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進食障礙和肥胖癥的理論與應用的系統描述,包括厭食癥、貪食癥、暴食癥、心因性嘔吐、異食癥和肥胖癥等。涉及其歷史發展、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原因及其影響因素、發生機制、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和預防等。作者盡量匯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資料,力求準確反映當代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為廣大心理學、醫學和社會學工作者以及對此有興趣的人們提供二部內容系統、反映進展、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劉新民,男,皖南醫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科帶頭人、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衛生部應用心理學本科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會醫學心理學分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行為醫學分會理事、安徽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和醫學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擔任《中國行為醫學科學》和《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等4個雜志的編委。從事應用心理學教學、研究和心理咨詢臨床20余年。發表論文5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30余部(主編10余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和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變態心理學》主編,《變態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系列叢書》總主編。主辦國家級和省級醫學繼續教育和心理咨詢講習班10余期,發表科普作品100余篇,為大學、醫院、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作報告200余場。為社會提供心理咨詢、測驗.治療和鑒定達數萬人次,並為學校和企業單位提供團體輔導、人才選拔、應用研究和EAP等廣泛的心理學服務。主要研究領域為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和大學生。心理健康。
目錄
第一章 進食障礙概述
第一節 進食障礙的歷史
第二節 進食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
一、進食障礙
二、厭食癥
三、貪食癥
四、進食障礙的預後
第三節 進食障礙的分類與診斷
一、主要類型
二、診斷要點
第四節 進食障礙的病因與理論模型
一、生物學模型
二、心理學模型
三、社會模型
四、家庭模型
五、整合模型
第五節 進食障礙的治療原則
一、個別化處理原則
二、急性與慢性處理相結合原則
三、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原則
四、綜合性處理原則
第六節 進食障礙的預防
一、預防的意義與原則
二、進食障礙預防的理論模型
三、互聯網在預防中的作用
第二章 進食的生物學研究
第一節 攝食的生理意義
一、食物與養料的代謝過程
二、葡萄糖、胰島素和高糖素的作用
三、攝食的其他目的
第二節 攝食中樞的研究
一、“雙中樞論”
二、腹內側下丘腦
三、外側下丘腦
四、腹內側下丘腦和外側下丘腦的交互作用
五、攝食控制系統的多重性
六、雙中樞學說的問題
第三節 影響攝食行為的化學物質
一、作用于下丘腦影響攝食的化學物質
二、促進攝食的化學物質
三、抑制攝食的化學物質
第四節 攝食行為的發動與控制
一、攝食行為的發動
二、腦局部刺激的影響
三、發動攝食的信號
第五節 攝食行為的停止
一、停止攝食行為的周圍信息
二、特異的饑餓和習得反應
第三章 厭食癥
第四章 貪食癥
第五章 暴食癥及其他進食障礙
第六章 肥胖癥概述
第七章 肥胖癥的原因
第八章 肥胖癥的表現
第九章 肥胖癥的治療
第十章 肥胖癥的預防
第十一章 與肥胖癥相關疾病
參考文獻
第一節 進食障礙的歷史
第二節 進食障礙的流行病學研究
一、進食障礙
二、厭食癥
三、貪食癥
四、進食障礙的預後
第三節 進食障礙的分類與診斷
一、主要類型
二、診斷要點
第四節 進食障礙的病因與理論模型
一、生物學模型
二、心理學模型
三、社會模型
四、家庭模型
五、整合模型
第五節 進食障礙的治療原則
一、個別化處理原則
二、急性與慢性處理相結合原則
三、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原則
四、綜合性處理原則
第六節 進食障礙的預防
一、預防的意義與原則
二、進食障礙預防的理論模型
三、互聯網在預防中的作用
第二章 進食的生物學研究
第一節 攝食的生理意義
一、食物與養料的代謝過程
二、葡萄糖、胰島素和高糖素的作用
三、攝食的其他目的
第二節 攝食中樞的研究
一、“雙中樞論”
二、腹內側下丘腦
三、外側下丘腦
四、腹內側下丘腦和外側下丘腦的交互作用
五、攝食控制系統的多重性
六、雙中樞學說的問題
第三節 影響攝食行為的化學物質
一、作用于下丘腦影響攝食的化學物質
二、促進攝食的化學物質
三、抑制攝食的化學物質
第四節 攝食行為的發動與控制
一、攝食行為的發動
二、腦局部刺激的影響
三、發動攝食的信號
第五節 攝食行為的停止
一、停止攝食行為的周圍信息
二、特異的饑餓和習得反應
第三章 厭食癥
第四章 貪食癥
第五章 暴食癥及其他進食障礙
第六章 肥胖癥概述
第七章 肥胖癥的原因
第八章 肥胖癥的表現
第九章 肥胖癥的治療
第十章 肥胖癥的預防
第十一章 與肥胖癥相關疾病
參考文獻
序
心理咨詢與干預是指運用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幫助求助者消除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因種種因素引起的認知迷茫、情感困惑、意志消沉等各種不良心理狀態,改善人際交往,提高求助者主動調節與適應環境能力的方法,從而達到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目的。
在社會上,對于心理咨詢與干預還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那主要是針對精神狀態處于非正常狀況下的人群而設置的,與普通人無緣。實際上,心理咨詢與干預是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各個組織以及每一位個體的一門應用性科學。因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機,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會與之發生關系。人生中比較大的事情,如:職位升遷或下崗離職、中榜或落榜、結婚或離婚、破產或發財等;生活中比較瑣碎的事情,如:職場之間人際關系的煩惱,孩子逆反期親子間的情感磨合、日常瑣碎事情的應對等。無論是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都會相應地給個體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心態的變化。當這些事件的困難程度超越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引起需求上極大變化時,通常會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安,並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出現挫折感和迷茫感,甚至會引發不當行為的產生,困擾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個體不能及時調整自己應對這種變化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情緒,就很容易發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機。而心埋咨詢和干預則可幫助人們擺脫這種困擾或心理危機,克服不良習慣,也可有效地幫助人們疏通心理,指明方向,維護心理健康,積極面對應激性事件,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義。
