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交往的歷史,遠的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產生影響的還是近兩百年的事情。兩百年前馬禮遜和馬殊曼發表的最初的中文《聖經》全譯本,即所謂「二馬譯本」,不可不謂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件大事。本文不想對馬禮遜和馬殊曼等傳教士的生平作評價,而想從語言學的觀點出發,就包括《聖經》在內的經典翻譯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神學建設中的意義談點看法。
語言本身就是「道」。聖言居住在人言中,聖靈居住在人的生活中。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也生活在語言中;語言與我們同在,我們在我們的生活和語言中領悟道。道在全世界各國的語言中展開,中國神學是道在中文語境的展開。中文《聖經》翻譯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道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展開的歷史。
按照現代的語言學理論,語言不能脫離生活形式,語言本身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生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要理解一種語言,必須結合與此相關的生活形式。與我們的生活形式結合在一起的語言,是唯一能被我們理解的語言。科學的語言、哲學的語言、神學的語言、數學乃至各種形式化的人工語言,歸根到底是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的日常語言為基礎的。語言不僅是我們描述世界和表述自己的思想的手段,而且也是我們認識世界和組織自己的思想的框架。(P3—4)
目錄
道、聖言與生命
第一章 《聖經》的中文翻譯和「道」在中文語境中的展開
第二章 「神人之際」和「天人之際」
第三章 生態與拯救:解讀《聖經·創世記》的環境倫理意義
人性、理性與啟示
第四章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傳統中的人性運用再思
第五章 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新教的啟示觀及其引發的問題
宗教對話與交往理性
第六章 多元論、包容論和排他論:當代基督教關於宗教對話的不同立場
第七章 尋求自然的認知能力與啟示真理的結合
第八章 尋求各文化間的對話
第九章 哈貝馬斯和拉辛格論理性與宗教對話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態、生存與責任
第十章 為子孫萬代生存的責任
第十一章 全球化時代的「選民」和「棄民」
第十二章 對永恆生命的模式及意義的反思
宗教教育與宗教管理
第十三章 復旦大學宗教學教學探索
第十四章 宗教的市場向面與超越向面
第一章 《聖經》的中文翻譯和「道」在中文語境中的展開
第二章 「神人之際」和「天人之際」
第三章 生態與拯救:解讀《聖經·創世記》的環境倫理意義
人性、理性與啟示
第四章 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傳統中的人性運用再思
第五章 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新教的啟示觀及其引發的問題
宗教對話與交往理性
第六章 多元論、包容論和排他論:當代基督教關於宗教對話的不同立場
第七章 尋求自然的認知能力與啟示真理的結合
第八章 尋求各文化間的對話
第九章 哈貝馬斯和拉辛格論理性與宗教對話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態、生存與責任
第十章 為子孫萬代生存的責任
第十一章 全球化時代的「選民」和「棄民」
第十二章 對永恆生命的模式及意義的反思
宗教教育與宗教管理
第十三章 復旦大學宗教學教學探索
第十四章 宗教的市場向面與超越向面
序
道、生命和責任是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道,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責任。領悟了道,就領悟了生命的意義,也就知道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道離我們很遠,又很近。道似乎僅僅存在於遙遠的「天國」,似乎僅僅存在於我們感知不到的超越者中間。基督教正統神學強調上帝與人的絕對距離。但如果耶穌不道成肉身,聖子不成為人中的一員,聖言(道)不在人間流通,上帝的拯救就不可能個。因此,離我們絕對遠的道又通過一種辯證的關系與我們絕對地近。中國儒家講道內在於世界;人的本心與道是相通的;良知就是本體,良知是真實呈現的。但為什麼大部分人通常人事部到本心呢?為什麼良知不常呈現呢?一方面堅持人皆有側隱之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世人皆為利祿奔波。真可謂,「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那個就在世間和就在我們心中的道似乎又離我們無限遠。
基督教的道路是「超越而內在」,儒家的道路是「內在而超越」。看起來這兩條道路南轅北轍,但其最終目的還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使賢任的超越,為了道德教化。人是具有超越能力的生物體。人作為生物體具有維持自己生存的本能。這中本能本來無所謂善或惡。但是當一個人的生存與其他人的生存發生利害關系的時候,當一個群體的生存與其他群體的生存發生厲害關系的時候,當當代人的生存與后代人的生存發生厲害關系的時候,善惡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協定各方的厲害關系,如何維護人的基本權利和處罰侵權行為,這是政治核法律考慮的問題。道德講的是發揚人的利他精神,超越個人的私利。道德之所以能夠這樣講,其前提是承認人的超越的能力。基督教和儒家(不論主張這種能力來自上帝還是來自人的本心)承認這種超越的能力的存在,因此它們的倫理學是有根的倫理學;功利主義否認人的這種超越的能力,因此功利主義的倫理學是無根的倫理學。無根的倫理學否定了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原動力,不免使這種倫理學成為利益的更加精算的策略。
……
道離我們很遠,又很近。道似乎僅僅存在於遙遠的「天國」,似乎僅僅存在於我們感知不到的超越者中間。基督教正統神學強調上帝與人的絕對距離。但如果耶穌不道成肉身,聖子不成為人中的一員,聖言(道)不在人間流通,上帝的拯救就不可能個。因此,離我們絕對遠的道又通過一種辯證的關系與我們絕對地近。中國儒家講道內在於世界;人的本心與道是相通的;良知就是本體,良知是真實呈現的。但為什麼大部分人通常人事部到本心呢?為什麼良知不常呈現呢?一方面堅持人皆有側隱之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世人皆為利祿奔波。真可謂,「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那個就在世間和就在我們心中的道似乎又離我們無限遠。
基督教的道路是「超越而內在」,儒家的道路是「內在而超越」。看起來這兩條道路南轅北轍,但其最終目的還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使賢任的超越,為了道德教化。人是具有超越能力的生物體。人作為生物體具有維持自己生存的本能。這中本能本來無所謂善或惡。但是當一個人的生存與其他人的生存發生利害關系的時候,當一個群體的生存與其他群體的生存發生厲害關系的時候,當當代人的生存與后代人的生存發生厲害關系的時候,善惡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協定各方的厲害關系,如何維護人的基本權利和處罰侵權行為,這是政治核法律考慮的問題。道德講的是發揚人的利他精神,超越個人的私利。道德之所以能夠這樣講,其前提是承認人的超越的能力。基督教和儒家(不論主張這種能力來自上帝還是來自人的本心)承認這種超越的能力的存在,因此它們的倫理學是有根的倫理學;功利主義否認人的這種超越的能力,因此功利主義的倫理學是無根的倫理學。無根的倫理學否定了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原動力,不免使這種倫理學成為利益的更加精算的策略。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