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生死問題最根本的認識
現代的圖解方式,完整地、系統地闡釋六道輪回的意義
以唐卡中的六道輪回圖為藍本,全面地講述六道的生命現象
人死後會去哪里去?投胎做人還是升天成佛?
六道輪回是佛教對于生死問題的一個根本性闡釋。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即生命輪回的六個場所,人類就處于人道之中。佛教認為,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消散、人死後將進入中陰狀態,根據生前後行為果報,再次投入六道輪回永不停息的流轉之中,這是生命輪回的最高法則,我們人類也要受其制約。
在《圖解六道輪回》中,我們以精美震撼的六道輪回唐卡圖為藍本,通過對圖像各個部分逐一、細致的深入分析,解開這幅神秘繪圖背後的密碼,揭示佛教最神秘誘惑的生死輪回之說,給讀者提供認識生命的另一種視角。希望讀者在我們圖解的引導下,能夠深入了解佛教的生死觀,重新思索自我當下的生命狀態,確立自我生命價值,提升生命境界。
本書讓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認識生命的存在,重新審視自我的精神與生活,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目錄
六道生命輪回的中間站——中陰身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一)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二)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三)
從六道中解脫後的去處——佛教的極樂世界
編者序︰六道輪回——佛教生死觀的意義
本書閱讀導航
第壹章 唐卡中的生命之輪︰神秘的六道輪回圖
1.生死流轉中的眾生︰六道輪回
2.從唐卡說起︰神秘的六道輪回圖
3.因果︰六道輪回的根本動力
4.內圈︰三毒——輪回的原因
5.第二圈(1)︰業因——輪回的直接推動者
6.第二圈(2)︰業果——業因招致的報應
7.第三圈(1)︰六道之三善道
8.第三圈(2)︰六道之三惡道
9.第三圈(3)︰進入六道的依據
10.第四圈︰十二緣起——環環相扣的因果
11.外圈︰守護六道的無常死主
12.六道中的化身佛︰跳出輪回的導師
13.涅�妙境︰跳出輪回後的境界
第貳章 因緣和合︰佛教的世界觀與生命觀
1.諸行無常︰佛教世界觀與生命觀
2.構成世界與生命的基本材料︰地、水、炎、風
3.佛教的空間觀(1)︰大千世界
4.佛教的空間觀(2)︰須彌山與三界
5.佛教的空間觀(3)︰四大部洲
6.佛教的時間觀(1)︰從一剎那到無量劫
7.佛教的時間觀(2)︰輪回中的世界
8.末法時代︰佛法面臨消失的時代
9.五蘊︰構成身心的五個要素
10.佛教的生命觀(1)︰五蘊的因緣和合
11.佛教的生命觀(2)︰十法界
第參章 六道輪回解析(1)︰三善道
1.三善道︰輪回中的幸運者
2.天道︰大福報者的天堂
3.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4.十善與四禪八定︰通往天道的階梯
5.天人五衰︰臨終時的天人
6.古老傳說中的天人︰帝釋天與梵天
7.漢代的天人︰托塔天王與哪吒
8.天道中的護法︰韋馱,乾送婆,緊那羅
9.殊勝的人道︰修行道路上的樞紐
10.人身難得︰人道的獨特之處
