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爭論︰東西方名家論西方歷史思想

跨文化的爭論︰東西方名家論西方歷史思想
定價:162
NT $ 141
 

內容簡介

收于該書的論文所表達的就是這種目的︰這些論文不僅要探討從自身歷史思想的角度來看待他者的原因,而且討論、分析在與它們交往的歷史文化的精神空間的共同基礎和差異性。以歐洲歷史思想的傳統作為這種嘗試研究的開端並不令人驚異,因為直到現在為止這一直壟斷著國際話語。然而決定這種範式的方法——人類歷史地敘述與世界的、與自身的關系——這種傳統不再被當作必然的了。但是那些非西方國家的歷史學家的話語並非是這種情況,而更多的是站在自身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後現代主義對現代化的文化策略的批判已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這類策略的、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將會持續下去。真正把西方當作特殊的是——甚至在其相反的定義和概念中——已成為公開的問題。

該書中相關的反思提供了一個有趣的答案,即使用最簡單的、最清晰的方法也不能捕捉到西方歷史思想的特殊性。這一觀點在本書中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反映——這不應歸咎于書的編排形式,因為書的內容是獨立于書的編排形式的。那種認為不同文化的本體論之固定“本質”的觀點不再扮演有意義的角色了。
 

目錄

導論——作為跨文化話語的歷史思想
第一部分 題
全球視野中的西方歷史思想——十個命題
第二部分 評論
一、一般評論
透析歷史人類學
探求共同的史學原則——關于伊斯蘭傳統的辯護及評論
二、西方的特性
論歷史思想的古代史
創傷與苦難——一個被遺忘的西方歷史意識根源
西方傳統文化與西方史學思想
與中國史學相比,對于西方史學的西方特性是什麼?
世界歷史的西方化
三、他者的觀察
從阿拉伯人的視角看西方歷史思考
認知型史學與規範型史學
西方獨特嗎?——從非洲視角得出一些不同看法
歷史綱要——一個西方視角
四、他者的差異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歷史必須遵循理性的解釋模式嗎?——來自中國人視角的批評問題
關于早期印度歷史思想的幾點反思
第三部分 編後記
回應
作者簡介
 

毋庸諱言,眼下的中國史學正經歷著一場巨變,這一巨變因同時構成為中國社會巨變的一部分而顯得異常深刻。

事實上,這一巨變已延續了近三十年之久。只是,在進入新世紀後,巨變在悄然加速。巨變不要緊,關鍵是要有個基本的方向。而此時的中國史學,卻失去了度量變動的參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正不知該劃向何處。

方向不明,且道路崎嶇,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當前的史界情勢!

“歷史學往何處去?”從“文革”結束後就一直是個問題。最初我們想回到前“文革”時代,很快發現不行。八十年代我們急切地擁抱現代化,“反傳統”,向往所謂的“西方文明”。九十年代,“西方”雖未淡出,但“傳統”卻卷土重來,與傳統互為表里的“國學”也隨之復興重光。出于對所謂“國學”的向往,九十年代的知識界集體向民國學術走去。近若干年,我們的學風又在調整之中,回歸考據的勢頭有所減弱,“西學”特別是其中的“西方漢學”或美國中國學重又抬頭,乃至有成為“顯學”的跡象。但“西方漢學”能成為未來史學界的穩定方向嗎?回答顯然無法立刻作出。

實際上,史學界仍處在摸索和徘徊之中。

史家的天職讓我們懂得,巨變的時代,巨變中的史學,需要一份清楚的歷史記錄,或者說一份實錄。這份記錄或實錄必須要貼近時代,要同“本土化”與“全球化”交相輝映的學術現實共脈動;要盡可能多地容納大家對其歷史去向的望聞問切,盡可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特色各異和角度不同的病情診斷與癥候分析;還要能引領史學走出當下的迷茫,要竭盡所能地尋找中國史學前行的新航向。其中,富有洞察力、穿透力和概括力的審視和掃描必不可少,而基于不同審視和掃描的批評與專深分析顯得尤為重要。當然,第一位的,是必須要有一份對中國史學存續承繼的厚重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應是人們進行相關思考的起碼的心理基礎或共識。

我們發現,能同時體現上述追求的期刊和出版物,不是說沒有,而是太過其少。對于巨變中的史學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因此,“新史學沙龍”出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