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關于智能中醫診斷信息技術方面的一部著作,是作者長期從事智能中醫學研究成果的系統總結。全書主要以中醫辨證過程的計算實現為核心,系統介紹了中醫辨證機器實現的人工智能方法和技術。主要內容包括︰智能中醫診斷信息技術的研究綜述、中醫病證規範化體系的分析思考、中醫辨證邏輯推演與軟計算實現的系統闡述、有關中醫面診信息獲取方法的詳盡介紹,以及包括四診合參處理在內的中醫診斷應用系統的描述。
本書可供人工智能、機器視覺、中醫診斷學和中醫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研究人員和高等院校有關專業教師、研究生等參考。
目錄
《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機器診斷的研究現狀
1.1.1 研究領域界說
1.1.2 歷史簡要回顧
1.1.3 研究現狀分析
1.2 中醫診斷的過程分析
1.2.1 癥狀收集
1.2.2 證型推斷
1.2.3 病證互參
1.3 辨證計算的構建思想
1.3.1 客觀化癥狀信息獲取
1.3.2 形式化證型推導過程
1.3.3 規範化診斷標準體系
第二章 診病體系
2.1 中醫理論體系論述
2.1.1 陰陽五行的整體思想
2.1.2 經絡藏象的機體學說
2.1.3 重構中醫的藏象理論
2.2 中醫診斷學說概要
2.2.1 辨證學說的八綱分析
2.2.2 推演視角的髒腑辨證
2.2.3 四診診察的內容分析
2.3 建立辨證規範體系
2.3.1 中醫辨證規範化綜論
2.3.2 病案數據的收集整理
2.3.3 證型模型的計算獲取
第三章 辨證計算
3.1 五行辨證的邏輯推演系統
3.1.1 邏輯推演構造原理
3.1.2 中醫辨證推演系統
3.1.3 推演系統實例分析
3.2 八綱辨證的計算實現方法
3.2.1 八綱辨證計算方法概要
3.2.2 八綱辨證神經網絡模型
3.2.3 辨證模型遺傳優化算法
3.3 髒腑辨證的基因打靶算法
3.3.1 基因打靶技術概要
3.3.2 髒腑辨證分型算法
3.3.3 機器辨證病例分析
第四章 面診分析
4.1 人臉定位的分析檢測方法
4.1.1 人臉檢測的基本方法
4.1.2 多姿態人臉檢測方法
4.1.3 人臉五官的特征定位
4.2 面色分類的圖像處理方法
4.2.1 面診區域的要點分析
4.2.2 人臉面色的分析提取
4.2.3 面色證型的識別歸類
4.3 動態神色的視覺計算方法
4.3.1 實時人臉的跟蹤方法
4.3.2 動態目光的跟蹤計算
4.3.3 神色辨證的診斷計算
第五章 診斷系統
5.1 四診信息的機器獲取
5.1.1 舌象信息分析技術
5.1.2 脈象信息獲取技術
5.1.3 機器問診對話系統
5.2 診斷知識的歸納發現
5.2.1 知識發現的粗糙集方法
5.2.2 知識分類的形式化描述
5.2.3 知識聚焦思維獲取算法
5.3 診斷應用系統的合成
5.3.1 舌象診斷性識別系統
5.3.2 中醫診斷系統的構想
5.3.3 亞健康體驗診斷系統
附錄A 診病體系的各類統計表
附錄B 中醫辨證計算實驗數據分析
附錄C 中醫面診信息采集與實驗數據表集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機器診斷的研究現狀
1.1.1 研究領域界說
1.1.2 歷史簡要回顧
1.1.3 研究現狀分析
1.2 中醫診斷的過程分析
1.2.1 癥狀收集
1.2.2 證型推斷
1.2.3 病證互參
1.3 辨證計算的構建思想
1.3.1 客觀化癥狀信息獲取
1.3.2 形式化證型推導過程
1.3.3 規範化診斷標準體系
第二章 診病體系
2.1 中醫理論體系論述
2.1.1 陰陽五行的整體思想
2.1.2 經絡藏象的機體學說
2.1.3 重構中醫的藏象理論
2.2 中醫診斷學說概要
2.2.1 辨證學說的八綱分析
2.2.2 推演視角的髒腑辨證
2.2.3 四診診察的內容分析
2.3 建立辨證規範體系
2.3.1 中醫辨證規範化綜論
2.3.2 病案數據的收集整理
2.3.3 證型模型的計算獲取
第三章 辨證計算
3.1 五行辨證的邏輯推演系統
3.1.1 邏輯推演構造原理
3.1.2 中醫辨證推演系統
3.1.3 推演系統實例分析
3.2 八綱辨證的計算實現方法
3.2.1 八綱辨證計算方法概要
3.2.2 八綱辨證神經網絡模型
3.2.3 辨證模型遺傳優化算法
3.3 髒腑辨證的基因打靶算法
3.3.1 基因打靶技術概要
3.3.2 髒腑辨證分型算法
3.3.3 機器辨證病例分析
第四章 面診分析
4.1 人臉定位的分析檢測方法
4.1.1 人臉檢測的基本方法
4.1.2 多姿態人臉檢測方法
4.1.3 人臉五官的特征定位
4.2 面色分類的圖像處理方法
4.2.1 面診區域的要點分析
4.2.2 人臉面色的分析提取
4.2.3 面色證型的識別歸類
4.3 動態神色的視覺計算方法
4.3.1 實時人臉的跟蹤方法
4.3.2 動態目光的跟蹤計算
4.3.3 神色辨證的診斷計算
第五章 診斷系統
5.1 四診信息的機器獲取
5.1.1 舌象信息分析技術
5.1.2 脈象信息獲取技術
5.1.3 機器問診對話系統
5.2 診斷知識的歸納發現
5.2.1 知識發現的粗糙集方法
5.2.2 知識分類的形式化描述
5.2.3 知識聚焦思維獲取算法
5.3 診斷應用系統的合成
5.3.1 舌象診斷性識別系統
5.3.2 中醫診斷系統的構想
5.3.3 亞健康體驗診斷系統
附錄A 診病體系的各類統計表
附錄B 中醫辨證計算實驗數據分析
附錄C 中醫面診信息采集與實驗數據表集
後記
序
“智能”是“信息”的精彩結晶,“智能科學技術”是“信息科學技術”的輝煌篇章,“智能化”是“信息化”發展的新動向、新階段。
“智能科學技術”(intelligence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IST)是關于“廣義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領域,其研究對象包括︰
‧“自然智能”(natural intelligence,簡稱IN),包括︰“人的智能”(hu-man intelligence,簡稱HI)及其他“生物智能”(biological intelligence,簡稱B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包括︰“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簡稱MI)與“智能機器”(intelligent machine,簡稱IM)。
‧“集成智能”(integrated intelligence,簡稱II),即︰“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人機互補的集成智能。
‧“協同智能”(cooperative intelligence,簡稱CI),指︰“個體智能”相互協調共生的群體協同智能。
‧“分布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簡稱DI),如︰廣域信息網,分散大系統的分布式智能。
1956年,“人工智能”學科誕生,五十年來,在起伏、曲折的科學征途上不斷前提、發展,從狹義人工智能走向廣義人工智能,從個體人工智能到群體人工智能,從集中式人工智能到分布式人工智能,在理論方法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說,當年“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是生物科學技術與信息科學技術、系統科學技術的一次成功的結合,那麼,可以認為,現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興起是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又一次新的多學科交融。
