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一種曲折而特殊的反映,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產物。宗教是人類社會最古老、最重要的社會文化歷史現象之一,對人類歷史和社會文明以及現實生活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群體活動,其存在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漫長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長期存在。宗教與文化是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文化是人類智薏的產物,宗教是構成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宗教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以特定的方式反映了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它總要附著在某種文化實體上,通過一定的文化系列在社會生活中發生實際的作用,例如通過宗教道德、宗教哲學、宗教文學、宗教藝術、宗教習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動,影響人們的思想情趣,成為社會精神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宗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信仰宗教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2/3以上,且數量仍在不斷增長。在我國,雖然信教群眾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絕對數字不小,已經超過一億。
基督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宗教信徒眾多,分布面廣,兩干年來影響着世界廣大地區的歷史和文明進程。基督宗教的信徒有19億多,占世界總人口的33%,分布在世界上223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天主教徒占世界總人口的17%。天主教和基督新教教徒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意大利、法國、波蘭、菲律賓等國的天主教教徒人數占到其總人口的80%到90%以上。
宗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乃至文化都產生了極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現在,宗教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仍然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系統、全面和深人地研究宗教文化。基督宗教長期影響和塑造了西方的社會和文化,自唐朝傳人中國以來,對我國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也很大。目前,中國天主教有信徒600萬,教堂6000余座。成立有全國性的愛國組織,即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中國天主教奉行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原則和民主辦教方針,努力與中國當代社會相適應。宗教是一種影響着一部分群眾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文化模式和價值判斷的客觀存在。宗教的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長期性、復雜性的特點和生活作用的兩重性,使其往往成為社會一些勢力利用和爭取的對象,為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提出了現實的、嚴肅的課題。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宗教工作,把它當作是一項特殊而重要的群眾工作,江澤民同志在1993年11月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民族、宗教無小事。全黨都要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1995年在《進一步開創統一戰線工作的新局面》中指出:「做好宗教工作,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需要。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我們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具有漫長的歷史,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將長期存在。」2007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宗教問題寫入了黨章,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切實做好宗教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祉會和諧穩定,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目錄
序
摘要
第一章 天主教傳入北京
第一節 天主教的產生
一、基督教的創立
二、基督教的分裂
第二節 天主教傳入中國
第三節 天主教傳入北京
一、元朝政府對天主教的政策
二、元朝的也里可溫教
三、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孟高維諾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明朝末期北京的天主教
第二節 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
第三節 清朝初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四節 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
一、西學東漸
二、中學西傳
第五節 禮儀之爭與清政府禁教
一、禮儀之爭
二、清政府的禁教
第三章 近代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的北京天主教
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一、民國初期的北京天主教
二、抗日戰爭時期北京的天主教
三、解放戰爭時期北京的天主教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
第二節 五十年代的北京天主教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四節 改革開放後北京的天主教
第五章 北京天主教文化
第一節 北京天主教教堂
一、北京天主教教堂建築藝術
二、北京天主教教堂
第二節 北京天主教教育、醫療、慈善、出版事業
一、天主教教育
二、天主教醫療事業
三、天主教的慈善事業
四、天主教的出版事業
第三節 天主教禮儀
第四節 天主教節日
第五節 天主教的婚喪文化
一、天主教的婚姻
二、天主教喪葬禮儀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摘要
第一章 天主教傳入北京
第一節 天主教的產生
一、基督教的創立
二、基督教的分裂
第二節 天主教傳入中國
第三節 天主教傳入北京
一、元朝政府對天主教的政策
二、元朝的也里可溫教
三、最早來華的天主教傳教士——孟高維諾
第二章 明清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明朝末期北京的天主教
第二節 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
第三節 清朝初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四節 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
一、西學東漸
二、中學西傳
第五節 禮儀之爭與清政府禁教
一、禮儀之爭
二、清政府的禁教
