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犯罪?為什麼有人不犯罪?社會的主流成員和絕大多數人為什麼能恪守社會規則而不去犯罪?作者從人性視角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研究,解讀了犯罪與不犯罪的人性根源,並提出了犯罪的治理結構以及人性化的對策、措施和建議;全書共分緒論、第一編犯罪學述要、第二編犯罪、第三編不犯罪和第四編犯罪對策與治理五個部分。
本書的基本特點是:以自主創新精神突破了以往從階級論和階級矛盾論視角解讀犯罪根源的理論羈絆,為構建「犯罪的人性研究」這一新的犯罪學分支學科奠定了理論基礎;填補了這一學科的空白,特別是人為什麼不犯罪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書中安排了一定的實證案例,既突出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又兼顧了雅俗的社會文化要求。雖是犯罪學專著,但內容涉及法學、哲學、倫理學、社會學以及諸多與犯罪有關的相鄰學科,可謂是跨學科研究的成果。本書可供法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法律實務部門的讀者學習和參考之用。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犯罪學述要
第一章 犯罪觀辨析
第一節 犯罪觀的碰撞
第二節 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犯罪學基礎理論面臨挑戰
第三節 選擇人性研究路徑的儒學思考
第四節 關於犯罪人性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犯罪分類的標准問題
第二章 人為什麼會犯罪?社會上為什麼有犯罪?
第一節 犯罪學關注人性的理論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 滿足物質需要是人性的 第一本能
第三節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性的基本本能
第三章 犯罪是怎樣產生的?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心態失調與犯罪
第三節 自人類進入文明期以來人的世界從未達到過平衡
第四節 人性扭曲與犯罪
第四章 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犯罪的社會評價
第三節 犯罪的法律評價
第四節 犯罪的主觀惡性
第五節 社會評價與法律評價的關系
第二編 犯罪:人性扭曲,獸性瘋狂
第五章 經濟犯罪:人甘做錢財的殉葬者(上)
第一節 經濟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犯罪
第三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走私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五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六章 經濟犯罪:人甘做錢財的殉葬者(下)
第一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二節 危害稅收征管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三節 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擾亂市場秩序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七章 職務犯罪:權力腐敗的淵藪
第一節 職務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職務犯罪的緣起——公權力腐敗
第三節 貪污賄賂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瀆職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五節 職務侵權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六節 軍人違反職責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八章 有組織犯罪:罪責擴散與黑惡勢力的人性混雜
第一節 有組織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有組織犯罪的人性分析
第三節 「三黑」有組織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九章 毒品犯罪:精神糜爛,人性淪喪
第一節 人性淪喪的罪惡勾當
第二節 毒品與毒品犯罪
第三節 毒品犯罪的概念
第四節 毒品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章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獸性的肆虐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
第三節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一章 性犯罪——人性蛻化的永恆話題
第一節 性本能與人性
第二節 性本能異化:性犯罪的淵藪
第三節 性犯罪的概念
第四節 性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二章 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人類的斷后行為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的概念
第三節 環境與資源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三編 不犯罪:人性彰顯,獸性抑斂
第十三章 人性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第一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性問題的關注
第二節 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中國正統的人性論
第三節 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人性論
第四節 關於人性善惡問題的當代思考
第十四章 名與恥:人性自尊的精神家園——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一)
第一節 賦予生命意義的「名」——「面子感」的人性自尊
第二節 名的禁忌與道德、法律意識
第三節 知恥——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第四節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第五節 雪恥在懲惡揚善
第十五章 孝道復歸,善莫大焉——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二)
第一節 百善孝為先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對孝道的關注
第三節 當代中國孝道的價值觀
第十六章 人心向善:人性的理性追求——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三)
第一節 人心向善的哲學思考
第二節 從人間真情到人問善
第三節 社會慈善的人性基礎
第十七章 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中國人深刻的人性——解讀
「人為什麼不犯罪?」之(四)
第一節 學會做人為人生 第一要義
第二節 反思「何以為生」的教育弊端
第三節 回歸「人文精神」,落實「為人的教育」
第十八章 終身學習是一種善——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五)
第一節 終身學習的概念
第二節 終身學習——一種自我完善的道德性步驟和手段
第三節 終身學習是人生的一種價值追求
第四編 犯罪治理:築起人性自尊的長城
第十九章 犯罪治理的根本在治心
第一節 治本在治心
第二節 理性與非理性問的巨大反差——對人與非人的詮釋
第三節 彰顯人性自尊,棄絕權、財、色交易
第四節 人性有亮點,光輝靠自己
第二十章 未來世界犯罪的社會控制——對世界進行綜合治理的倫理社會思考
第一節 犯罪的社會控制
第二節 有效發揮各種社會控制手段是獲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徑
第三節 21世紀需要新孔子出世
第四節 犯罪的內在控制
第五節 犯罪的外在控制
第二十一章 法治中國與和諧社會的概念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制度建設的正義思考
第三節 法治中國的法治精神
第四節 犯罪治理的和諧思考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編 犯罪學述要
第一章 犯罪觀辨析
第一節 犯罪觀的碰撞
第二節 信息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犯罪學基礎理論面臨挑戰
第三節 選擇人性研究路徑的儒學思考
第四節 關於犯罪人性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犯罪分類的標准問題
第二章 人為什麼會犯罪?社會上為什麼有犯罪?
