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稿以研究21世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品為主,根據不同專題的內容需要或外延至20世紀90年代的部分獲獎作家及作品。
通過對這些最新獲獎作家的研究,使讀者認識到諾貝爾文學獎雖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它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國際文學獎,它以「為人類的理想」為評獎標准,對世界和人類充滿終極關懷。這些問題不僅是獲獎作家們關注的也是當下世界全人類都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問題。
目錄
序
總論
第一章 概述
一 諾貝爾與諾貝爾獎
二 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章 納粹主義與德國民族
君特·格拉斯(1999年)
一 「我的整個一生都帶有政治色彩」
二 法西斯為什麽會發生在德國
三 「我失去了但澤」
第三章 奧斯維辛不是一種例外
凱爾泰斯·伊姆雷(2002年)
一 諾貝爾文壇的一匹黑馬
二 凱爾泰斯與匈牙利悲劇
三 凱爾泰斯的奧斯維辛情結
四 《無形的命運》——在奧斯維辛的日子里
第四章 後殖民地重建的障礙與可能性
奈保爾(2001年)
一 英國文化的養子——奈保爾復雜的文化身份
二 剛果——黑暗非洲的心臟
三 迷失與彷徨中的《河灣》
四 從《家書》看奈保爾的自我殖民化
庫切(2003年)
一 「夾縫中的人」(in—between)
二 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
三 《恥》所展現的新南非
第五章 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2004年)
一 激憤而悲觀的耶利內克
二 《鋼琴教師》——一本大膽而沉重的書
三 《娜拉離開丈夫以後》——無處可逃的娜拉
托妮·莫里森(1993年)
一 覺醒的黑人女性作家
二 《秀拉》——一個顛覆者的悲劇
三 何處是——《天堂》
第六章 東西方文明的沖突與融合
奧爾罕·帕慕克(2006年)
一 「我僅為土耳其人寫作」
┅┅
第七章 無法歸類的多麗絲·萊辛
第八章 游走世界的勒·克萊齊奧
後記
總論
第一章 概述
一 諾貝爾與諾貝爾獎
二 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章 納粹主義與德國民族
君特·格拉斯(1999年)
一 「我的整個一生都帶有政治色彩」
二 法西斯為什麽會發生在德國
三 「我失去了但澤」
第三章 奧斯維辛不是一種例外
凱爾泰斯·伊姆雷(2002年)
一 諾貝爾文壇的一匹黑馬
二 凱爾泰斯與匈牙利悲劇
三 凱爾泰斯的奧斯維辛情結
四 《無形的命運》——在奧斯維辛的日子里
第四章 後殖民地重建的障礙與可能性
奈保爾(2001年)
一 英國文化的養子——奈保爾復雜的文化身份
二 剛果——黑暗非洲的心臟
三 迷失與彷徨中的《河灣》
四 從《家書》看奈保爾的自我殖民化
庫切(2003年)
一 「夾縫中的人」(in—between)
二 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
三 《恥》所展現的新南非
第五章 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2004年)
一 激憤而悲觀的耶利內克
二 《鋼琴教師》——一本大膽而沉重的書
三 《娜拉離開丈夫以後》——無處可逃的娜拉
托妮·莫里森(1993年)
一 覺醒的黑人女性作家
二 《秀拉》——一個顛覆者的悲劇
三 何處是——《天堂》
第六章 東西方文明的沖突與融合
奧爾罕·帕慕克(2006年)
一 「我僅為土耳其人寫作」
┅┅
第七章 無法歸類的多麗絲·萊辛
第八章 游走世界的勒·克萊齊奧
後記
序
當今時代,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全球化」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一種難以抗拒的時代潮流,人類的生存已處在全球化的境遇中。然而,「全球化」在人的不同的生存領域,其趨勢和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尤其在文化領域更有其復雜性。
「全球化」首先是在經濟領域出現的,從這一層面看,全球化的過程是全球「市場化」的過程;「市場化」的過程,又往往是經濟規則一體化的過程。人類「進入80年代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一番結構性的調整和發展。在以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為龍頭的當代科學技術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之後,商業資本跨國運作,大型金融財團、企業集團和經貿集團的不斷兼並,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不僅使得經濟、金融、科技的’’全球化’’在物質技術層面成為可能,而且的確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社會現實。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一個聯系越來越密切的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世界性經貿聯合體實行統一的政策目標,各國的稅收政策、就業政策等逐步統一化,技術、金融、會計報表、國民統計、環境保護等,也都實行相對的標准」。這說明,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經濟生活,追求的是經濟活動規則的一體化與統一化。所以,由於「全球化」的概念來自於經濟領域,而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又以一體化或統一化為追求目標和基本特征,因而,「全球化」這一概念與生俱來就與「一體化」連接在一起,或者說它一開始就隱含著「一體化」的意義。