第三章 近代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鴉片戰爭後的北京天主教
第二節 義和團運動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一、民國初期的北京天主教
二、抗日戰爭時期北京的天主教
三、解放戰爭時期北京的天主教
第四章 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天主教
第一節 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
第二節 五十年代的北京天主教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北京天主教
第四節 改革開放後北京的天主教
第五章 北京天主教文化
第一節 北京天主教教堂
一、北京天主教教堂建築藝術
二、北京天主教教堂
第二節 北京天主教教育、醫療、慈善、出版事業
一、天主教教育
二、天主教醫療事業
三、天主教的慈善事業
四、天主教的出版事業
第三節 天主教禮儀
第四節 天主教節日
第五節 天主教的婚喪文化
一、天主教的婚姻
二、天主教喪葬禮儀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序
迄今為止,在意識形態中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歷史最長的莫過於宗教了。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和社會上層建築,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對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產生著重大而深刻的影響。在人類文化知識活動的領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基督宗教產生於1世紀中葉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始稱「公教會」。基督宗教形成以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派別。主要派別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耶穌教)等。天主教也稱「公教」或「舊教」,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所以又稱「羅馬公教」和「加特利教」。16世紀時,天主教傳入中國。因為其信徒把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所以中國人便稱之為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利教」。天主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派別之一。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並尊奉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天主教的基本信條是:天主聖父化成天地,創造人類;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救贖人類,並受難、復活、升天,世界末日將再次降臨;天主聖神(即聖靈)聖化人類;教會為基督所創立,並有赦罪權;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接受基督的審判,善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
基督宗教各個派別在中國的傳播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和19世紀以來至今的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自元朝始,基督教主要的派別景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先後傳入北京地區。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第一階段在唐朝。『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國(即古羅馬)主教阿羅本攜帶經卷來到長安。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唐「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弛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相房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時稱基督宗教為景教,教堂為景寺,教眾為景眾,教會為景門。「唐朝的景教為基督宗教的一支,是古代基督宗教東方教會聶斯托利傳入中國之基督教的稱謂。」阿羅本所傳之教在中國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烙我們留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一座和一些基督宗教的典籍。後因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下令「禁佛」,景教在中田內地趨亍滅絕。唐朝時期,景教是否傳到了北京地區?從目前來看,尚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
隨著蒙元帝國入主中原,基督宗教再次傳入中國內地,而且在北京地區得到傳播與發展。元朝跛府對各種宗教都采取「一視同仁,皆為我用」的兼容政策。元朝政府為了管理基督宗教,還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崇福司。元朝時期信仰基督宗教的人多為蒙古人、色目人,有些信徒還是朝廷中有威望、有影響的人物。這種「奉敕傳教」的特點,很容易受跛治風雲突變的沖擊。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元朝滅亡,基督宗教在北京地區的活動再次受到沖擊而絕跡。當年基督宗教在元大都修建的教堂,亦遭到滅頂之災。除了北京房山區景教十字寺因其地處郊區而幸免外,北京地區共他教堂都隨著改朝換代跛治風雲的變化而盪然無存了。
基督宗教第三次傳入中國,並且得到長足的發展是在明清時期。明末清初也是天主教在北京的發展時期。受西方宗教和文化熏陶的外國傳教士的到未,在觀念上構成了對明朝末年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觀念的挑戰;與此同時,這些傳教士自身的宗教觀念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釋道宗教觀念的挑戰。在這兩種完仝異質的文化和宗教觀念相互挑戰與應戰的過程中,以利瑪竇為代表的部分傳教士采取了適應中國國情、遵奉中國當朝的法規和習俗,並且努力地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天圭教教義中尋找契合點。對天主教在中國發展貢獻最大的,應該說非意大利傳教士馬慕奧·里奇——利瑪竇莫屬。由子利瑪竇成功地開創了傳教事業,使天主教在元朝滅亡以後重新出現在北京地區,並且得剄初步的發展。明清易代之際,基督宗教及其在北京地區興建的教堂也沒有遭到滅頂之災。這一切應該歸功於德國傳教士湯若望。L644年(順治元年)清軍迸入北京城後,宣武門天主教教堂里的傳教士被限期搬出。當時教堂里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卻泰然自若地堅守在南堂,不但沒有搬出,反而大膽地上疏清朝跛府,懇請能夠「仍居原寓,照舊虔修」。第二天,傳教士湯若望便得剄清朝統治者恩准。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出亍修歷的客觀需要,對速位通曉天文、歷法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十分器重,不但任命他為清欽天監監正,而且還准許傳教士在北京地區建堂傳教。自此,天主教在北京得剄了較大的發展。17世紀初期,隨著基督宗教各個教派紛紛東來,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對於傳教士在華的傳教方法發生了爭執。多明我會、方濟各會以及法國「外方傳教會」對利瑪竇式的傳教方式極為不滿,大加指責。他們要求「高舉十字架」,改變中國禮儀習俗,歐化中國民族。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法國傳教士陸方濟提出,中國天主教信徒應當禁止「祭天」、「敬孔」和「祭祖」的活動,違反者要逐出教門。由此便引發了一場「禮儀之爭」。「禮儀之爭」一方面反映出傳教士內部的宗派斗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班牙、法國與葡萄牙對遠東保教權的爭奪,企圖取代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並取得一定成績的耶穌會派的斗爭。康熙皇帝出面調和這場爭論,並對中國的禮儀習俗做了必要的解釋與說明。康熙皇帝指出:「敬孔是敬孔子為人師范,祭祖是盡展孝思之念。」但羅馬教皇克來孟十一世竟做出禁止中國天主教信徙敬孔、祭祖的決定。康熙皇帝在得知羅馬教皇的意見後,明確表示:從今以後,如外國傳教士不遵守利瑪竇定下的傳教規矩,就不能在中國居住,一定要逐回本國。天主教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及法國的外方傳教會挑起「禮儀之爭」,一再干預和攻訐中國教區之事,是導致康熙末年以及雍、乾、嘉三朝嚴厲禁教的原因。
