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的帝國

彷徨的帝國
定價:179
NT $ 54
  • 作者:連清川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222057854
  • ISBN13:9787222057852
  • 裝訂:平裝 / 269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美國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地方。對于中國讀者而言,他們多數僅僅通過政治來了解,連清川在他的寫作中揉進了好奇與同情,可以幫助他們感知。他的精彩書籍,應能使生活在這兩個國家的人們彼此更加親近。——傅睦友,美國《時代》周刊北京分社前社長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他對西方傳媒的實地考察,對美國選情的即時報道,以及由此帶來對“9‧11”之後全球化浪潮的深入思考。他已經進入政治學和歷史學的領域,突破了國內傳媒界青年記者的狹隘眼界。如此進步,讓我感到欣喜。——朱學勤,著名學者,上海大學歷史教授

連清川赴美三年,正是經歷了“9‧11”襲擊之後的三年,也是經歷了伊拉克戰爭和美國大選的三年,一個中國記者,能夠于斯時斯地作近距離的觀察,無疑是十分難得的機緣。這本書很值得一看,作者對國家權力、公民社會、新聞倫理等的思考,不僅清醒,而且獨到。——江藝平,南方報業集團副總編輯、《南方周末》前總編輯

多年以來,美國是一個不斷被我們談論,而我們卻仍對其知之甚少的國家,它既讓我們心生渴望,也帶來不斷的焦慮。很多時刻,我們不正是通過觀察別人來了解自己的嗎?年輕作家連清川不斷繼續他的觀察與談論,為我們增添了一種清新、獨特的聲音。——許知遠,知名作家,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這是一個正在經歷著從未有過的暈眩感的民族,一個在迅速變化中失去了方向感的國度。

不幸的是,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是世界經濟的龍頭,它是文化的輸出者。失去了方向,它會成為所有人的心腹之患。

兩處戰爭廢墟,一場金融危機。心理分裂的國家,挑戰四起的世界。十萬進退兩難的士兵,千萬失去保障的中產。滿懷狐疑的盟友,周圍遍布的暗敵。進再難恣意揮灑帝國的榮光,退無以從容安頓破碎的市場。

這便是奧巴馬(台譯︰歐巴馬)和他的美國歧路。這便是羅馬之後最偉大西方帝國的彷徨。

連清川,70年代生人,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南方周末》記者、編輯多年,參與創辦《書城》雜志,擔任《21世紀環球報道》主編。2003年負笈海外,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新聞學院做訪問學者長達三年。長期為《南方周末》、《新周刊》、《東方早報》、《南方都市報》、《南風窗》、《外灘畫報》等主流媒體寫作專欄,範圍涉及國際政治、媒體評論、書評與文化評論等。2006年回國後,任《普知‧讀者文摘》(美國《讀者文摘》中國大陸版)總編輯,此後擔任《時代周報》編委。
 

目錄

朱學勤 序
江藝平 序
自序︰歧路彷徨,帝國何處
第一輯 2008,大選時間
新美國夢想疑雲重重
技術性擊倒
希拉里太老,奧巴馬太年輕
一個越戰老兵的絕地反擊
膚色、信仰與性別
丟臉的媒體和民意去向
美國分裂癥
向左走,向右走
高山仰止
中國是美國大選的話題嗎?
墮胎不墮胎,這是個問題
教徒的神威
有錢和沒錢人的共同游戲
華裔選民,拉美裔選民,以及其他選民
不重要的副總統?
第二輯 紐約,觀察空間
一個失去方向的國度
逃出美國?
紐約的中東戰爭
學習自由
透明紐約
不為己甚
鳥巢里的風暴
倔強的燈光
非法移民︰人情、法律和理想
聖誕節是個什麼節?
唐人街︰渴望與逃離
倫理與現代
種族主義、傳統、現代
自信與暴政
忘卻
第三輯 讀書,品茗思想
世界還是圓的
地球上的最後一個幸存者
暖昧的真相
外交教授的總統評分機制
為他人的道德而決斗
《告別演說》的難言之隱
財政計劃與首都
麥迪遜的罪過
杰佛遜和他的朋友們
孟南德歷史探案集
第四輯 新聞,職業體驗
默多克之戰
如果我是《時代》周刊
蘇爾茲伯格保衛戰
誰的編輯 室?
白宮的新聞游戲
後“9‧11”與美國憲法
戰亂時期的愛國主義
穩定性,還是創造性?
知識界向何處去?
揭老祖宗瘡疤
跋︰在紐約︰讀書,讀城,讀世界
致謝
 

