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西昆派』研究(繁體版)

後期『西昆派』研究(繁體版)
定價:180
NT $ 157
  • 作者:段莉萍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7523077
  • ISBN13:9787807523079
  • 裝訂:360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宋詩是我國詩歌史上繼唐詩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它的面貌與唐詩迥異。宋初詩歌在宋代詩歌史上起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宋初詩歌有「三體」:白體、晚唐體、西昆體,其中以西昆體的影響為最大。「西昆體」是以楊億所編《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凡與楊、劉等人在館閣有詩歌往還唱和,風格相近的作品都被收入集中,而這一詩人群體也被稱為「西昆派」。但「西昆體」並不始於《西昆酬唱集》,「西昆派」詩人也不限於是否參加過西昆酬唱。昆體詩風一直延續到仁宗朝,特別是天聖至慶歷年間,還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據前人研究,「西昆派」分為前后兩期,真宗朝的楊億、劉筠、錢惟演等人為前期「西昆派」,在仁宗朝或多或少具有(或曾經具有)西昆濃艷綺靡詩風的多位詩人稱為后期「西昆派」。 后期「西昆派」所處的文壇充滿了改革變化,在強大的詩文革新運動的影響及昆派內部的反撥作用下,與前期「西昆派」「唐音」成分居多不同,后期「西昆派」其實更顯「宋調」。同時,它也是歐、梅詩歌革新派過分平淡的一種修正,並對后代新詩派(如江西詩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於西昆體的弊病不是自身能夠解決的,在內、外因的作用下,西昆體己走到了盡頭,這標志着「唐音」的乍歇和「宋調」的確立,一個真正屬於宋詩的時代已經到來。因此,對這一流派由「唐音」到「宋調」的演變軌跡進行細致的描畫,展示新舊詩風的斗爭、融合,對深刻地理解宋詩乃至整個古代詩歌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於以上認識,本文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論述。 前言部分,闡述本課題的選題意義,簡介本課題國內研究現狀,以及研究方法。本文認為雖然目前學界已對后期「西昆派」有了零星的關注,但僅停留 在個別詩人的探討上,且廣度和深度還遠遠不夠。學界還明顯缺乏對這一詩派 全面深入的研究。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關於后期「西昆派」
第二章 一個變革的時代——后期「西昆派」的歷史文化背景
 一、盛世與危機——政治經濟狀況
 二、崇文、重儒、科舉——思想文化狀況
第三章 西昆體與前期「西昆派」
 一、「西昆體」的產生
 二、前期「西昆派」的文學主張
 三、前期「西昆派」的創作實踐
 四、西昆體的影響及命運
第四章 后期「西昆派」詩人研究(一)
 一、夏竦、胡宿、王珪的文學思想
 二、夏竦、胡宿、王珪詩歌創作的共同特色
 三、夏竦、胡宿、王珪詩歌的各自特色
第五章 后期「西昆派」詩人研究(二)
 一、唯說氣象、清麗閑雅的晏殊詩
 二、高視古今,刻琢深淳的王琪詩
第六章 后期「西昆派」詩人研究(三)
 一、從「體規畫圓」到「自名一家」——「二宋」的文學思想及影響
 二、從「溫雅瑰麗」到「沉郁奇澀」——「二宋」的詩歌創作風格
第七章 后期「西昆派」詩人研究(四)
 一、文彥博、趙抃所處的北宋中期文壇狀況
 二、從濃艷到平淡——文彥博、趙抃的詩歌創作風格
 三、「湖山無處不成篇」——趙抃對詩歌題材的開拓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西方工業革命興起以來,由於西方社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超過了世界其他地區,以致於在相當長的時期,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為於以西方發展模式為藍本的現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普世文明。西風東漸、西學東移,相當一批東方學人和政治家也把工業化、信息化等現代科技進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產物,為此他們不遺余力地向西方尋求真理,甚至將揚棄本民族的傳統,從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為實現現代化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歸宿。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現為單向的態勢——以先進的西方文明征服、影響和改造其他「落後」或「野蠻」的文化似乎成為人類走向現代化生活的必然趨向。

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由於交通、信息交流的日趨便捷,發達革命產業的轉移和國際市場的開拓,不同地域和文明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和文化籃球不斷增強,人員、商品、信息乃至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流動和相互溝通日益增長,逐漸使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各種復雜關系滲透交織的網絡,全球化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然而,今天的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將出現一種全球同質的「世界文化」或「地球文化」,相反,隨著西方式工業文明內在矛盾的凸顯、西方知識界的自和一大批民族國家的重新崛起,本土化、地方化也成為全球化語境下許多後發區域維護民族文化傳承、保持自身文化特質的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已不再是簡單地演繹強勢的西方文明得東方文明億其他弱勢文明的征服或同化的模式,相反長期處在邊緣的第三世界地區的文化傳統也開始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對現代性的詮釋,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並尋求走向現代化的多元模式與道路。

盡管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矛盾乃至對抗仍難以避免,不同文化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與沖突依然存在,但和平發展、和諧相處畢竟已經成為我們時代的主旋律。因此,對話正在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基本立場和方式。

何謂對話?對話的實質是不同主體間雙向互動的交流。哈貝馬斯對話作為不同社會階層加網的主要形式,認為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正是交往行為的目的。而巴赫金則將對話關系看做無所不在的現象,他認為整個人類的語言、人類生活的一切關系和一切表現形式、乃至一切蘊含著意義的事物彘肩斗浸透著對話關系。毋庸置疑,對話的精神是交流、溝通與互動。這里有相互的凝視、好奇與欣賞,有積極的理解、借鑒與汲取,有主動的自省、調整與改造。總之,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學與互滲過程,文化學所總結的關於文化交往過程中的互化與涵化現象都可以說是對話的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文明間對話的基礎應是平等、相互尊重,而不是仰望或歧視,更不是恃強凌弱的輸出與同化。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