……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一)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二)
六道輪回圖︰死神閻魔轉動生命之輪(三)
從六道中解脫後的去處——佛教的極樂世界
編者序︰六道輪回——佛教生死觀的意義
本書閱讀導航
第壹章 唐卡中的生命之輪︰神秘的六道輪回圖
1.生死流轉中的眾生︰六道輪回
2.從唐卡說起︰神秘的六道輪回圖
3.因果︰六道輪回的根本動力
4.內圈︰三毒——輪回的原因
5.第二圈(1)︰業因——輪回的直接推動者
6.第二圈(2)︰業果——業因招致的報應
7.第三圈(1)︰六道之三善道
8.第三圈(2)︰六道之三惡道
9.第三圈(3)︰進入六道的依據
10.第四圈︰十二緣起——環環相扣的因果
11.外圈︰守護六道的無常死主
12.六道中的化身佛︰跳出輪回的導師
13.涅�妙境︰跳出輪回後的境界
第貳章 因緣和合︰佛教的世界觀與生命觀
1.諸行無常︰佛教世界觀與生命觀
2.構成世界與生命的基本材料︰地、水、炎、風
3.佛教的空間觀(1)︰大千世界
4.佛教的空間觀(2)︰須彌山與三界
5.佛教的空間觀(3)︰四大部洲
6.佛教的時間觀(1)︰從一剎那到無量劫
7.佛教的時間觀(2)︰輪回中的世界
8.末法時代︰佛法面臨消失的時代
9.五蘊︰構成身心的五個要素
10.佛教的生命觀(1)︰五蘊的因緣和合
11.佛教的生命觀(2)︰十法界
第參章 六道輪回解析(1)︰三善道
1.三善道︰輪回中的幸運者
2.天道︰大福報者的天堂
3.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4.十善與四禪八定︰通往天道的階梯
5.天人五衰︰臨終時的天人
6.古老傳說中的天人︰帝釋天與梵天
7.漢代的天人︰托塔天王與哪吒
8.天道中的護法︰韋馱,乾送婆,緊那羅
9.殊勝的人道︰修行道路上的樞紐
10.人身難得︰人道的獨特之處
……
序
唐卡中的六道輪回圖起源于古印度。據說釋迦牟尼還在世的時候,印庋中部的兩位國王,一個是頻毗娑羅王,一個是優填王,均篤信佛教,且相交頗善。有一次,優填王贈送給頻毗娑羅王一件綴滿寶石的鎧甲。頻毗娑羅王歡喜之余,又為不知回贈什麼禮物而憂慮,于是把在附迓傳道的佛陀請來,要為他畫像再把它贈給優填王。釋迦牟尼佛說自己的身相是不真實的,就建議畫一幅表現三學、六道、十二緣起等佛法教義的圖像。這就是最早的六道輪回圖。
六道是眾生輪回的六個處所,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遣、餓鬼道、地獄道。佛教認為一切尚未出離的眾生,在業力的驅動下,都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轉。輪回中的眾生都處在無邊的苦海之中。
天道眾生看起來是最為快樂的,他們衣食無憂,不需要為生活奔波,而且壽命極長。但他們也有煩惱,在臨終時會遇上“天人五衰”,享受了一輩子的快樂從此徹底消失。
人道眾生有八種基本的煩惱︰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人生雖然也會有很多快樂,但也會遇上無盡的煩惱。
阿修羅雖然有像天人一樣的大福報,但是他們嗔心太強烈,這導致他們的心里充滿嗔恚之火,每天不得安寧。
畜生的特點是愚痴無明,要經受弱肉強食之苦,福報好一點的畜生雖然不愁吃喝,但往往又免不了供人驅使之苦。
餓鬼的最大痛苦是要為饑渴所困,他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尋找食物,卻難以吃上一頓飽飯,只能餓著肚子日復一日地四處游蕩。
