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將南渡詞人的政治聯系、學術淵源、文學交往、社會心態、創作意向、創作風尚等等進行綜合考察,從而構築了本書的基本框架:上篇《群體的認同》,分《群體關系》、《群體意識》兩章,界定「群體」范疇,分析構成南渡詞人群體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中篇《心靈的探尋》,繼續分析南渡詞人群體的特殊心態:漂泊者的心態、英雄的苦悶、遷客的信念、失意者的歸宿。下篇《范式的演進》,分析詞的抒情范式演進過程和南渡詞的抒情范式。
目錄
自序
緒論
一、文學史研究的構想
二、宋詞的分期
三、歷時態的研究
四、共時態的研究
上篇 群體的認同
第一章 群體關系
一、仕同進退
二、學稟元佑
三、詩詞酬唱
四、群體特征
第二章 群體意識
一、群體意識溯源
二、南渡的詩社勃興與群體唱和
三、領袖意識與群體觀念
中篇 心靈的探尋
第三章 「旅雁孤雲」——漂泊者的心態
一、逃難流離的傷悲
二、異鄉曳裾的苦辱
三、魂系故國中原
四、中國三大亂世漂泊詩詞比較
第四章 「有奇才,無用處」——英雄的苦悶
一、英雄失路
二、怯懦厭戰的社會心理透視
三、社會的壓抑
四、環境的疏離
五、南渡詞的歷史價值
第五章 「此志應難奪」——遷客的信念
一、生命的樂觀自信
二、意志的堅定不移
第六章 「幸有山林雲水」——失意者的歸宿
一、尋求精神避難所
二、特殊的時代環境
三、寧靜超脫的體驗
四、傳統的認同
下篇 范式的演進
第七章 從類型化走向個體化(范式I)
一、花問范式的確立與東坡范式的萌芽
二、花間范式的裂變與東坡范式的成長
三、東坡范式的定型與花問范式的深化
四、晚唐五代北宋詞發展的曲線軌跡
第八章 心靈世界的多維化
一、南渡前花間范式的承襲與背離
二、南渡后東坡范式的復興與深化
第九章 從虛泛化走向紀實化(范式Ⅱ)
一、花間范式的擬情
二、東坡范式的寫情紀實
三、寫情紀實性探源
第十章 感事紀實的深化
一、南渡詞的紀實性
二、南渡詞的自傳性
三、南渡詞的日常性
結束語
引用書目
附錄:求學之路
再版后記
緒論
一、文學史研究的構想
二、宋詞的分期
三、歷時態的研究
四、共時態的研究
上篇 群體的認同
第一章 群體關系
一、仕同進退
二、學稟元佑
三、詩詞酬唱
四、群體特征
第二章 群體意識
一、群體意識溯源
二、南渡的詩社勃興與群體唱和
三、領袖意識與群體觀念
中篇 心靈的探尋
第三章 「旅雁孤雲」——漂泊者的心態
一、逃難流離的傷悲
二、異鄉曳裾的苦辱
三、魂系故國中原
四、中國三大亂世漂泊詩詞比較
第四章 「有奇才,無用處」——英雄的苦悶
一、英雄失路
二、怯懦厭戰的社會心理透視
三、社會的壓抑
四、環境的疏離
五、南渡詞的歷史價值
第五章 「此志應難奪」——遷客的信念
一、生命的樂觀自信
二、意志的堅定不移
第六章 「幸有山林雲水」——失意者的歸宿
一、尋求精神避難所
二、特殊的時代環境
三、寧靜超脫的體驗
四、傳統的認同
下篇 范式的演進
第七章 從類型化走向個體化(范式I)
一、花問范式的確立與東坡范式的萌芽
二、花間范式的裂變與東坡范式的成長
三、東坡范式的定型與花問范式的深化
四、晚唐五代北宋詞發展的曲線軌跡
第八章 心靈世界的多維化
一、南渡前花間范式的承襲與背離
二、南渡后東坡范式的復興與深化
第九章 從虛泛化走向紀實化(范式Ⅱ)
一、花間范式的擬情
二、東坡范式的寫情紀實
三、寫情紀實性探源
第十章 感事紀實的深化
一、南渡詞的紀實性
二、南渡詞的自傳性
三、南渡詞的日常性
結束語
引用書目
附錄:求學之路
再版后記
序
本文是—種嘗試。
在歷來的中國文學史、詞史研究中,群體研究是一個甚為薄弱的環節。文學史與詞史的實際都表明,—代文學風氣的轉變與形成,往往是由一代作家群共同完成的。缺乏群體的思考與整體的觀念,就無法理清文學史、詞史發展的脈絡。而中國文學發展到宋代,先后出現了許多自覺形成的文人集團和創作群體,不從群體的角度去研究,就很難深人了解宋代文學的新質與進展。但如何進行文學的群體研究,可循的先例不多。本文嘗試對宋南渡詞人群進行整體研究,目的是想為進一步探討兩宋時期的各代詞人群、作家群摸索一點門徑。
我之所以選擇南渡詞人群作為研究的突破口並以此為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因為南渡詞人群一向不受人們的關注。在我們大陸學界,從未把宋南渡前后的間壇作為兩宋詞史上的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予以重視和研究。有關文學史和詞史著作,只是把南渡之際的幾位詞人視為北宋詞向南宋詞的過渡而略作概述。但當我們從群體研究的角度,對南渡詞人群的創作成就作整體的考察后,就不難發現並可以確認宋南渡詞在整個宋詞發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宋南渡,是一個由和平轉向戰亂的時代。當時代發生劇變以后,詞人的心理狀態、創作觀念、詞的內質和藝術表現方式上必然會有一系列的變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亂頻仍。不同的戰亂時代,士人的心態和文學創作當會有所不同。而這些差異是否與時代環境、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些問題早就引起過我的興趣,但好長時間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和應有的解釋。因而我想在做博士論文時,能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期在比較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審視南渡詞新的特質和宋代民族精神、社會心理的變遷。很顯然,依我目前的知識結構,要圓滿地解決這些問題是困難的。不過我覺得,一種學術研究、一篇論文,即使不能解決多少問題,但如果能夠提出幾個值得注意或可供思考的問題,仍然是有其價值的。