┅┅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基督宗教產生於1世紀中葉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西亞巴勒斯坦地區,始稱「公教會」。基督宗教形成以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派別。主要派別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基督教、耶穌教)等。天主教也稱「公教」或「舊教」,因為它以羅馬為中心,所以又稱「羅馬公教」和「加特利教」。16世紀時,天主教傳入中國。因為其信徒把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所以中國人便稱之為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利教」。天主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派別之一。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並尊奉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天主教的基本信條是:天主聖父化成天地,創造人類;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救贖人類,並受難、復活、升天,世界末日將再次降臨;天主聖神(即聖靈)聖化人類;教會為基督所創立,並有赦罪權;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接受基督的審判,善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
基督宗教各個派別在中國的傳播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唐朝、元朝、明末清初和19世紀以來至今的四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自元朝始,基督教主要的派別景教、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先後傳入北京地區。
基督宗教在中國發展的第一階段在唐朝。『唐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大秦國(即古羅馬)主教阿羅本攜帶經卷來到長安。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唐「太宗文皇帝光華啟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弛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相房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時稱基督宗教為景教,教堂為景寺,教眾為景眾,教會為景門。「唐朝的景教為基督宗教的一支,是古代基督宗教東方教會聶斯托利傳入中國之基督教的稱謂。」阿羅本所傳之教在中國有二百多年的歷史烙我們留下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一座和一些基督宗教的典籍。後因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下令「禁佛」,景教在中田內地趨亍滅絕。唐朝時期,景教是否傳到了北京地區?從目前來看,尚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
隨著蒙元帝國入主中原,基督宗教再次傳入中國內地,而且在北京地區得到傳播與發展。元朝跛府對各種宗教都采取「一視同仁,皆為我用」的兼容政策。元朝政府為了管理基督宗教,還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崇福司。元朝時期信仰基督宗教的人多為蒙古人、色目人,有些信徒還是朝廷中有威望、有影響的人物。這種「奉敕傳教」的特點,很容易受跛治風雲突變的沖擊。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元朝滅亡,基督宗教在北京地區的活動再次受到沖擊而絕跡。當年基督宗教在元大都修建的教堂,亦遭到滅頂之災。除了北京房山區景教十字寺因其地處郊區而幸免外,北京地區共他教堂都隨著改朝換代跛治風雲的變化而盪然無存了。
基督宗教第三次傳入中國,並且得到長足的發展是在明清時期。明末清初也是天主教在北京的發展時期。受西方宗教和文化熏陶的外國傳教士的到未,在觀念上構成了對明朝末年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觀念的挑戰;與此同時,這些傳教士自身的宗教觀念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釋道宗教觀念的挑戰。在這兩種完仝異質的文化和宗教觀念相互挑戰與應戰的過程中,以利瑪竇為代表的部分傳教士采取了適應中國國情、遵奉中國當朝的法規和習俗,並且努力地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天圭教教義中尋找契合點。對天主教在中國發展貢獻最大的,應該說非意大利傳教士馬慕奧·里奇——利瑪竇莫屬。由子利瑪竇成功地開創了傳教事業,使天主教在元朝滅亡以後重新出現在北京地區,並且得剄初步的發展。明清易代之際,基督宗教及其在北京地區興建的教堂也沒有遭到滅頂之災。這一切應該歸功於德國傳教士湯若望。L644年(順治元年)清軍迸入北京城後,宣武門天主教教堂里的傳教士被限期搬出。當時教堂里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卻泰然自若地堅守在南堂,不但沒有搬出,反而大膽地上疏清朝跛府,懇請能夠「仍居原寓,照舊虔修」。第二天,傳教士湯若望便得剄清朝統治者恩准。清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後,出亍修歷的客觀需要,對速位通曉天文、歷法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十分器重,不但任命他為清欽天監監正,而且還准許傳教士在北京地區建堂傳教。自此,天主教在北京得剄了較大的發展。17世紀初期,隨著基督宗教各個教派紛紛東來,在中國的耶穌會士對於傳教士在華的傳教方法發生了爭執。多明我會、方濟各會以及法國「外方傳教會」對利瑪竇式的傳教方式極為不滿,大加指責。他們要求「高舉十字架」,改變中國禮儀習俗,歐化中國民族。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法國傳教士陸方濟提出,中國天主教信徒應當禁止「祭天」、「敬孔」和「祭祖」的活動,違反者要逐出教門。由此便引發了一場「禮儀之爭」。「禮儀之爭」一方面反映出傳教士內部的宗派斗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班牙、法國與葡萄牙對遠東保教權的爭奪,企圖取代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並取得一定成績的耶穌會派的斗爭。康熙皇帝出面調和這場爭論,並對中國的禮儀習俗做了必要的解釋與說明。康熙皇帝指出:「敬孔是敬孔子為人師范,祭祖是盡展孝思之念。」但羅馬教皇克來孟十一世竟做出禁止中國天主教信徙敬孔、祭祖的決定。康熙皇帝在得知羅馬教皇的意見後,明確表示:從今以後,如外國傳教士不遵守利瑪竇定下的傳教規矩,就不能在中國居住,一定要逐回本國。天主教多明我會、方濟各會及法國的外方傳教會挑起「禮儀之爭」,一再干預和攻訐中國教區之事,是導致康熙末年以及雍、乾、嘉三朝嚴厲禁教的原因。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