2008年,似乎注定了是個悲喜交集之年,對中國,對美國。

對中國,開春的雪災,5月的地震,8用的奧運,9月的三聚氰胺。一整年,都在大起大落之中。

而對美國而言,便是激情。從年初就開始了的大選進程,經過了中間奧巴馬與希拉里似乎無休無止的拉鋸戰。當人們正以為這一年便如此過去的時候,由次貸風波引發的雷曼兄弟倒閉以及花旗銀行瀕臨破產等一連串金融危機,一下子把人們拉到了谷底。大選乾坤既定,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橫空出世,人類平等的終極理想朝前邁進了一大步,美國再次給世界上了一堂民主課。歡欣鼓舞的,不僅是黑人,而是全美國那些相信美國夢想的人們。

中國在經歷了這樣的喜悲之後,方寸不亂。她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金融危機的浪潮之下,珠三角地區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已有倒閉,農民工提前還鄉,但其路徑依舊清晰,無國仁及時調繁。

而美國經歷了這樣的喜悲之後,該當如何?卻是一件費捉摸的事情。

自然,我從不相信美國經濟經此一創,便不堪一擊。相反,金融危機緣起于l99O年代之後盛行的“解縛”(Deregulation)政策,過度放任市場自主,致使節制與信用缺乏,值此時機,正好進行結構調整,重談適度市場法令,實在于健康經濟機體大有裨益。雖然創傷嚴重,但不致傷及根本。其科技創新能力、市場自愈能力以及民間消費能力,未傷元氣。恢復只是遲早。

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次,美國驀然發現,她不僅不能號令天下,反而,她需要整個世界,而且包括了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共同來探討一個美國問題。

帝國何存?

奧巴馬上台之後,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就是如此尷尬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並非奧巴馬所創造,而是他所必須承受。歷史,將燙手山芋交到了沒有行政、經濟和外交經驗的首位黑人總統手里。

2003年至2006年底,我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游學,恰巧目睹的,正是美國從一個超級自信的帝國走向彷徨的歷程。2001年的“9‧11”事件,對美國人的內心確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之後美國政府之所為,全然顯現了一個無可管束的世界帝國的做派。

如果說攻打阿富汗、捉拿本‧拉登是美國所派出的悲憤之師的話,那麼強攻伊拉克,絞死薩達姆,便是美國肆意妄為的率性所為。拂袖聯合國,撇開歐洲盟友。鮑威爾的國會假證,拉姆斯菲爾德的漠視虐囚丑聞,布什的“任務完成” (Mission Accomplished),如此種種,都在呈現美國已然無需征求任何方面的意見,不妨按照自我行事。

這種情形在2003年達到高峰。虐囚丑聞出現,而布什卻操控媒體,轉移視線;拉姆斯菲爾德公然蔑視國會听證,拒絕提供材料;關塔那摩我行我素,不顧國際人權組織指控。

這即便是布什政府的膽大妄為,但公眾輿論“愛國”盛行,自由知識分子如桑塔格、喬姆斯基全然嗆聲。誰反對政府,幾成反美分子。

而此時的美國卻悄然開始了分裂。20021年的一場總統大選,原本不需什麼風浪。戰爭總統歷來在美國不受挑戰,自然連任。但那年卻變成一次類似全武行的對峙。紐約街頭遍地紅旗,兩黨的支持者在街上壁壘森嚴;麥迪遜廣場武力沖突,警察逮捕大批示威者︰知識分子在任何一個可以發言的地方公然攻訌政府;議會幾近癱瘓,雙方彼此對峙,杯葛一切提案……即便在風雨如晦的1960年代越戰期間,也不曾如此戲劇化。

民主黨總統爭奪落敗,卻取得了議會的控制權。布什從此成為跛腳鴨,再難有所作為。鷹派內閣人物,從沃爾福威茨開始,阿什克羅夫特、拉姆斯菲爾德和卡爾‧羅夫相繼黯然告退,留下年邁的副總統切尼,日日面對媒體無窮無盡的諷刺與嘲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