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與通觀︰中國古代小說論集

獨創與通觀︰中國古代小說論集
定價:156
NT $ 136
  • 作者:齊裕(火昆 kun)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30393
  • ISBN13:9787542630391
  • 裝訂:平裝 / 39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齊裕(火昆 kun),1938年生,福州市人。196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1965年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專業研究生畢業。現為福建師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省優秀教師,獲政府特殊津貼。著有《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年]、《中國諷刺小說史》[1998年]、《中國古代小說研究》[2007年]獲福建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還著有《明代小說史》、《中國歷史小說通史》、《隋唐演義系列小說》等。
 

目錄

重構小說史:獨創與通觀(代序)
魯迅是中國小說史研究的開拓者
——讀《中國小說史略》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類型的演變
明代小說與市民文化
眾說紛紜的歷史小說
20世紀小說史研究
文學史不是神話和傳奇故事
21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之展望
國家—家庭—個人
——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發展的趨勢
亂世英雄的頌歌
——《三國志通俗演義》主題初探
《三國演義》的道德悲劇
獨特的風采神韻
鏡人旬關系:魏延與關羽
略談《水滸傳》的成書過程
論《水滸傳》里的宋江
《水滸傳》是如何塑造傳奇式英雄的?
——從武松形象談起
李逵——《水滸傳》里的喜劇性角色
《西游記》成書過程探討
——從福建順昌寶山的“雙聖神位”談起
《紅樓夢》愛情婚姻悲劇的社會意義
《紅樓夢》的敘事藝術
明末清初時事小說述評
公案俠義小說簡論
論小說戲曲中包公形象的演變
論隋唐系統小說的演化
從單雄信和羅成形象的演變說起
清末民初的一部出色的長篇小說
——《(木壽 tao)杌萃編》
資產階級革命在“天國”土地上的投影
——評《洪秀全演義》
黃世仲在晚清小說史上的地位
明代建陽坊刻通俗小說評析
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說得失談
獨創放異彩
附錄之一
附錄之二
附錄之三
後記
 

我們的師輩,有著深厚的學養,扎實的功底,因而在學術上有著杰出的成就;我們的學生輩,現在條件好,知識結構比較合理,而且精力充沛,時間充裕,有著不可限量的前途。而我們這一代,由于歷史的原因,處在愧對前人、羞見來者的尷尬局面里。因此,治學之道是談不上,只是畢竟教了幾十年的書,有些零碎的感想》寫了出來,也許對青年朋友還有點借鑒作用。

—、名師指點 教學相長

至今常在教學之中、掩卷之暇憶起我的導師吳組緗先生與吳小如先生。青年時代,特別在研究生階段,能得到名師的指導,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他今後的學術道路,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有幸受業于北大兩位著名學者門下。

吳小如先生有廣博的知識,有扎實的基本功,他廣泛涉獵,在小說、詩歌、戲曲、散文等各方面都有建樹,他能在這些領域中敏銳地發現問題,提出精闢的見解。《讀書叢札》、《吳小如戲曲文錄》等著作蜚聲海內外。他也以此要求我們,他說︰“現在做學問往往分工太細,如治西方文學的不懂本國文學,治文學的不搞語言,治古典文學的不搞現、當代文學,治詩歌的不搞小說戲曲,甚至治先秦一段的連兩漢以下的部分都不聞不問,這實在是自己把路給走窄了,看似很專一,其實卻脫離實際。”遵照吳先生的教導,我雖然是做古代小說研究的,但也常讀理論方面的書,讀現當代小說,密切注視當前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的動態,這有助于開闊視野,使研究工作與現實密切結合起來。例如,我讀了一些西方新歷史主義的理論,覺得應該充分肯定它的進步作用,但是過分夸大歷史學家的主觀性而否定歷史的客觀性,就會陷人相對主義。針對當前文學史界的一些理論和當代“新歷史小說”的問題,我寫了《關于相對主義思潮影響的思考》和《文學史不是神話和傳奇故事》兩篇文章。

