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研究論稿

巴金研究論稿
定價:228
NT $ 198
  • 作者:陳思和 李輝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7-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9066553
  • ISBN13:9787309066555
  • 裝訂:平裝 / 446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如果說魯迅的《阿Q正傳》塑造了舊中國的『國民的靈魂』因而不朽的話,那麼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則因為表現了東方型社會及亞洲專制主義統治下的民族的本質特征而獲得不朽。

——汪應果

本書由三部分構成︰巴金論稿、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里、巴金新論。

保持《巴金論稿》的大致完整,作者將賈植芳先生的序、後記,均予以保留。考慮到近些年關于巴金生平研究的年表、年譜已有多種,原書中所附的《巴金年表》則不再保留。

第二部分,以“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里”為題,主要收錄作者合作研究巴金期間的來往信件。其中最值得人們珍惜的是賈先生在此期間分別寫給作者的信件。如今再讀先生來信,仿佛仍坐在先生當年居住的簡陋窄小黯淡的房間里,與他一起飲酒,吃花生米,海闊天空閑聊。他的信,與巴金研究有關,更與情感有關,他帶給人們的不只是學理、學術訓練,更是人格的感召、親情的溫暖。作者願意以收錄他的來信的方式,表達永遠的感激。同時,作者還編選了一部分兩人之間的往來信件,以為這一期間的探討、溝通和友誼,留下難得的記錄。

第三部分,分別選入作者在《巴金論稿》出版之後各自撰寫的關于巴金的文章。所謂“巴金新論”,其實,也是最初研究的延續。這里每人各選兩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反映出各自思考的重點和寫作方式發生的變化,也可表明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區別。在這些“新論”的“和而不同”中,人們可以看到研究巴金、論述巴金仍有著諸多新的話題和空間,有待于更多研究者的加入和拓展。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巴金論稿
序(賈植芳)
小引:一個簡短的說明
[上篇]
第一章 巴金的人道主義思想
第二章 巴金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第三章 巴金與歐美恐怖主義
第四章 巴金與法國民主主義
第五章 巴金的愛國主義思想
[下篇]
第六章 巴金的文藝思想
第七章 巴金創作風格的演變
第八章 巴金與俄國文學
第九章 巴金與西歐文學
第十章 巴金與中國傳統文化
後記
第二部分 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里
怎樣認識巴金早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想
大雪覆蓋下的火山——論巴金關于工人題材的創作
記文化生活出版社
賈植芳致陳思和書信(十封)
賈植芳致李輝書信(十八封)
關于《巴金論稿》寫作的通信
簡要的說明
陳思和、李輝往來書信(四十九封)
第三部分 巴金新論
《隨想錄》:巴金晚年思想的一個總結
從魯迅到巴金:新文學精神的接力與傳承——試論巴金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
理性透視下的人格——讀陳思和著《人格的發展——巴金傳》
望盡天涯路——關于巴金思想與精神的歷史敘述
 

一九七八年春天,我們倆一起走進復旦校園。秋天,一次偶然的閑談,產生了合作研究巴金的念頭。年底,又幸運地結識了正在等待平反、尚在中文系資料室工作的賈植芳先生,從此,在他的關心和指導下,我們開始了巴金研究。我們眼前,一個新的天地跳躍而出。

三十年轉瞬而過。

我們最初的研究成果結集為《巴金論稿》,一九八六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們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大學畢業後,陳思和在高校繼續學術研究和教育,李輝則在新聞界做了記者和編輯,我們開始從事不同的工作,合作研究未能繼續下去。盡管如此,最初的學術研究對象的選擇與延伸,依然成為我們後來各自的關注點和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思想背景,並以各自的寫作方式,與三十年前的起步,形成了一個自然的餃接。就這一點來說,三十年,漫長卻又單純。

如今,我們在《巴金論稿》基礎上,編選出這本《巴金研究論稿》,使之既呈現出我們三十年間關注巴金、研究巴金、描述巴金的脈絡,也借此追懷已經去世的巴金先生、賈植芳先生。同時,編選此書,也是我們挖掘三十年個人記憶的一個過程。

