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廟碑》被譽為“漢隸第一品”,是漢代著名碑刻。東漢桓芾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立于陝西省華陰縣西岳廟內。碑額篆書“華山廟碑”四字。碑文隸書22行,行38字,是當時郡守袁逢將前代所立碑文,按經傳所載,重新整理銘刻的。內容記述了周至漢間,歷代統治者祭華山的祀典。碑額兩蒡有唐李商隱、-張嗣慶、崔蹭、李德裕等人題名。該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于關中大地震,原石現已無存。這塊自古至今一直被謄為“第一品”的名碑從此消失了一千多年。目前所知傳世本見于著錄者,有《四明本》、《華陰本》、《長垣本》、《順德本》,被稱為三本半拓片。之所以被稱為“三本半”,是因為其中《順德本》只拓了一半。
漢碑極少有刻書寫姓名的,此碑末刻有“京兆尹敕監都水掾霸陵杜迂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潁川邯鄲公修”。其書法之精美,為世所稱頌。
東漢是隸書成熟的時期,在“碑碣雲起”的風氣中,涌現出許多著名的碑刻,並形成多種書法藝術風貌。此碑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件,歷代金石家、書法家對此碑陶書法藝術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清初著名學者朱彝尊題此碑雲︰“汊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岳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而郭崇昌則認為︰“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割篆未會,時或內勝,一古一今,遂為隋唐作俑。”《華山廟碑》書法依然合有篆意孑遺,起筆的逆入平出,與撇、捺的波挑出鋒,使筆畫豐肥沉厚,而體勢盡管方扁,卻趨圓轉勢,隱寓篆書的婉暢風規。這就說明,由篆而隸的發展,隸書不能完全擺脫篆宇舊有風貌。因此《華山廟碑》做為漢隸的典範,學習時還要觀察體會此碑帶有篆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