198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CAAI)正式成立,二十五年來,從艱苦創業到成長壯大,從學習跟蹤到自主研發,團結我國廣大學者,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促進了“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華夏文化與東方哲學影響下,我國智能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在學術思想與科學方法上,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協調性的特色,在理論方法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成果。“智能化”已成為當前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展方向和顯著標志。
為了適時總結、交流、宣傳我國學者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成果,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與科學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需要強調的是,這套叢書將優先出版那些有助于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以及對社會和國民經濟建設有重大作用和應用前景的著作。
我們相信,有廣大智能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以及編委們的共同努力,《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將為繁榮我國智能科學技術事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祝《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出版,特賦賀詩一首︰
智能科技領域廣
人機集成智能強
群體智能協同好
智能創新更輝煌
涂序彥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榮耀理事長
2005年12月18日
“智能科學技術”(intelligence science & technology,簡稱IST)是關于“廣義智能”的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術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領域,其研究對象包括︰
‧“自然智能”(natural intelligence,簡稱IN),包括︰“人的智能”(hu-man intelligence,簡稱HI)及其他“生物智能”(biological intelligence,簡稱BI)。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包括︰“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簡稱MI)與“智能機器”(intelligent machine,簡稱IM)。
‧“集成智能”(integrated intelligence,簡稱II),即︰“人的智能”與“機器智能”人機互補的集成智能。
‧“協同智能”(cooperative intelligence,簡稱CI),指︰“個體智能”相互協調共生的群體協同智能。
‧“分布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簡稱DI),如︰廣域信息網,分散大系統的分布式智能。
1956年,“人工智能”學科誕生,五十年來,在起伏、曲折的科學征途上不斷前提、發展,從狹義人工智能走向廣義人工智能,從個體人工智能到群體人工智能,從集中式人工智能到分布式人工智能,在理論方法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方面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說,當年“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是生物科學技術與信息科學技術、系統科學技術的一次成功的結合,那麼,可以認為,現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興起是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又一次新的多學科交融。
1981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hinese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CAAI)正式成立,二十五年來,從艱苦創業到成長壯大,從學習跟蹤到自主研發,團結我國廣大學者,在“人工智能”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促進了“智能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華夏文化與東方哲學影響下,我國智能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在學術思想與科學方法上,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協調性的特色,在理論方法研究與應用技術開發方面,取得了具有創新性、開拓性的成果。“智能化”已成為當前新技術、新產品的發展方向和顯著標志。
為了適時總結、交流、宣傳我國學者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成果,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與科學出版社合作編輯出版《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需要強調的是,這套叢書將優先出版那些有助于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以及對社會和國民經濟建設有重大作用和應用前景的著作。
我們相信,有廣大智能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以及編委們的共同努力,《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將為繁榮我國智能科學技術事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祝《智能科學技術著作叢書》出版,特賦賀詩一首︰
智能科技領域廣
人機集成智能強
群體智能協同好
智能創新更輝煌
涂序彥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榮耀理事長
2005年12月18日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