我的碩士論文做的是《張元干年譜》,當時就發現宋南渡前后作家的群體創作活動頗頻繁、結社唱和之風較盛行,而且張元干等人的交游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社交圈。這也引發、促使我對與張元干同時並且關系密切的詞人群作一整體的研究。
當今時代的古典文學研究,無疑需要研究觀念與研究方法的開拓與創新,但實證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新的理論探討必須建立在充實的材料基礎之上,抽象的玄思畢竟不能替代對文學歷史真相的具體了解。不充分扎實地掌握歷史材料,不熟悉研究對象活動的歷史及其社會狀況,我們就無法穿越歷史的屏障進人那個時代的氛圍,也就無法貼近和理解研究對象的心靈、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據唐圭璋師的要求,我在修訂完《張元干年譜》(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后,叉寫了南渡十多位詞人的年譜稿,並對南渡詞作了較詳的系年。因而我對南渡詞人的行為心態和當時的時代環境、歷史進程有了比較具體的了解。有了這種基礎,才能將南渡詞人的政治態度、學術淵源和文學交往,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士人心態、詞人的創作心理和詞壇的創作風尚作綜合通盤的考察。我力圖將理論的闡釋扣合詞史的實際,只是有時力不從心,行文的結果與主觀願望並不完全一致。
任何一位學術研究工作者,都希望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里有所突破。我也懷揣着這種熱望,時常想在宋詞研究中能走出一條新路子。我考慮較多的有兩點,一是如何突破以「豪放」、「婉約」兩分法論宋詞的傳統格局而建立一種詞史研究的新框架。從風格論的角度,將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或兩「體」,並據以考察宋詞的發展流變,固然有其合理可行的一面,但時至今日,如果還是沿襲已延續了數百年的理論模式來思考、研究宋詞,在古人划定的圈子里舞拳弄腳,我覺得那是很難取得宋詞研究的突破和進展的。二是文學史研究,如何從傳統的模糊性的感性把握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明晰化的理性闡釋。因此,我嘗試變換視角,提出創作范式這一理論范疇,試從創作范式演進更迭的角度,把各個時期的詞人放在同一層面、同一鏈索上來考察,以明確而清晰地描述出唐宋洌的發展歷程。出於這種構想,我把唐宋詞發展史歸納為三大范式——花間范式、東坡范式和清真范式一相互交替演進的過程。本文的下篇,便通過對花間范式與東坡范式各自發展演變進程的考察,大致勾勒出了晚唐五代至南渡時期詞史發展嬗變的軌跡。我深知,從創作范式的角度研究唐宋詞史,並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而且創作范式也不能包容詞史的各個層面。一種研究方法,只能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和向量去審視、把握、模擬對象,而不可能窮盡對象的方方面面。我的這種嘗試,也許不是很成功,但科學、學術研究的進步,總是需要一些失敗的探索為后來的成功者、勝利者鋪路,本文權作一顆鋪路的石子。我感到遺憾的是,本文對范式這一范疇的界說還不很明確和充分,三種范式的划分也許還潛在地受到「豪放」、「婉約」兩分法的影響而未完全超越、擺脫。我想待將來隨着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另外再以適當的方式予以進一步的申說和探討。同時也熱誠地希望海內外方家多予指教。
……
在歷來的中國文學史、詞史研究中,群體研究是一個甚為薄弱的環節。文學史與詞史的實際都表明,—代文學風氣的轉變與形成,往往是由一代作家群共同完成的。缺乏群體的思考與整體的觀念,就無法理清文學史、詞史發展的脈絡。而中國文學發展到宋代,先后出現了許多自覺形成的文人集團和創作群體,不從群體的角度去研究,就很難深人了解宋代文學的新質與進展。但如何進行文學的群體研究,可循的先例不多。本文嘗試對宋南渡詞人群進行整體研究,目的是想為進一步探討兩宋時期的各代詞人群、作家群摸索一點門徑。