地獄眾生的苦難更要超過其他五道千萬倍。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就是地獄眾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更為恐怖的是,地獄眾生的壽命極長,動不動就成千上萬年,苦難簡直沒有盡頭。
眾生受貪欲、嗔恨、愚痴等心念的作用,無始以來造作了無數惡業,根據因果業報理論,誰也逃脫不了輪回的命運。佛教講“六道輪回〞的精神,是為了超越輪回的束縛,激發眾生對自身生命的一種深沉關懷的態度。
佛教認為,墮入六道中的哪一道,與眾生心念、情緒、認識的境界有關。輪回也可以看成是虛妄不實的精神幻相。天台宗稱,眾生如起一個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起一個與愚痴心相應的心,就是一個畜生道的因。因此,眾生在六道中輪回,實質是在自我內在情緒中循環的一種投射。
據說南北朝時期篤信佛教的梁武帝想要志公禪師帶他去見識從未到過的天界和地獄界。禪師于是對著他破口大罵,激怒了梁武帝,他就拔劍向禪師刺去。禪師躲閃到柱子後,大聲說︰“這就是地獄界。”梁武帝意識到錯誤,趕緊向禪師道歉,志公禪師就從柱子後走出來,笑著說︰“這就是天界。”
六道或六界,也可以看成是六種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狀態。佛教中情緒和六道的對應情況是︰嗔恨對應地獄、貪欲對應餓鬼、無知對應畜生、五戒對應人道、好戰對應阿修羅、十善對應天道。人的情緒總是處于善惡多變、起伏不定的狀態,才會導致生命現象循環不已的不穩定性。所以,超越輪回之苦,依佛教的訓示,要從訓練心性、調節情緒做起。
因此,佛教講超越輪回的束縛!實質是一種對人的生命關懷(尤萁是臨終關懷)。試想,在人的神識行將灰飛煙滅時,選擇享樂多的善道還是受苦多的惡道,會促使臨終的人進行“自我靈魂的拷問”。這是一次生命價值的重新發現,能令死孝看清生命現象的不穩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漸臻至穩定安詳,同時也會促使生者在人世時就塑造自己的品性,以便死亡來臨時無懼于四大分解、靈魂消散。
更重耍的是,超越輪回趵束縛也是佛教“以覺為本”的生命價值觀的真實內涵。臨終的人在生死危難的時刻,覺醒自我生命的境界,回歸自由的生命樂園——淨土。這時,醒悟後如同禪師所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關于六道的幻相消失了,身心沒有任何障礙,從而免除夢幻顛倒的生死之苦.于大千世界之中來去自如。這是一種更超脫、更具精神價值的生命關懷。
《圖解六道輪回》以現代的圖解方式,完整地、系統地闡釋六道輪回的意義,化艱深為淺顯,化晦澀為清晰。全書以唐卡中的六道輪回圖為藍本,把它視作一個博大而豐富的圖像象征體系,深入解析這幅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較全面地為讀者講述六道的生命現象,了解佛教方方面面的與六道相關的知識,如佛教的時間觀、空間觀、關于三界的劃分、十二因緣、淨土觀、輪回觀及對我們社會文化、祭祀禮儀等的影響等等。
讀者讀懂了六道輪回的奧妙,就會對生命本身的苦難有更超越的認識,能在現實生活中發菩提善心,對自己或他人盡量做剄拔苦予樂,把自我的情緒調控到最好的狀態,從而在精神上超越輪回,擺脫情緒的束縛,更多關懷生命的深沉價值。
由于編者自身佛學修蕎及知識的局限,本書如有紕漏、錯誤、疏忽之處,請讀者見諒!