第一節 犯罪學關注人性的理論意義和價值
第二節 滿足物質需要是人性的 第一本能
第三節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人性的基本本能
第三章 犯罪是怎樣產生的?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心態失調與犯罪
第三節 自人類進入文明期以來人的世界從未達到過平衡
第四節 人性扭曲與犯罪
第四章 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犯罪的社會評價
第三節 犯罪的法律評價
第四節 犯罪的主觀惡性
第五節 社會評價與法律評價的關系
第二編 犯罪:人性扭曲,獸性瘋狂
第五章 經濟犯罪:人甘做錢財的殉葬者(上)
第一節 經濟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犯罪
第三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走私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五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六章 經濟犯罪:人甘做錢財的殉葬者(下)
第一節 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二節 危害稅收征管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三節 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擾亂市場秩序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七章 職務犯罪:權力腐敗的淵藪
第一節 職務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職務犯罪的緣起——公權力腐敗
第三節 貪污賄賂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四節 瀆職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五節 職務侵權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六節 軍人違反職責犯罪行為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八章 有組織犯罪:罪責擴散與黑惡勢力的人性混雜
第一節 有組織犯罪的概念
第二節 有組織犯罪的人性分析
第三節 「三黑」有組織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九章 毒品犯罪:精神糜爛,人性淪喪
第一節 人性淪喪的罪惡勾當
第二節 毒品與毒品犯罪
第三節 毒品犯罪的概念
第四節 毒品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章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獸性的肆虐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
第三節 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一章 性犯罪——人性蛻化的永恆話題
第一節 性本能與人性
第二節 性本能異化:性犯罪的淵藪
第三節 性犯罪的概念
第四節 性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十二章 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人類的斷后行為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的概念
第三節 環境與資源犯罪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
第三編 不犯罪:人性彰顯,獸性抑斂
第十三章 人性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
第一節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性問題的關注
第二節 以禮義廉恥為核心的中國正統的人性論
第三節 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希臘人性論
第四節 關於人性善惡問題的當代思考
第十四章 名與恥:人性自尊的精神家園——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一)
第一節 賦予生命意義的「名」——「面子感」的人性自尊
第二節 名的禁忌與道德、法律意識
第三節 知恥——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第四節 殺身成仁,舍生取義
第五節 雪恥在懲惡揚善
第十五章 孝道復歸,善莫大焉——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二)
