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花鳥畫自五代、兩宋以來已呈現出絢麗多姿、流派競輝的景象。從疏、密二體,雙鉤、沒骨以及水墨寫意與兼工帶寫……種種絢爛、淡雅的表現形式,發展為豐富多彩的流派。
近代的許多畫家,在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的歷程中又善于吸取西洋、東洋的技巧,借古開今、融會中外,自創新格而博得廣泛的嘉賞。
張辛稼先生的花鳥畫,取材廣泛,博采眾長,師古不泥,食洋而化,風格清閑俊逸,馳譽遐邇,為眾所推崇。畫為無聲之詩,張先生的佳作,不僅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而且別饒詩情畫意。其行筆、賦彩往往別有會心,隨意點染無不活色生香,賞心悅目而啟人遐思。可謂形、神、意兼而得之。
大自然包羅萬象,而自然界的花與鳥,由于習性與地域等等之別,畫家在題材的選取方面亦各有傾向和獨到之處,在內容的安排上又各具特色。張先生作畫,善于從大自然中攝取其最美而最有情趣之花鳥入畫。他常畫飛燕,或綴凌霄花,或加紫藤,頗顯春風搖曳的生機。有時他畫蒼松、桃花,以飛燕穿插于其間,動靜得宜,疏密相間,十分引人入勝。他的許多小品畫,信手拈來,無不生趣盎然,以小觀大,充分展示出自然生物的活力。他所繪制的巨幅花卉無不生趣盎然,以小觀大,充分展示出自然生物的活力。他所繪制的巨幅花卉長卷,內容龐雜,但畫面的主體與陪襯,穿插、照應處理得極其巧妙,頗見其精湛的功力,畫面洋溢著百花吐艷,欣欣向榮的壯闊氣勢。縱觀其新舊佳作,他在技法上有不少的創舉,路子寬,基礎扎實,不落窠臼,不斷求精求新。很值得研習花鳥畫之借鑒、效法。
張辛稼先生自幼酷喜繪畫,從臨古入手,涉獵甚廣。他早年曾精研『吳門四家』(沈石田、文征明、仇英、唐寅)的畫風,取法甚高,造詣不同凡響。此外,他又勤孜不懈地心追手摹徐青藤、陳白陽的灑脫、超逸之情韻。同時又兼效清湘老人、八大山人的渾樸蒼勁之遺法。他善于融會各大宗師之菁英,並從寫生的實踐中,自闢蹊徑。殊為難能可貴。
張先生在繪畫創作之際,還致力于藝術教育,多年來培養了不少後起之秀。他的書法亦相當精妙,嘗謂『善畫者必先善書,乃能盡用筆之妙』這誠如唐代張彥遠所去,『繪畫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作畫立意乃是畫家欲創之境,欲抒之情及欲達之意。而這,必然通過相應而適度的根基。缺乏筆情趣的作品,則難以言美。張先生的繪畫藝術能將書法與畫法相通相聯,正是對于傳統精華的升華。
張先生現任蘇州市國畫院院長。他雖早已年逾古稀高齡,卻仍勤勤懇懇地心織筆耕,為民族繪畫的繼承與發揚而盡其所能。
鳥語花香的繪畫,反映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藝術的真、善、美,足以益人神智。這冊畫譜的印行問世,當有助于當代花鳥畫創新之交流和探索。
李行百 一九八七年十月于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