編輯謹識
2009年4月
六道是眾生輪回的六個處所,指的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遣、餓鬼道、地獄道。佛教認為一切尚未出離的眾生,在業力的驅動下,都要在六道中生死流轉。輪回中的眾生都處在無邊的苦海之中。
天道眾生看起來是最為快樂的,他們衣食無憂,不需要為生活奔波,而且壽命極長。但他們也有煩惱,在臨終時會遇上“天人五衰”,享受了一輩子的快樂從此徹底消失。
人道眾生有八種基本的煩惱︰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人生雖然也會有很多快樂,但也會遇上無盡的煩惱。
阿修羅雖然有像天人一樣的大福報,但是他們嗔心太強烈,這導致他們的心里充滿嗔恚之火,每天不得安寧。
畜生的特點是愚痴無明,要經受弱肉強食之苦,福報好一點的畜生雖然不愁吃喝,但往往又免不了供人驅使之苦。
餓鬼的最大痛苦是要為饑渴所困,他們每天都在不停地尋找食物,卻難以吃上一頓飽飯,只能餓著肚子日復一日地四處游蕩。
地獄眾生的苦難更要超過其他五道千萬倍。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鍋就是地獄眾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更為恐怖的是,地獄眾生的壽命極長,動不動就成千上萬年,苦難簡直沒有盡頭。
眾生受貪欲、嗔恨、愚痴等心念的作用,無始以來造作了無數惡業,根據因果業報理論,誰也逃脫不了輪回的命運。佛教講“六道輪回〞的精神,是為了超越輪回的束縛,激發眾生對自身生命的一種深沉關懷的態度。
佛教認為,墮入六道中的哪一道,與眾生心念、情緒、認識的境界有關。輪回也可以看成是虛妄不實的精神幻相。天台宗稱,眾生如起一個猛烈的嗔恚心,就是一個地獄道的因;起一個與愚痴心相應的心,就是一個畜生道的因。因此,眾生在六道中輪回,實質是在自我內在情緒中循環的一種投射。
據說南北朝時期篤信佛教的梁武帝想要志公禪師帶他去見識從未到過的天界和地獄界。禪師于是對著他破口大罵,激怒了梁武帝,他就拔劍向禪師刺去。禪師躲閃到柱子後,大聲說︰“這就是地獄界。”梁武帝意識到錯誤,趕緊向禪師道歉,志公禪師就從柱子後走出來,笑著說︰“這就是天界。”
六道或六界,也可以看成是六種不同的心境和情緒狀態。佛教中情緒和六道的對應情況是︰嗔恨對應地獄、貪欲對應餓鬼、無知對應畜生、五戒對應人道、好戰對應阿修羅、十善對應天道。人的情緒總是處于善惡多變、起伏不定的狀態,才會導致生命現象循環不已的不穩定性。所以,超越輪回之苦,依佛教的訓示,要從訓練心性、調節情緒做起。
因此,佛教講超越輪回的束縛!實質是一種對人的生命關懷(尤萁是臨終關懷)。試想,在人的神識行將灰飛煙滅時,選擇享樂多的善道還是受苦多的惡道,會促使臨終的人進行“自我靈魂的拷問”。這是一次生命價值的重新發現,能令死孝看清生命現象的不穩定的因素,使生命逐漸臻至穩定安詳,同時也會促使生者在人世時就塑造自己的品性,以便死亡來臨時無懼于四大分解、靈魂消散。
更重耍的是,超越輪回趵束縛也是佛教“以覺為本”的生命價值觀的真實內涵。臨終的人在生死危難的時刻,覺醒自我生命的境界,回歸自由的生命樂園——淨土。這時,醒悟後如同禪師所說“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關于六道的幻相消失了,身心沒有任何障礙,從而免除夢幻顛倒的生死之苦.于大千世界之中來去自如。這是一種更超脫、更具精神價值的生命關懷。
《圖解六道輪回》以現代的圖解方式,完整地、系統地闡釋六道輪回的意義,化艱深為淺顯,化晦澀為清晰。全書以唐卡中的六道輪回圖為藍本,把它視作一個博大而豐富的圖像象征體系,深入解析這幅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比較全面地為讀者講述六道的生命現象,了解佛教方方面面的與六道相關的知識,如佛教的時間觀、空間觀、關于三界的劃分、十二因緣、淨土觀、輪回觀及對我們社會文化、祭祀禮儀等的影響等等。
讀者讀懂了六道輪回的奧妙,就會對生命本身的苦難有更超越的認識,能在現實生活中發菩提善心,對自己或他人盡量做剄拔苦予樂,把自我的情緒調控到最好的狀態,從而在精神上超越輪回,擺脫情緒的束縛,更多關懷生命的深沉價值。
由于編者自身佛學修蕎及知識的局限,本書如有紕漏、錯誤、疏忽之處,請讀者見諒!
編輯謹識
2009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