隨著人們對心理咨詢需求的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心理咨詢與干預的事情也在逐年增長,但是心理咨詢與干預的專業隊伍與日益增長的需求比例失衡,專業人員較為匱乏。而正是這種社會性的需求高漲,與此相對應的心理咨詢與干預的專業人才的培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心理咨詢知識培訓班,參加培訓班的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學生、警察,還有一些自由職業者等。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制度,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者方能從事心理咨詢和干預的工作。報考心理咨詢師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但是報考人員即使通過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獲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由于系統的理論知識不足以及缺乏臨床實際經驗,也無法熟練應對求助者的訪問,不能較好地做好心理咨詢工作。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心理學方面的專業書刊,但是很多書籍對理論研究有余,而對臨床案例研究和分析不足;或與之相反,大量列舉心理咨詢案例而疏于相關理論的分析。凡此種種,比較難以滿足心理咨詢與干預工作者的實際需求。
為滿足廣大心理咨詢師後備軍以及業余愛好者的需求,我們組成了編寫小組,由心理學專家們執筆編寫了一套針對性較強的心理咨詢與干預系列叢書。
本套叢書由四本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著作組成,包括《心理咨詢理論研究》、《心理咨詢與治療案例分析》、《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變態心理學》。它不同于大學教材,也不同于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而是針對心理咨詢師應該和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方法以及結合非心理學專業學員的特點來策劃全書的結構與寫作方法。叢書特點在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注重應用性,突出操作性、前沿性。理論分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思考;病例剖析來自一線的經典案例,條理清楚,諮言簡潔明了;理論介紹深人淺出,案例分析力求精闢到位,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可讀性。本套叢書適合于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學員,以及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或具有大專及以上知識水平的各行各業的心理愛好者。
本套叢書由主編幾易綱要,反復修稿;每位作者寫作態度嚴謹,精益求精。本套叢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心天等專家的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馬瑩 顧瑜琦
2008年12月1日
在社會上,對于心理咨詢與干預還存在一些誤解,認為那主要是針對精神狀態處于非正常狀況下的人群而設置的,與普通人無緣。實際上,心理咨詢與干預是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各個組織以及每一位個體的一門應用性科學。因為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機,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會與之發生關系。人生中比較大的事情,如:職位升遷或下崗離職、中榜或落榜、結婚或離婚、破產或發財等;生活中比較瑣碎的事情,如:職場之間人際關系的煩惱,孩子逆反期親子間的情感磨合、日常瑣碎事情的應對等。無論是正面事件還是負面事件,都會相應地給個體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心態的變化。當這些事件的困難程度超越了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或引起需求上極大變化時,通常會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安,並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出現挫折感和迷茫感,甚至會引發不當行為的產生,困擾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個體不能及時調整自己應對這種變化的心理狀態和認知情緒,就很容易發生心理困惑或心理危機。而心埋咨詢和干預則可幫助人們擺脫這種困擾或心理危機,克服不良習慣,也可有效地幫助人們疏通心理,指明方向,維護心理健康,積極面對應激性事件,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甚至具有拯救生命的重要意義。
隨著人們對心理咨詢需求的日益增加,希望得到心理咨詢與干預的事情也在逐年增長,但是心理咨詢與干預的專業隊伍與日益增長的需求比例失衡,專業人員較為匱乏。而正是這種社會性的需求高漲,與此相對應的心理咨詢與干預的專業人才的培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社會上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心理咨詢知識培訓班,參加培訓班的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有教師、醫生(公務員、學生、警察,還有一些自由職業者等。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起“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制度,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者方能從事心理咨詢和干預的工作。報考心理咨詢師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但是報考人員即使通過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考試,獲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由于系統的理論知識不足以及缺乏臨床實際經驗,也無法熟練應對求助者的訪問,不能較好地做好心理咨詢工作。
現在,市場上有不少心理學方面的專業書刊,但是很多書籍對理論研究有余,而對臨床案例研究和分析不足;或與之相反,大量列舉心理咨詢案例而疏于相關理論的分析。凡此種種,比較難以滿足心理咨詢與干預工作者的實際需求。
為滿足廣大心理咨詢師後備軍以及業余愛好者的需求,我們組成了編寫小組,由心理學專家們執筆編寫了一套針對性較強的心理咨詢與干預系列叢書。
本套叢書由四本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的著作組成,包括《心理咨詢理論研究》、《心理咨詢與治療案例分析》、《心理咨詢技術與方法》、《變態心理學》。它不同于大學教材,也不同于心理咨詢師培訓教材,而是針對心理咨詢師應該和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方法以及結合非心理學專業學員的特點來策劃全書的結構與寫作方法。叢書特點在于理論與案例相結合,注重應用性,突出操作性、前沿性。理論分析來自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思考;病例剖析來自一線的經典案例,條理清楚,諮言簡潔明了;理論介紹深人淺出,案例分析力求精闢到位,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可讀性。本套叢書適合于獲得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學員,以及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或具有大專及以上知識水平的各行各業的心理愛好者。
本套叢書由主編幾易綱要,反復修稿;每位作者寫作態度嚴謹,精益求精。本套叢書的出版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心天等專家的支持,在此一並表示衷心的感謝!
馬瑩 顧瑜琦
2008年12月1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