的態度。確實,在學術界,恐怕還不能說“雙百”方針已經貫徹得很好了。過去,有政治上“左”的影響和干擾,但這個問題現在似乎已不是個問題,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學術大環境。
因此,有一個正確態度去對待學術爭鳴,就顯得尤其重要。如果在不同學術觀點之間,能夠懷著追求科學真理的目的,抱著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態度,采用平心靜氣、充分說理的方法,具有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學者風度,那末,學術爭論愈充分,學術氣氛就愈活躍,學術研究就愈深入,學術隊伍也就愈加團結。我們願意為形成這樣一種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學術氛圍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研究叢刊》的成敗,說到底,在于學術界乃至廣大讀者的關心和支持。我們熱切地期待這一點,並且將用我們的工作來努力爭取這一點。
2003年8月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