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話劇先驅的演藝生涯,戲里戲外難言的情愛糾結
島村抱月是早稻田大學教授,和坪內逍遙等人致力于將西方話劇引入日本。松井須磨子是一個性格桀驁不馴,離過兩次婚的女性,對表演藝術非常投入。在共同的演藝生活中,已有妻室的抱月愛上了須磨子,從此兩人的生活變得波瀾起伏……
本書是渡邊作品中少見的傳記小說。
渡邊淳一,日本當代著名作家。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畢業于札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在母校擔任整形外科講師,授課行醫多年。後棄醫從文,開始文學創作。1970年以小說《光和影》獲第63屆直木文學獎。1980年以小說《遙遠的落日》獲第14屆吉川英治文學獎。2003年獲日本出版大獎菊池寬獎。1997年2月出版的《失樂園》,在《日本經濟新聞》連載時引起極大反響,在日本已發行260萬冊。小說的書名還獲得了日本1997年流行語大獎。
初期的作品以醫療題材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歷史、傳記小說,特別是其以醫學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豐富多彩、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質的戀愛小說,深受廣大日本讀者的喜愛。作為日本現代浪漫小說的著名作家,現在仍活躍于文壇第一線,至今已出版了130多部作品。
序
此刻在我手中有三張唱片,它們都是現在店鋪里早已銷聲匿跡的膠木唱片。其中的兩張中央貼標簽處都呈紅色,而另一張則呈灰色。這三張唱片都因年代久遠而顯得相當陳舊了,其中灰色標簽的那張,從右至左印著“東洋唱片”,而下方從右至左印有“復活”、“藝術劇院”、“松井須磨子”的字樣,中央部分浮現著一幅駱駝和少年的圖畫,令人聯想起“月下沙漠”。反面也和下面基本相同,只是“復活”的部分印闃“復活之歌”。
紅色標簽的那張在外側印有“NIPPONOPHONE”,標簽上同樣也從右向左印著“流浪之歌”、“藝術劇院”、“松井須磨子”的字樣。北面印著“我們是好友”、“森林女孩”、“田邊若男”的文字。同樣貼著紅色標簽的另一張唱片的下面印有“水草之花”,北面則印著“火粉、山羊”,它們都是松井須磨子所唱的歌曲。兩張唱片的外套上都印著雄鷹標志,上面也記載著“日本留聲機商會”和當今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前身的公司名稱。
正因為有了這三張唱片,使我有機會听到松井須磨子全盛時期的歌聲。邊幾張唱片都是膠木唱片,現今的唱機無法播放,因此我要求本書的編輯為我準備了一個在以前的照片中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種帶有一個大喇叭的手動留聲機。我將唱片放在留聲機上,用手轉動起曲柄,讓從前的確良鐵唱針在唱片上一圈圈地走過。
《復活》是大正三年(1914年)三月在東西方從的第三次公演時上演的,毋庸置疑那是根據托爾斯泰的小說改編而成的話劇,改編和導演是須磨子的情人島村抱月。
劇中須磨子出演了主人公喀秋莎,在第四幕中須磨子演唱了著名的《喀秋莎之歌》。貼有灰色標簽的唱片下面卻是須磨子所演唱的這首歌曲,反面有第三幕須磨子所飾演的浪蕩女的獨白。
《復活》在東京首次公演中大獲好評,翌月大孤的浪花座也立刻上演了此劇,此後又從京都的南方座演到中國和九州地區,劇場始終爆滿。從此《復活》成了藝術座的主打劇目,直至藝術座解散為止,總共上演了四百四十四場。
在話劇大受好評的同時,《喀秋莎之歌》也立刻風靡全國,據說賣出了四萬張唱片。從當時留聲機的普及程度而言,這一銷量堪稱奇跡,幾乎所有擁有留聲機的人全都買下了這張唱片。這首歌曲島村抱月和相馬御風共同作詞,中山晉平作曲。這首代表了二十世紀初期充滿羅曼蒂克悲情調子的歌曲風靡一時,讀者中想必也有不少人對這首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現在如果要言簡意賅地介紹松井須磨子的話,也許說她是“首次演唱了《喀秋莎之歌》”的演員是最為恰當的了。
另一張唱片中的《流浪之歌》是大正六年(1917年)十月公演的《活尸》中的插曲,也是繼《喀秋莎之歌》後而流行全國的。
或許有人還會記得這首歌的開頭吧︰
“是去還是留,在那極光之下,
俄羅斯在地球的北部,無邊無際……”
還有一張唱片是《水草之花》和《火粉、山羊》,它們都是在大正七年(1918年)九月公演的《沉鐘》中的歌曲,其中須磨子出演的森林女孩和水精靈的妻子。
……
紅色標簽的那張在外側印有“NIPPONOPHONE”,標簽上同樣也從右向左印著“流浪之歌”、“藝術劇院”、“松井須磨子”的字樣。北面印著“我們是好友”、“森林女孩”、“田邊若男”的文字。同樣貼著紅色標簽的另一張唱片的下面印有“水草之花”,北面則印著“火粉、山羊”,它們都是松井須磨子所唱的歌曲。兩張唱片的外套上都印著雄鷹標志,上面也記載著“日本留聲機商會”和當今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前身的公司名稱。
正因為有了這三張唱片,使我有機會听到松井須磨子全盛時期的歌聲。邊幾張唱片都是膠木唱片,現今的唱機無法播放,因此我要求本書的編輯為我準備了一個在以前的照片中常常可以看到的那種帶有一個大喇叭的手動留聲機。我將唱片放在留聲機上,用手轉動起曲柄,讓從前的確良鐵唱針在唱片上一圈圈地走過。
《復活》是大正三年(1914年)三月在東西方從的第三次公演時上演的,毋庸置疑那是根據托爾斯泰的小說改編而成的話劇,改編和導演是須磨子的情人島村抱月。
劇中須磨子出演了主人公喀秋莎,在第四幕中須磨子演唱了著名的《喀秋莎之歌》。貼有灰色標簽的唱片下面卻是須磨子所演唱的這首歌曲,反面有第三幕須磨子所飾演的浪蕩女的獨白。
《復活》在東京首次公演中大獲好評,翌月大孤的浪花座也立刻上演了此劇,此後又從京都的南方座演到中國和九州地區,劇場始終爆滿。從此《復活》成了藝術座的主打劇目,直至藝術座解散為止,總共上演了四百四十四場。
在話劇大受好評的同時,《喀秋莎之歌》也立刻風靡全國,據說賣出了四萬張唱片。從當時留聲機的普及程度而言,這一銷量堪稱奇跡,幾乎所有擁有留聲機的人全都買下了這張唱片。這首歌曲島村抱月和相馬御風共同作詞,中山晉平作曲。這首代表了二十世紀初期充滿羅曼蒂克悲情調子的歌曲風靡一時,讀者中想必也有不少人對這首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現在如果要言簡意賅地介紹松井須磨子的話,也許說她是“首次演唱了《喀秋莎之歌》”的演員是最為恰當的了。
另一張唱片中的《流浪之歌》是大正六年(1917年)十月公演的《活尸》中的插曲,也是繼《喀秋莎之歌》後而流行全國的。
或許有人還會記得這首歌的開頭吧︰
“是去還是留,在那極光之下,
俄羅斯在地球的北部,無邊無際……”
還有一張唱片是《水草之花》和《火粉、山羊》,它們都是在大正七年(1918年)九月公演的《沉鐘》中的歌曲,其中須磨子出演的森林女孩和水精靈的妻子。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