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以往成果的基礎上,針對現有研究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城市形態新的研究方法,即要素分析法,並通過具體實例闡述了這種研究方法在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中的價值。當然,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的研究並不是只有一種或者幾種方法和模式,而且本書所提出的方法仍處于探索階段,必定存在不足之處,但在中國古代城市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的今天,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視角肯定會更有助于我們對中國古代城市的認識。
作者簡介︰成一農,1974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歷史地理室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中國古代城市史。199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2000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3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出版譯著2本,發表論文10余篇。
目錄
導言 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方法新探
一 引子︰陌生的中國古代城市
二 以往城市形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三 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的新方法——要素研究法
四 總結
第一章 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綜述
第二章 “中世紀城市革命”的再思考
一 “市”
二 “坊”
三 城外郊區的出現
四 總結
第三章 中國子城考
一 子城的定義
二 子城的萌芽
三 子城的產生、普及及其原因
四 子城的衰落與消失
五 總結
第四章 清代的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
一 清代城市規模的統計
二 城市行政等級是否決定城市規模
三 清代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的相關性分析
四 對以往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關系研究的分析
五 總結
第五章 宋、遼、金、元時期廟學制度的形成與普及
一 唐末以前地方城市中的廟學——“學為主體,廟為附庸”
二 唐末、兩宋——文廟的獨立及廟學並立格局的形成
三 遼金時期的廟學——北方廟學的發展
四 元代——廟學制度在邊遠地區的普及
五 總結
第六章 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築城簡史
一 緒論
二 先秦至隋代——城牆的萌芽和普及
三 唐至明前期——不重視地方城市城牆修築的時期
四 明中期至民國——地方城市城牆的普遍修築
五 總結
結語
附圖
參考文獻
一 引子︰陌生的中國古代城市
二 以往城市形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三 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的新方法——要素研究法
四 總結
第一章 中國古代城市形態研究綜述
第二章 “中世紀城市革命”的再思考
一 “市”
二 “坊”
三 城外郊區的出現
四 總結
第三章 中國子城考
一 子城的定義
二 子城的萌芽
三 子城的產生、普及及其原因
四 子城的衰落與消失
五 總結
第四章 清代的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
一 清代城市規模的統計
二 城市行政等級是否決定城市規模
三 清代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的相關性分析
四 對以往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關系研究的分析
五 總結
第五章 宋、遼、金、元時期廟學制度的形成與普及
一 唐末以前地方城市中的廟學——“學為主體,廟為附庸”
二 唐末、兩宋——文廟的獨立及廟學並立格局的形成
三 遼金時期的廟學——北方廟學的發展
四 元代——廟學制度在邊遠地區的普及
五 總結
第六章 中國古代地方城市築城簡史
一 緒論
二 先秦至隋代——城牆的萌芽和普及
三 唐至明前期——不重視地方城市城牆修築的時期
四 明中期至民國——地方城市城牆的普遍修築
五 總結
結語
附圖
參考文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