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種表達,這體現在人類學家所研究的社會關系、象征符號以及各種人造物品上。人類學家對文化的研究是把某種文化的表達再次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翻譯。今天的人類學似乎更應該為社會營造出一種敞開的交流氛圍,讓文化像書一樣打開著,使得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和可能去閱讀與理解。
西方人類學,特別是以社會與文化為核心關注點的人類學傳統在過去的三四十年之間發生了一些理論與方法上的轉變,其中一條明顯的轉變軌跡就是從最一開始的功能論的直觀描述轉變到了今天對于文化本身的解釋與理解,這促使了社會科學傳統的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從以科學為模板的研究範式轉變到了大量接受人文學科,特別是歷史學和哲學解釋學的思考方式,由此文化被重新理解成為一種社會存在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意義上,本書的全部內容是試圖在搜尋人類學既有傳統中的不同研究主題在向文化的理解轉變過程中的一些痕跡,這些痕跡體現在許多人類學家的作品中。而本書則從不同的人類學視角回顧了西方人類學的歷史,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國人類學家與相關學科的學者對于這些歷史的反思與推進。
目錄
引言 文化與表達
文化的表達
物的精神
社會與認知
文化的翻譯
文化與交流
一本打開的書
第一章 差異與文化
人類學與古希臘研究
“假如我是一匹馬”
回到結構功能論
異文化的書寫者
自然與文化
文化的他者
他者建構與文化自覺
第二章 田野與解釋
實證與解釋
人與文化
文化與功能
功能論與田野工作
季節與社會
象征與表達
事實之後與文化解釋
第三章 互惠與秩序
秩序的基礎
互惠與約束
人情、面子與互惠
夸富宴與社會聲望的角逐
耗費與侈糜
連續性的社會契約
第四章 法律與過程
秩序與原始法律
規則與過程
歷史與權力
文化、法律與現代性
法律民族志
反思的法律民族志
第五章 禮物與交換
回歸物本身
禮物與互惠
庫拉與交換
整體性社會事實
集體性與禮物的精神
禮物的否定性
個體性與商品的精神
從禮物到商品
從商品到禮物
禮物與商品的不可化約
揮之不去的禮物精神
第六章 儀式與宗教
儀式與表演
儀式與社會控制
儀式的過程
儀式與神話
入社禮與禁忌
儀式與心理
巫術與妖術
宗教與巫術
現實的多元序列
靈驗與信仰
區域崇拜與朝聖
宗教與社會變遷
第七章 語言與書寫
語言與文化
沃爾夫假設
反沃爾夫假設
語言與意義
布迪厄與實踐理論
語言與象征性權力
書寫與權威
玉的文化與知識的獨佔
巫覡與帝王
第八章 融入與心智
文化與心智
列維-布留爾與原始思維
原始心智與神秘的因果關系
神話與融入
融入與原始心智
原始神話學
神話的力量及其效果
感受即真實
客觀性與不相容性
神話中的融人模仿
相互聯系的宇宙觀
第九章 文化與認知
制度如何思考
人類學與心理學
文化與人格
宗教觀念與社會思維
文化、圖式與意義
文化與解釋
心理表征與公共表征
表征的傳遞
作為表征傳遞基礎的學習與記憶
認知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
第十章 制度與自由
西方興起的神話與無結構的政治
百年和平與資本主義
國家造就市場
自我調控的市場神話
制度與自由
第十一章 文化與廢墟
理性與文化
實踐與理念
超越文化概念
寫文化與發現支配
民族志與文本制作
文化的抵抗
東方的發明
後殖民的狀態
文化與霸權
文化與廢墟
第十二章 正統與天下
由天命而德治
正統與風俗
天主與天後
世界性與天下觀
結語 文化的態度
人類學家的職業倫理
人類學的曠工者
缺失與展現
文化具備一種態度
參考文獻
後記
文化的表達
物的精神
社會與認知
文化的翻譯
文化與交流
一本打開的書
第一章 差異與文化
人類學與古希臘研究
“假如我是一匹馬”
回到結構功能論
異文化的書寫者
自然與文化
文化的他者
他者建構與文化自覺
第二章 田野與解釋
實證與解釋
人與文化
文化與功能
功能論與田野工作
季節與社會
象征與表達
事實之後與文化解釋
第三章 互惠與秩序
秩序的基礎
互惠與約束
人情、面子與互惠
夸富宴與社會聲望的角逐
耗費與侈糜
連續性的社會契約
第四章 法律與過程
秩序與原始法律
規則與過程
歷史與權力
文化、法律與現代性
法律民族志
反思的法律民族志
第五章 禮物與交換
回歸物本身
禮物與互惠
庫拉與交換
整體性社會事實
集體性與禮物的精神
禮物的否定性
個體性與商品的精神
從禮物到商品
從商品到禮物
禮物與商品的不可化約
揮之不去的禮物精神
第六章 儀式與宗教
儀式與表演
儀式與社會控制
儀式的過程
儀式與神話
入社禮與禁忌
儀式與心理
巫術與妖術
宗教與巫術
現實的多元序列
靈驗與信仰
區域崇拜與朝聖
宗教與社會變遷
第七章 語言與書寫
語言與文化
沃爾夫假設
反沃爾夫假設
語言與意義
布迪厄與實踐理論
語言與象征性權力
書寫與權威
玉的文化與知識的獨佔
巫覡與帝王
第八章 融入與心智
文化與心智
列維-布留爾與原始思維
原始心智與神秘的因果關系
神話與融入
融入與原始心智