第一節 百善孝為先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對孝道的關注
第三節 當代中國孝道的價值觀
第十六章 人心向善:人性的理性追求——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三)
第一節 人心向善的哲學思考
第二節 從人間真情到人問善
第三節 社會慈善的人性基礎
第十七章 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中國人深刻的人性——解讀
「人為什麼不犯罪?」之(四)
第一節 學會做人為人生 第一要義
第二節 反思「何以為生」的教育弊端
第三節 回歸「人文精神」,落實「為人的教育」
第十八章 終身學習是一種善——解讀「人為什麼不犯罪?」之(五)
第一節 終身學習的概念
第二節 終身學習——一種自我完善的道德性步驟和手段
第三節 終身學習是人生的一種價值追求
第四編 犯罪治理:築起人性自尊的長城
第十九章 犯罪治理的根本在治心
第一節 治本在治心
第二節 理性與非理性問的巨大反差——對人與非人的詮釋
第三節 彰顯人性自尊,棄絕權、財、色交易
第四節 人性有亮點,光輝靠自己
第二十章 未來世界犯罪的社會控制——對世界進行綜合治理的倫理社會思考
第一節 犯罪的社會控制
第二節 有效發揮各種社會控制手段是獲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徑
第三節 21世紀需要新孔子出世
第四節 犯罪的內在控制
第五節 犯罪的外在控制
第二十一章 法治中國與和諧社會的概念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制度建設的正義思考
第三節 法治中國的法治精神
第四節 犯罪治理的和諧思考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延壽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在北大法律學系任教時的學生。那時,我因主講的是法律系的公共課——馬克思主義哲學,各年級的學生都來聽課,不可能認識和熟悉很多學生。但有的學生有這樣那樣的一些特征,多少能留下點兒印象,延壽就是其中之一。記得他一條腿有點殘疾,加之又是系里的文藝活躍分子(會一種彈撥樂器),常出現在文藝演出活動中,所以依稀有些記憶。
斗轉星移,歷史匆匆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1987年秋天,西北五省區法學研討會在中國萬里長城的終點——西部重鎮嘉峪關市舉行。就在那次學術研討會上,終於見到了闊別25年的學生劉延壽。那次見面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他正好和我鄰座,聽取大會學術交流。不一會,輪到他作大會交流發言,記得論文主題是「行政法與官僚主義問題」。我發現他對學問有一股鑽研精神,於是會后我建議他就此問題寫本專著。后來,也就是1992年初,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成立。首屆年會作出一項重要決定——動員會員參與編纂中國第一部大型犯罪學工具書《犯罪學大辭書》,這也是本會的一項集體研究成果。學會把組建編纂班子和作者隊伍以及聯系出版單位的任務委托給我執行。會員們積極性很高,作者隊伍很快組建起來。聯系出版社的事我首先想到了延壽所在的甘肅人民出版社。聯系工作進展得很順利,經過招標程序,甘肅人民出版社領先中標。同年8月,我作為《犯罪學大辭書》首席主編,與延壽(時任本書責編)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出版合同。從那以后到現在的16年中,我們師生過從日漸頻繁。無論是共同討論《犯罪學大辭書》的辭條定稿、釋文修改以及編輯出版問題,還是參加犯罪學研究會學術研討活動,延壽都是那樣地敬業和執著。可以說,真正對延壽有所認識和了解,也就是在這十幾年來的編輯工作與學術交流活動中。
有人認為,所謂「文如其人,書如其人」,並非是人人都可以稱用這個評價的。我贊同這個說法。延壽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個對工作很認真、很謙虛的學生,料他不會承受這樣評價的。但用「文中見人,書中見人」這句話來評價延壽,我覺得不算過分。以往學術交流中的印象不用說了,就最近看過他寫的專著《犯罪的人性解讀》書稿后,給我留下的第一感覺就是在書中找到了「劉延壽」這個人。就是說這部書有作者鮮明的個性、獨到的見解和人格精神,這是本書稿的基本特點之一。大家知道,在中國犯罪學界通過對犯罪問題近30年的研究,最大收獲就是對犯罪原因的研究所取得的共識,即:犯罪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犯罪是一種綜合病症。然而,從人性視角研究人為什麼犯罪與不犯罪,迄今為止基本上仍屬空白,作者以自主創新精神填補了這項空白,是有學術勇氣和膽識的。盡管是個大膽的嘗試,即使不夠成熟,也是允許的。這是其一。