本書由三部分構成:巴金論稿、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里、巴金新論。

第一部分,為《巴金論稿》內容,只是略作文字修訂或補正,基本上呈現歷史原貌結構,使讀者了解我們當初的研究狀況、資料引證方式以及那一年代的文字表述與文風。為保持《巴金論稿》的大致完整,我們將賈植芳先生的序、我們的後記,均予以保留。考慮到近些年關于巴金生平研究的年表、年譜已有多種,原書中所附的《巴金年表》則不再保留。

第二部分,以“在寫作《巴金論稿》(1979—1985)的日子里”為題,主要收錄我們合作研究巴金期間的來往信件。其中最值得我們珍惜的是賈先生在此期間分別寫給我們的信件。如今再讀先生來信,仿佛仍坐在先生當年居住的簡陋窄小黯淡的房間里,與他一起飲酒,吃花生米,海闊天空閑聊。他的信,與巴金研究有關,更與情感有關,他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學理、學術訓練,更是人格的感召、親情的溫暖。我們願意以收錄他的來信的方式,表達永遠的感激。同時,我們還編選了一部分我們兩人之間的往來信件,以為這一期間的探討、溝通和友誼,留下難得的記錄。

第三部分,分別選人我們在《巴金論稿》出版之後各自撰寫的關于巴金的文章。所謂“巴金新論”,其實,也是最初研究的延續。這里每人各選兩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以反映出我們各自思考的重點和寫作方式發生的變化,也可表明相互之間的關聯與區別。在這些“新論”的“和而不同”中,我們可以看到研究巴金、論述巴金仍有著諸多新的話題和空間,有待于更多研究者的加人和拓展。

書中還收人了我們在合作研究巴金的其他相關文章。當年,在《巴金論稿》結集出版時,這三篇文章因為體例限制沒有收人。它們記錄著我們最初研究的思路,有著特殊的個人紀念意義,此次特予以編選。其中,《怎樣認識巴金早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是我們合作寫成的第一篇文章,賈先生幫我們寄給了《文學評論》的王信先生,後經過陳駿濤先生之手,刊發在《文學評論》雜志上。文章雖改成通信形式,但觀點基本保留。當時我們還是本科大三年級的學生,文章能夠在當時學術界的權威刊物上發表,我們為之興奮,可以想象它對我們後來的人生道路所起到的作用。另外,如關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考察與梳理,是我們研究巴金的自然延伸,也是我們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精神的門檻。希望對一個出版社的歷史研究,在今天仍能為讀者和研究者提供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同時也是表達我們對已經去世的吳朗西先生、柳靜女士、畢修勺先生的深切懷念與感激。

一九八五年,我們在《巴金論稿》後記的開篇中這樣寫道︰

“五月,北京西郊萬壽寺。昔日的慈禧行官,今天已變為中圉現代文學館。素來靜寂的古行官,在這春意正濃的季節,變得那樣活潑。充滿朝氣的百余位青年研究者在這里度過了一個亢奮的、充滿創新精神的星期。我們看到了熟悉的、陌生的面容,熟悉的、陌生的名字。比我們年幼的、年長的,都出現在我們面前,從他們那充滿活力、富有開拓精神的言談中,我們感受到一種春天的律動,感受到了一種以研究現代文學而自豪的情緒。‘我們的現代文學研究’,一位有成就的青年女研究者充滿感情地說。她的情緒感染了參加‘現代文學研究創新座談會’的每一個人,自然也包括我們。”

時過境遷,時光己經改變了一切。不知參加過那次座談會的諸多同行,是否還記得當年情景?那種興奮與新奇,或許早已不復存在了。我們卻珍愛這一感受。當把這本《巴金研究論稿》呈獻給讀者時,其實我們也想把已經淡化了的激動打撈出來,為歷史存一份記錄,為我們各自新的研究和寫作,再添一把薪火。

對于我們,人文探索與歷史敘述,依然充滿誘惑,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

陳思和 李輝
寫于二○○八年年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