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各類高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程近年越來越受剄社會各方面的重視,速與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除舊布新、與時俱進的大好形勢是分不開的。國家需要有更多熟練地掌握母語與本國優秀文化的人才,既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也可有機會與越來越多喜愛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互相交流,擴大國際跛冶經濟、科學技木以及文化藝術的交往與合作。同時,我們的母語和本土文化研究本身,也將隨著大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而擁有更為堅實可靠的基礎。而對于廣大剛進入大學學習的新生們來說,他們即使已有較好的漢語基礎,仍須努力提高理解、表達、分析、欣賞的能力。認為讀完中學之後�所學剄的語文知識就足敷終身之用,顯然是非常缺乏理智與不符實際的。即使是在修完了大學語文課程之後,仍應不斷學習,諺雲“活剄老,學到老”,確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掌握好母語,無論對學習,對工作,對日常生活,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有密切關系的問題,主要有教材如何編寫,教學方法如何改進,課內課外如何配合,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如何提高,等等。這是大家經常在研究探討的問題。認識清楚了,實際改好了,教得認真,學得自覺努力了,配合得越好、越細致、越有創新效果,就是大家共閌推進了這一集體工程。
教材的編選庋展顯著,追求也各具特點。務求有利于培蕎德才兼備,愛國愛氏,責任心重,有團隊精神,業務能力強的人才。要選用真正的精品,古今中外的分配適當,指引明確、簡要,有吸引力,有啟發性,要符合時代的要求,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藝術的力量。要及時修訂,創新,與時俱進。目前從總體上看,各種教材都有進步,但不平衡的情況尚不少。
教學方法太保守,一向是嚴重問題。教師講,學生听,不是啟發式、討論式,教師、學生交流不夠。多不提問題,也提不出什麼新問題。目前情況逐漸已有些改變。需要有計劃的討論,鼓勵學生作獨立自主的思考。有些教師已能在教學中這樣做,他們有效地組織討論,通過不同見解的互相辨析,使學生能從作為文化精品的課文的修習中,感悟剄共中包含的真性情,真思想,真力量。應當認識到,不是僅僅灌輸一點知識就能真正感動他們,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的,在這一方面改進空間還不小。
本書是《大學語文系列教材》叢書中的《大學語文(人文社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