原始神話學
神話的力量及其效果
感受即真實
客觀性與不相容性
神話中的融人模仿
相互聯系的宇宙觀
第九章 文化與認知
制度如何思考
人類學與心理學
文化與人格
宗教觀念與社會思維
文化、圖式與意義
文化與解釋
心理表征與公共表征
表征的傳遞
作為表征傳遞基礎的學習與記憶
認知與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沒有歷史
第十章 制度與自由
西方興起的神話與無結構的政治
百年和平與資本主義
國家造就市場
自我調控的市場神話
制度與自由
第十一章 文化與廢墟
理性與文化
實踐與理念
超越文化概念
寫文化與發現支配
民族志與文本制作
文化的抵抗
東方的發明
後殖民的狀態
文化與霸權
文化與廢墟
第十二章 正統與天下
由天命而德治
正統與風俗
天主與天後
世界性與天下觀
結語 文化的態度
人類學家的職業倫理
人類學的曠工者
缺失與展現
文化具備一種態度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人類學的思想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20世紀20年代起,各種人類學學科類型,隨著身心漂泊海外的華人學孝之回歸而來到中國,在此後的二三十年間“百花齊放”。在海外,人類學的學科定位有圉列之分。大而化之的“西方”,有歐洲民族學及杜會人類學與夷圉的“大人類學”之分;而在西歐內部,則有英法的社會人類學與穩國的民族學之分。某些圉家的人類學,有體質與文化兩大門類,因吏化人類學又色括考古、語言、文化與社會或民族學的研究,故人類學又有“四大分支”之說;另外一些圉家的人類學,則以文化與杜會或“民族精神”的研究為主,或稱“文化人類學”,或稱“社會人類學”,或稱“民族學”。不同的中國學孝接受的人類學也是不同的;這就給中圉芾來一個遠比西方任何一個人類學“原始圉”多元的局面。在今天,中圉人類學還有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與其他人英學之分,及高等院校中,社會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社會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之分。不同的學科分法,固然有可能來源于觀念的混亂與沖突,有可能導致學科內部共同學術語言的缺乏,不過,我們卻實在難以找到充分理由,用西學中某一傳統的正宗性呆“糾正”這個多元並存的局面。
在一個混雜的知識界,學習一門“中圉化的西學”不易。我以為,學習人類學,對于襖大人類學”下“四大分支”的基本知識,是要有一赳把握的。而娶戍為一位好的人類學研究孝(包括體質人類學研究孝),則需充分研習人類學這門學科的人性論闡釋。
過去的人類學給中國人一個印象,即人的大部分屬性是動物性,人之戌為萬物中的佼佼孝,乃因這一物種能制迨工具,並以之延伸自己有限的身體,使之成為比任何野獸都要有力的動物。這不是假話。我們詵人區別于動物的方面主要在于他們有支化,這里的“文化”,所指便是其創g的力量。盡管這個觀點已成為常識,但專業的人類學研究孝卻應注意剄,它齊沒有觸及到我們應深入考察的問題︰人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若說人的力量主娶來自“文化”,那麼,這個意義上的“文化”,不簡單是工具的總和,而是人與人之間結合為一介比個體強犬的團體的黏合劑,或孝說,吏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泛化的“社會”不能充分解釋有別于其他的人性,囡為在動物界不乏也可以發現社會因素——即使是在深達七八千米的海底,科學家也發現,魚類有它們的“集體生活”。不過,需娶指出,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相對而言,他們遠比任何其他動物更為“社會化”。換言之,人不是一個個個體地、孤獨地在犬自然中與羊木、野獸、泥土、岩石為伴的。恰是因為人特列能善待其同類(他人),即使是在“物竟天擇”中仍舊長期保存署對亍他人的依賴,所以人才演化為人的。
人的“杜會能力”,對于載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有埒有壞——人的過于強大,已造成人自身生存于其中的天地的毀壞。人類學最終能否取得足以服人、足以有盍于這個世界和作為這個世界的人自身的學問,要取決于一種新的人的觀念的出現。但在此處,我們要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學,特別是要說︰研宄人,就是研究社會。
如何研憲杜會?所有杜會科學本都源于“元社會學”,人類學也不例外,它需得在一般杜會思想和哲學的背景下說亨兒,如此才可得出學理性的結論。可人類學在研究杜會時也在依賴其他思想的同時,形戍了自己的一套做法。要在人類學界對于這“一套做法”給出一個扼要的說明,要冒被同行批評的風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它,栽們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大家似乎已接受,那就是;人類學家研究社會,總是無法脫離文化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文化才是社會的實質內容。在人類學家看來,社會等同于“人心”,即那些將人黏合起來的觀念、符號,及逮些觀念、符號在拭們人的實踐中的表達。也就是說,對人類學家而言,“人心”是作為“社會亨實”的“物”,從近代學術語言來稱謂,它就是“文化”。
