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附贈光盤)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附贈光盤)
定價:474
NT $ 412
 

內容簡介

《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西部藍皮書)是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組織全國長期研究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問題的專家學者撰寫,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專題研究報告,並被教育部列為「十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標志性成果之一,從2005年起每年一部。

  2009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與實施十周年,為了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年來西部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回顧、總結與分析,《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09)》的主題是「西部大開發十周年:回顧與總結」。

  本書在內容上除序言外,包括總報告、特色優勢與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區域發展報告、發展環境報告、民生與公共服務發展報告、省區市發展報告、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報告7個部分。其中總報告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西部經濟十年發展報告及2009年經濟形勢預測》,主要對西部大開發十年來西部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並對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西部經濟2009年的運行態勢進行了預測;二是《西部大開發十年政策效應評價》,主要利用經濟計量分析方法,對西部大開發十年來的財政貨幣政策、對外開放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產業政策等政策績效進行了分析評價,並對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政策提出了建議。特色優勢與新興產業發展報告重點對西部的裝備制造業、旅游業與物流業三個產業十年來發展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並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政策建議。區域發展報告分別就西北、西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年來經濟發展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回顧與總結。發展環境報告主要分析與總結了西部大開發十年來西部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化建設及生態環境改善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民生與公共服務發展報告主要回顧與總結了十年來西部地區在農民收入與支出、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反貧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省區市發展報告以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為對象,對其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與總結,並提出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政策建議。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報告從靜態與動態兩個角度,對西部各省區市十年來經濟競爭力的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與評價,內容涵蓋宏觀經濟競爭力、產業競爭力、企業競爭力、資源競爭力、環境競爭力、金融競爭力、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政府作用競爭力等9個方面。
 

目錄

總報告
西部經濟十年發展報告及2009年經濟形勢預測
西部大開發十年政策效應評價
特色優勢與新興產業發展報告
西部裝備制造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旅游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物流產業十年發展報告
區域發展報告
西北區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西南區域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發展環境報告
西部交通基礎設施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信息化建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生態修復與環境改善十年發展報告
民生與公共服務發展報告
西部農村居民收入與支出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基礎教育事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高等教育事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衛生事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社會保障事業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反貧困十年發展報告
省區市發展報告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重慶市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四川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雲南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貴州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西藏自治區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陝西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甘肅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青海省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十年發展報告
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報告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評價與分析報告(1999~2008年)
西部各省區市宏觀經濟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產業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企業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金融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科教與創新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環境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資源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對外開放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政府作用競爭力十年發展報告
西部各省區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十年發展總報告
 

2009年,當西部地區民眾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新中國60華誕時,心中懷有更多一層的喜悅;在這一年,同時迎來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周年。

加快西部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黨中央統攬全局、審時度勢,迎接新世紀的重大戰略決策;亦可以說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同志晚年關於「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由第一個大局過渡到第二個大局)這個問題」政治囑托的落實。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地區傾斜發展的區域政策,在贏得時機、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盡快融入全球經濟的同時,亦付出了國內地區發展差距明顯擴大的代價。⒛年左右,東、西部地區發展速度的差距,使1999年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東部地區的一半(41.3%),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對差距比1978年擴大12.8個百分點。在既有地區經濟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存在着密切的投入產出關聯,互為市場。保持區域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平穩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地區經濟普遍繁榮、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的內在要求。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眾多少數民族民眾聚居於西部和陸地邊境地區,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社會和諧的迫切需要。我國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源頭,居於上游、上風的區位,決定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直接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建立與維護。經過改革開放頭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相繼提前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已由1978年的3465億元增長到2000年的近lO萬億元(99214.6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8000元;加快中西部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各種條件已基本具各。作為新世紀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第一個重大戰略部署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從⒛00年起全面啟動,標志着「第二個大局」拉開了帷幕,標志着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從改革開放頭20多年的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向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轉變,為新世紀我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從多方面拓展了空間。

十年來,西部地區已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達1.74萬億元,在中央預算內建設資金、長期建設國債資金的帶動下,社會資本和區外、境外資金的進入,使西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近年的年增長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長為26.8%,2007年、2008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8.2%和26.7%),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相繼建成投人運營;投資和創業環境顯著改善,地區發展活力得以釋放,十年間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1%,不僅高於大開發前(1978~1998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9.45%),與東部地區發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斂態勢。在國際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外部市場需求萎縮的200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幅超過東部,達到5.8萬億元,在全國GDP中的占比達到17. 8%,較大開發前夕有所提高。2009年第一季度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而西部12個省區市中,有10個增幅超過全國平均值(黔、蒙、桂、川、陝、渝、青、滇、藏和新疆),其中前5個省區增幅達到兩位數。十年來,西部地區在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同時,社會建設有序展開,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更可貴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通過十年的實踐,在結合西部地區的具體區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農業現代化道路、城鎮化道路和自主創新道路,緊密結合西部區情和大開發的實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擺脫欠發達狀態、實現全面小康進而基本實現現代化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領域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只有通過發展,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發展必須立足區情,欠發達和相當廣大地區生態脆弱是西部地區兩大基本區情。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為了使西部豐富的資源和特色產品以低廉的交易費用進人國內外大市場,使國內外各種先進生產要素順暢進入西部,就必須首先從改善交通運輸、通信網絡和電網等人手。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搖籃,扼制生態惡化,是維護生存之舟,建設幸福家園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划綱要》(200l年3月15日)明確了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方針:「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有突破性進展,科技、教育有較大發展。」十年來,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85萬公里以上,新增鐵路營業里程超過8500公里;在抓緊干線建設的同時,「油路到鄉」、「公路到村」的農村公路建設有序展開。根據西部基礎設施依然滯后,生態維護、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的實際,在西部大開發進入第二個十年之時,仍需鍥而不舍,繼續抓好這兩個重點。以鐵路建設為例,將圍繞完善西部各省區市之間、西部和國內其他大經濟區之間,以及西部和鄰國之間的鐵路通道三個目標,拓展路網覆蓋面、提升通過能力、提高運行速度。例如,在建的重慶一貴陽、重慶一蘭州、成都一天水等客運專線,將為溝通西南與西北打造新通道;上海一昆明、貴陽一廣州、南寧一廣州、蘭州一鄭州一徐州、中衛(銀川)一太原等新線,將為溝通西部地區與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打造新的快速通道;和鄰國溝通的鐵路通道,北有中一吉(爾吉斯斯坦)一烏(茲別克斯坦)鐵路,南有中—越鐵路(泛亞鐵路東線)以及中國一老撾一泰國鐵路(泛亞鐵路中線)和中—緬鐵路(泛亞鐵路西線)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興區強區之本。十年來,西部地區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僅以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為例,2008年已達到401.9萬人,比大開發前夕(1999年為869830人)凈增315萬人,相當於1999年在校生的4.62倍,為西部大開發源源不斷地輸送了人才,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了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京、滬等地著名高校將逐步擴大在西部地區招生的比例;從2009年起,中央教育主管部門批准青海大學、寧夏大學、西藏大學和石河子大學進入「211工程」序列,接受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共同投人,重點建設對所在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學科,培養西部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在西部民族地區新設立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等10所高校和3所高等專科學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