吳組緗先生的文學研究立足點很高,能站在歷史的高度,把握時代思潮與作家創作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己是位著名作家,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和敏銳的藝術感受力,因此,總是從文學藝術自身規律出發,研究作品怎麼寫和為什麼這麼寫。如他著名論文《論賈寶玉典型形象》,從賈寶玉典型形象人手,分析這一形象形成與發展的現實依據與心理依據,分析他所叛逆的與所傾心的兩個世界;以及生于斯長于斯的貴族家庭(封建體制帶給他的思想的矛盾性,從而揭示他的性格悲劇實乃時代悲劇與人性理想的悲劇,具有毀滅的必然性,並且從作者創作的角度研究賈寶玉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的奧秘。

吳組緗先生研究古代文學重視基本功,但不拘泥于考據。已故的趙齊平教授是他的研究生,在他的指導下寫出了《紅樓夢成書過程》一文。吳先生很贊賞他這篇論文,因為趙齊平對曹雪芹及其家世有著充分的了解,在版本、校勘等方面也做了很多極為扎實的工作。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研究作者的身世、思想對創作的作用,研究作者在“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過程中藝術技巧與思想的演進,對文學本體、文學創作本身進行研究。吳組緗先生認為只有這樣研究版本,搞作家生平考據才有意義。我當時的畢業論文,在兩位先生的指導下,選了《〈水滸傳〉的成書過程》這一論題,兩位先生就要求我注意各種思想、時代烙印、文藝思潮等等對《水滸傳》的影響。由于社教運動開始,要我們去搞”社教”,論文沒有完成,但“文革”後我首先著力寫作的就是這篇文章。我對《水滸傳》的成書過程、版本作了認真的考察,從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作;說書、戲曲藝術的孕育;封建進步知識分子的加工創作這三個基本事實出發,論述了《水滸傳》思想藝術的復雜性和不平衡性。

吳組緗先生強調要細讀作品,他形象地比喻說,讀名著就像品好茶,要慢慢品味,而不能作“牛飲”;他又說就像吃橄欖,要含在嘴里慢慢才能嘗出味道。只有精細閱讀才能真正領會經典作品的豐厚內涵和藝術奧妙;只有精細鬩讀,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不人雲亦雲。我在讀《三岳演義》嘉靖本(《三圖演義》最早的版本)時發現在魏延先後兩次出場時都這樣描寫︰“此人是誰?身長九尺,面如重棗,目似朗星,如關雲長模樣,武藝獨魁,江表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作者既然要把魏延寫成另一個關羽,那麼,為什麼要在他的腦後安上一塊“反骨”呢?或許可以反過來問,既然魏延腦後有“反骨”,是個叛臣賊子,為什麼又要讓他“貞口關雲長模樣”?再仔細鬩讀全書,發現作者多處寫諸葛亮陷害魏延,又虛構了魏延富有正義感的事跡,這就造成了諸葛亮、魏延形象的分裂。為此,我查了《三岳演義》各種版本,到清初的毛宗崗本把魏延與關羽形貌相似、諸葛亮陷害魏延的種種“丑事”都刪去了,諸葛亮和魏延的形象統一了,但也帶來了“欲狀諸葛亮之智而似妖”的缺陷。進一步思考魏延、關羽和諸葛亮的關系,還隱約反映了中岳傳統政治中將相爭權、文武不和的問題。像這樣的問題,不細心鬩讀是不容易發現的。

在大學生活和工作是很幸運的。不但有老師的教誨,同事的切磋,還有一群青年學生的啟迪,教學相長,從年輕人的思考中,我們的創造力才能不斷地得到啟發與激勵。比如《紅樓夢》的悲劇說,歷來各家眾說紛紜。我的研究生陳惠琴認為《紅樓夢》包容著三重悲劇,即時代悲劇、文化悲劇、人生悲劇。這一觀點她寫進了由我主編的《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也為我對《紅樓夢》的審美認識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吳組緗先生說過,指導研究生的最好辦法是和他們一起讀書,這幾年,我和博士生一起讀書,包括自己過去很少涉獵的書,如胡應麟、王韜等人的著作,也有很多收獲。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