在信息化的21世紀,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傳媒全球化,由此又必然產生人類價值觀念的震盪與重構,這就是文化層面的全球化趨勢。因此,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文化領域的變革,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然而,文化的演變雖然受經濟的制約,但它的變革方式與方向因其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至於像經濟等物質、技術形態那樣呈一體化特征。因此,簡單地說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全球化是不恰當的;或者說,籠統地講文化全球化也像經濟全球化那樣走「一體化」之路,是不恰當的。在經濟大浪潮的沖擊下,西方經濟強國的文化(主要是美國的)價值理念不同程度地滲透到經濟弱國的社會文化機體中,使其本土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因素後產生變革與重構。這從單向滲透的角度看,是經濟強國的文化向經濟弱國的文化擴張,是後者向前者的趨同,其間有「一體化」的傾向。然而,文化之相對於經濟的獨特性在於:不同種類、不同質的文化形態的價值與性質並不取決於它所依存的經濟形態的價值;文化價值的標准不像經濟價值標准那樣具有普適性,相反,它具有相對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形態在趨同的同時,依然呈多元共存的態勢,文化的趨同性與多元性是統一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經濟弱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同時也反向滲透到經濟強國的文化機體之中,這是文化趨同或「文化全球化」的另一層含義。所以,在談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趨勢時,我們既反對任何一種文化形態以超文化的姿態取代其他不同質文化的價值體系,也反對文化上的相對主義、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我們認為,文化上的全球化,既不是抹煞異質文化的個性,也不能制造異質文化之間的彼此隔絕,而應當在不同文化形態保持個性的同時,對其他文化形態取開放認同的態度,使不同質的文化形態與對話、交流、認同的過程中,在趨同性與本土化的互動過程中既關注與重構人類文化的普適性價值理念,體現對人類自身的終極關懷,又尊重並重構各種異質文化的個性,從而創造一種普適性與相對性辯證統一、富有生命力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此,「世界文化」是一種包含了相對性的普適文化,是一種既包容了不同文化形態,同時又以人類普遍的、永恆的價值作為理想的人類新文化。因此,我們認為,經濟和物質、技術領域的全球化,並不必然導致同等意義上的文化的「全球化」,即文化的「一體化」,而是文化的趨同化與本土化互動,普適性與多元化辯證統一的時代。所以,在嚴格的意義上,「全球化」僅限於經濟領域。至少,在全球化的初期階段是如此。
┅┅
「全球化」首先是在經濟領域出現的,從這一層面看,全球化的過程是全球「市場化」的過程;「市場化」的過程,又往往是經濟規則一體化的過程。人類「進入80年代以來,世界資本主義經歷了一番結構性的調整和發展。在以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為龍頭的當代科學技術上升到一個新的台階之後,商業資本跨國運作,大型金融財團、企業集團和經貿集團的不斷兼並,尤其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不僅使得經濟、金融、科技的’’全球化’’在物質技術層面成為可能,而且的確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社會現實。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一個聯系越來越密切的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世界性經貿聯合體實行統一的政策目標,各國的稅收政策、就業政策等逐步統一化,技術、金融、會計報表、國民統計、環境保護等,也都實行相對的標准」。這說明,全球化時代的人類經濟生活,追求的是經濟活動規則的一體化與統一化。所以,由於「全球化」的概念來自於經濟領域,而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又以一體化或統一化為追求目標和基本特征,因而,「全球化」這一概念與生俱來就與「一體化」連接在一起,或者說它一開始就隱含著「一體化」的意義。
在信息化的21世紀,伴隨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傳媒全球化,由此又必然產生人類價值觀念的震盪與重構,這就是文化層面的全球化趨勢。因此,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文化領域的變革,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然而,文化的演變雖然受經濟的制約,但它的變革方式與方向因其自身的獨特性而不至於像經濟等物質、技術形態那樣呈一體化特征。因此,簡單地說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全球化是不恰當的;或者說,籠統地講文化全球化也像經濟全球化那樣走「一體化」之路,是不恰當的。在經濟大浪潮的沖擊下,西方經濟強國的文化(主要是美國的)價值理念不同程度地滲透到經濟弱國的社會文化機體中,使其本土文化在吸收外來文化因素後產生變革與重構。這從單向滲透的角度看,是經濟強國的文化向經濟弱國的文化擴張,是後者向前者的趨同,其間有「一體化」的傾向。然而,文化之相對於經濟的獨特性在於:不同種類、不同質的文化形態的價值與性質並不取決於它所依存的經濟形態的價值;文化價值的標准不像經濟價值標准那樣具有普適性,相反,它具有相對性。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過程中,不同的文化形態在趨同的同時,依然呈多元共存的態勢,文化的趨同性與多元性是統一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經濟弱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同時也反向滲透到經濟強國的文化機體之中,這是文化趨同或「文化全球化」的另一層含義。所以,在談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全球化趨勢時,我們既反對任何一種文化形態以超文化的姿態取代其他不同質文化的價值體系,也反對文化上的相對主義、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我們認為,文化上的全球化,既不是抹煞異質文化的個性,也不能制造異質文化之間的彼此隔絕,而應當在不同文化形態保持個性的同時,對其他文化形態取開放認同的態度,使不同質的文化形態與對話、交流、認同的過程中,在趨同性與本土化的互動過程中既關注與重構人類文化的普適性價值理念,體現對人類自身的終極關懷,又尊重並重構各種異質文化的個性,從而創造一種普適性與相對性辯證統一、富有生命力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在此,「世界文化」是一種包含了相對性的普適文化,是一種既包容了不同文化形態,同時又以人類普遍的、永恆的價值作為理想的人類新文化。因此,我們認為,經濟和物質、技術領域的全球化,並不必然導致同等意義上的文化的「全球化」,即文化的「一體化」,而是文化的趨同化與本土化互動,普適性與多元化辯證統一的時代。所以,在嚴格的意義上,「全球化」僅限於經濟領域。至少,在全球化的初期階段是如此。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