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為,每一種語言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智慧與文化。它的不斷更新變化也反映著使用者思維方式的變異和他們所處社會的演進。倘若脫離了社會現實,單單把語言當作工具來學習,不但沒有什麽趣味,效果恐怕也要大打折扣。本書所收的短文中使用的都是鮮活生動、原汁原味的英語,其內容則是在我們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上最近發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這些記錄真實事件的短文涉及政治、經濟、科技、宗教、藝術、體育、娛樂等各個方面,正如折射國外社會風貌的一顆顆小水珠。讀者們可以借鑒其中鮮活的詞匯、生動的句法和頗富風趣的行文,有此改善閱讀和寫作的技巧;也可以從中管窺我們這個星球上各個角落人們十分多樣化的生活和思想。
古代許多文人雅士都喜歡搜集當時的異人異事乃至神仙鬼怪之說匯編成書,用以美善刺惡、諷時勸世,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袁枚的《子不語》、紀昀的《閱微草堂記》等皆如此類。編者愚陋,不敢追攀前賢,但選文之時亦力求每篇皆有其令人回味或發人深省之處。其意不在譏彈,只在讓讀者對別樣的文化和生活有所認識。作為文化的載體,英語本身無疑已經為我們揭示了許多西方世界的歷史、傳統、世界觀和思維方式,而眾多短文中記述的種種真實事件更是讓當今世界中其他民族的生活躍然紙上、如在目前。
作為中國人,我們已經擁有一種淵源流長、輝煌燦爛的文化,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以開放的胸襟去了解和借鑒其他民族對世界的認識和思索。立足自身文化、放眼地平線之外多元文化的絢爛繁花,其中的樂趣和收獲絕不僅僅局限於語言方面。書名「英語」而兼「世說」,其意正在於此。
編譯書中的一篇簡紀實短文,猶如駐足觀賞一幀幀世態風情畫。殫精竭慮之余,自不能了無觸動。編者在每篇短文之後附上了自己的一點心得,正是希望借此與讀者諸君分享思維的樂趣,或有強作解人之處,諸君但可一笑置之。總之,編者希望本書不僅是學習英語的好材料,也是一本值得在閑暇時一讀的有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