我之所以選擇南渡詞人群作為研究的突破口並以此為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因為南渡詞人群一向不受人們的關注。在我們大陸學界,從未把宋南渡前后的間壇作為兩宋詞史上的一個獨立的發展階段予以重視和研究。有關文學史和詞史著作,只是把南渡之際的幾位詞人視為北宋詞向南宋詞的過渡而略作概述。但當我們從群體研究的角度,對南渡詞人群的創作成就作整體的考察后,就不難發現並可以確認宋南渡詞在整個宋詞發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宋南渡,是一個由和平轉向戰亂的時代。當時代發生劇變以后,詞人的心理狀態、創作觀念、詞的內質和藝術表現方式上必然會有一系列的變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亂頻仍。不同的戰亂時代,士人的心態和文學創作當會有所不同。而這些差異是否與時代環境、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些問題早就引起過我的興趣,但好長時間都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和應有的解釋。因而我想在做博士論文時,能對此作一初步的探討,以期在比較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審視南渡詞新的特質和宋代民族精神、社會心理的變遷。很顯然,依我目前的知識結構,要圓滿地解決這些問題是困難的。不過我覺得,一種學術研究、一篇論文,即使不能解決多少問題,但如果能夠提出幾個值得注意或可供思考的問題,仍然是有其價值的。
我的碩士論文做的是《張元干年譜》,當時就發現宋南渡前后作家的群體創作活動頗頻繁、結社唱和之風較盛行,而且張元干等人的交游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社交圈。這也引發、促使我對與張元干同時並且關系密切的詞人群作一整體的研究。
當今時代的古典文學研究,無疑需要研究觀念與研究方法的開拓與創新,但實證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新的理論探討必須建立在充實的材料基礎之上,抽象的玄思畢竟不能替代對文學歷史真相的具體了解。不充分扎實地掌握歷史材料,不熟悉研究對象活動的歷史及其社會狀況,我們就無法穿越歷史的屏障進人那個時代的氛圍,也就無法貼近和理解研究對象的心靈、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根據唐圭璋師的要求,我在修訂完《張元干年譜》(南京出版社1989年出版)后,叉寫了南渡十多位詞人的年譜稿,並對南渡詞作了較詳的系年。因而我對南渡詞人的行為心態和當時的時代環境、歷史進程有了比較具體的了解。有了這種基礎,才能將南渡詞人的政治態度、學術淵源和文學交往,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士人心態、詞人的創作心理和詞壇的創作風尚作綜合通盤的考察。我力圖將理論的闡釋扣合詞史的實際,只是有時力不從心,行文的結果與主觀願望並不完全一致。
任何一位學術研究工作者,都希望能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里有所突破。我也懷揣着這種熱望,時常想在宋詞研究中能走出一條新路子。我考慮較多的有兩點,一是如何突破以「豪放」、「婉約」兩分法論宋詞的傳統格局而建立一種詞史研究的新框架。從風格論的角度,將宋詞分為「豪放」、「婉約」兩「派」或兩「體」,並據以考察宋詞的發展流變,固然有其合理可行的一面,但時至今日,如果還是沿襲已延續了數百年的理論模式來思考、研究宋詞,在古人划定的圈子里舞拳弄腳,我覺得那是很難取得宋詞研究的突破和進展的。二是文學史研究,如何從傳統的模糊性的感性把握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和明晰化的理性闡釋。因此,我嘗試變換視角,提出創作范式這一理論范疇,試從創作范式演進更迭的角度,把各個時期的詞人放在同一層面、同一鏈索上來考察,以明確而清晰地描述出唐宋洌的發展歷程。出於這種構想,我把唐宋詞發展史歸納為三大范式——花間范式、東坡范式和清真范式一相互交替演進的過程。本文的下篇,便通過對花間范式與東坡范式各自發展演變進程的考察,大致勾勒出了晚唐五代至南渡時期詞史發展嬗變的軌跡。我深知,從創作范式的角度研究唐宋詞史,並不是唯一可行的途徑,而且創作范式也不能包容詞史的各個層面。一種研究方法,只能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和向量去審視、把握、模擬對象,而不可能窮盡對象的方方面面。我的這種嘗試,也許不是很成功,但科學、學術研究的進步,總是需要一些失敗的探索為后來的成功者、勝利者鋪路,本文權作一顆鋪路的石子。我感到遺憾的是,本文對范式這一范疇的界說還不很明確和充分,三種范式的划分也許還潛在地受到「豪放」、「婉約」兩分法的影響而未完全超越、擺脫。我想待將來隨着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的不斷深化,另外再以適當的方式予以進一步的申說和探討。同時也熱誠地希望海內外方家多予指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