趙旭東教授在這本《文化的表達》開篇說︰
人類學盡管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但是這里的“人”肯定不是心理學實驗室意義上的被隔離開來的一個一個的被試,而是融入在一個社會網絡中的、浸潤在一種或多種文化之中的並且有著自我創造此種文化能力的生命有機體。顯然,人跟人不能分離開而過完全獨立的生活。進而也很顯然,人跟社會也不能分離而孤獨地生活。最後,就是人跟文化也不能分離而過著一種完全野性的、毫無“規訓”的生活。在此意義上,人的存在的獨特性,根本就在于其依附于社會,並且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同時還能夠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出來,這就是人所構成的社會,是人所賴以生存的並最終是由人所創造出來持文化生態。
……
在一個混雜的知識界,學習一門“中圉化的西學”不易。我以為,學習人類學,對于襖大人類學”下“四大分支”的基本知識,是要有一赳把握的。而娶戍為一位好的人類學研究孝(包括體質人類學研究孝),則需充分研習人類學這門學科的人性論闡釋。
過去的人類學給中國人一個印象,即人的大部分屬性是動物性,人之戌為萬物中的佼佼孝,乃因這一物種能制迨工具,並以之延伸自己有限的身體,使之成為比任何野獸都要有力的動物。這不是假話。我們詵人區別于動物的方面主要在于他們有支化,這里的“文化”,所指便是其創g的力量。盡管這個觀點已成為常識,但專業的人類學研究孝卻應注意剄,它齊沒有觸及到我們應深入考察的問題︰人最大的力量是什麼?
若說人的力量主娶來自“文化”,那麼,這個意義上的“文化”,不簡單是工具的總和,而是人與人之間結合為一介比個體強犬的團體的黏合劑,或孝說,吏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泛化的“社會”不能充分解釋有別于其他的人性,囡為在動物界不乏也可以發現社會因素——即使是在深達七八千米的海底,科學家也發現,魚類有它們的“集體生活”。不過,需娶指出,人之所以為人,乃是因為相對而言,他們遠比任何其他動物更為“社會化”。換言之,人不是一個個個體地、孤獨地在犬自然中與羊木、野獸、泥土、岩石為伴的。恰是因為人特列能善待其同類(他人),即使是在“物竟天擇”中仍舊長期保存署對亍他人的依賴,所以人才演化為人的。
人的“杜會能力”,對于載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有埒有壞——人的過于強大,已造成人自身生存于其中的天地的毀壞。人類學最終能否取得足以服人、足以有盍于這個世界和作為這個世界的人自身的學問,要取決于一種新的人的觀念的出現。但在此處,我們要說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學,特別是要說︰研宄人,就是研究社會。
如何研憲杜會?所有杜會科學本都源于“元社會學”,人類學也不例外,它需得在一般杜會思想和哲學的背景下說亨兒,如此才可得出學理性的結論。可人類學在研究杜會時也在依賴其他思想的同時,形戍了自己的一套做法。要在人類學界對于這“一套做法”給出一個扼要的說明,要冒被同行批評的風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它,栽們莫衷一是);但有一點,大家似乎已接受,那就是;人類學家研究社會,總是無法脫離文化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文化才是社會的實質內容。在人類學家看來,社會等同于“人心”,即那些將人黏合起來的觀念、符號,及逮些觀念、符號在拭們人的實踐中的表達。也就是說,對人類學家而言,“人心”是作為“社會亨實”的“物”,從近代學術語言來稱謂,它就是“文化”。
趙旭東教授在這本《文化的表達》開篇說︰
人類學盡管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但是這里的“人”肯定不是心理學實驗室意義上的被隔離開來的一個一個的被試,而是融入在一個社會網絡中的、浸潤在一種或多種文化之中的並且有著自我創造此種文化能力的生命有機體。顯然,人跟人不能分離開而過完全獨立的生活。進而也很顯然,人跟社會也不能分離而孤獨地生活。最後,就是人跟文化也不能分離而過著一種完全野性的、毫無“規訓”的生活。在此意義上,人的存在的獨特性,根本就在于其依附于社會,並且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同時還能夠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念出來,這就是人所構成的社會,是人所賴以生存的並最終是由人所創造出來持文化生態。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