其二,書稿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精神,從「三情」 (世情、國情、黨情)實際出發,剖析了當今中國和世界犯罪熱點的人性方面的原因,沖破了長此以往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左」的教條主義框框,特別是「階級論」和「以階級論是非」精神枷鎖的束縛,站在犯罪學原因理論前沿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明確觀點和主張,這是本書稿的又一特點。
其三,書稿對犯罪與不犯罪的人性解讀都有大量案例實證,這種重視實證研究的精神值得肯定,這也是我們犯罪學研究會一貫提倡的研究方法之一。書稿以我國現行《刑法》分則規定為基礎,結合犯罪學關於犯罪類型的分類,對傳統犯罪類型和當今世界犯罪的熱點類型——經濟犯罪、職務腐敗犯罪、毒品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犯罪、「三黑」有組織犯罪、性犯罪和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等,進行了犯罪原因的人性分析,分別給出具體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並附以相應的案例說明。這一部分結合案例,從人性視角精辟地剖析了「人為什麼犯罪」的問題。與這一部分相對應的「人為什麼不犯罪」這一板塊,也附以相當案例予以實證分析,內容也很具體,非常充實,非泛泛而論。這兩大板塊據有書稿的中心位置,在整體結構的安排上非常合理。
……
斗轉星移,歷史匆匆過去了四分之一世紀。1987年秋天,西北五省區法學研討會在中國萬里長城的終點——西部重鎮嘉峪關市舉行。就在那次學術研討會上,終於見到了闊別25年的學生劉延壽。那次見面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他正好和我鄰座,聽取大會學術交流。不一會,輪到他作大會交流發言,記得論文主題是「行政法與官僚主義問題」。我發現他對學問有一股鑽研精神,於是會后我建議他就此問題寫本專著。后來,也就是1992年初,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成立。首屆年會作出一項重要決定——動員會員參與編纂中國第一部大型犯罪學工具書《犯罪學大辭書》,這也是本會的一項集體研究成果。學會把組建編纂班子和作者隊伍以及聯系出版單位的任務委托給我執行。會員們積極性很高,作者隊伍很快組建起來。聯系出版社的事我首先想到了延壽所在的甘肅人民出版社。聯系工作進展得很順利,經過招標程序,甘肅人民出版社領先中標。同年8月,我作為《犯罪學大辭書》首席主編,與延壽(時任本書責編)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出版合同。從那以后到現在的16年中,我們師生過從日漸頻繁。無論是共同討論《犯罪學大辭書》的辭條定稿、釋文修改以及編輯出版問題,還是參加犯罪學研究會學術研討活動,延壽都是那樣地敬業和執著。可以說,真正對延壽有所認識和了解,也就是在這十幾年來的編輯工作與學術交流活動中。
有人認為,所謂「文如其人,書如其人」,並非是人人都可以稱用這個評價的。我贊同這個說法。延壽在我們的印象中是個對工作很認真、很謙虛的學生,料他不會承受這樣評價的。但用「文中見人,書中見人」這句話來評價延壽,我覺得不算過分。以往學術交流中的印象不用說了,就最近看過他寫的專著《犯罪的人性解讀》書稿后,給我留下的第一感覺就是在書中找到了「劉延壽」這個人。就是說這部書有作者鮮明的個性、獨到的見解和人格精神,這是本書稿的基本特點之一。大家知道,在中國犯罪學界通過對犯罪問題近30年的研究,最大收獲就是對犯罪原因的研究所取得的共識,即:犯罪是多種因素造成的;犯罪是一種綜合病症。然而,從人性視角研究人為什麼犯罪與不犯罪,迄今為止基本上仍屬空白,作者以自主創新精神填補了這項空白,是有學術勇氣和膽識的。盡管是個大膽的嘗試,即使不夠成熟,也是允許的。這是其一。
其二,書稿以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觀精神,從「三情」 (世情、國情、黨情)實際出發,剖析了當今中國和世界犯罪熱點的人性方面的原因,沖破了長此以往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左」的教條主義框框,特別是「階級論」和「以階級論是非」精神枷鎖的束縛,站在犯罪學原因理論前沿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明確觀點和主張,這是本書稿的又一特點。
其三,書稿對犯罪與不犯罪的人性解讀都有大量案例實證,這種重視實證研究的精神值得肯定,這也是我們犯罪學研究會一貫提倡的研究方法之一。書稿以我國現行《刑法》分則規定為基礎,結合犯罪學關於犯罪類型的分類,對傳統犯罪類型和當今世界犯罪的熱點類型——經濟犯罪、職務腐敗犯罪、毒品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犯罪、「三黑」有組織犯罪、性犯罪和環境與資源保護犯罪等,進行了犯罪原因的人性分析,分別給出具體的社會評價和法律評價,並附以相應的案例說明。這一部分結合案例,從人性視角精辟地剖析了「人為什麼犯罪」的問題。與這一部分相對應的「人為什麼不犯罪」這一板塊,也附以相當案例予以實證分析,內容也很具體,非常充實,非泛泛而論。這兩大板塊據有書稿的中心位置,在整體結構的安排上非常合理。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