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書中,作者曾多次用katholische Kirche(“大公教會”)的詞來指“正統教會”和“分出來的教派”(比如“蒙丹教派99,“多納圖斯派”等)之間的差別。在近代歷史上,“katholische Kirche”指“羅馬天主教”,但在古代教會史上,這個詞應該譯成“大公教會”或“正統教會”。

在本書中出現很多基督宗教方面的術語,比如“復活節”,“宗徒/使徒”,“洗禮”,“教區”,“基督論”等等。這些術語在正文中都沒有解釋,因為讀者可以在相關的辭典中查清這些術語的意思;請參見卓新平主編《基督宗教知識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卓新平主編《漢語神學術語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這部《教會史》資料豐富,論述很系統,深入淺出,具有教科書的優點。作者Funk和修補者Bihlmeyer,Ttichle雖然都是天主教徒,但他們也曾參與過一些跨越教派的歷史研究,而他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客觀地描述教會的發展。希望中國的讀者能夠通過這部《教會史》更全面地理解基督宗教的精神和教會的發展。
 

目錄

譯者序
導論
1 教會史的任務、方法及劃分
2 教會史的史料來源
3 教會史研究的各種協助學科
4 編寫教會史的歷史
第一段:從教會的創立到官方的承認
第一章:創立.擴展和教難
5 非基督宗教世界對救恩的準備
6 基督之前的猶太教和猶太人對Messiah(默西亞彌賽亞)的期待
7 耶穌基督,救世主和教會的奠基人
8 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和教會第一次增長。兩個Jacobus(雅各伯雅各)
9 外邦人的宗徒Paulus(保祿保羅);關于法律的爭論
10 Petrus(伯多祿彼得)的生活和在羅馬的殉道
11 Johannes(若望約翰)和其他的宗徒使徒
12 基督宗教的擴展
13 基督宗教廣泛和快速傳播的種種原因
14 傳播的阻礙和教難的種種原因。基督徒在法院
15 從Nero(尼祿)時代到3世紀中的教難
16 教會的勝利。從Dccius(德西烏斯)到Dioclctianus(戴克里先)的大規模迫害
17 用精神的武器反對基督宗教
第二章:教會的組織結構
18 聖職人員及聖統制的結構
19 聖職人員的培養,選擇,生活費和特征
20 主教的管理區和總主教區
21 教會的合一與羅馬的優先權
第三章:禮儀、紀律和習俗
22 聖洗,洗禮信經,異端者施洗爭論
23 感恩祭。保密規定和愛筵
24 懺悔和補贖
25 慶節和守齋日。復活節爭論
26 宗教生活和道德生活
第四章:教義的發展。種種異端和分裂
27 基督信仰的主要觀點。異端和分裂總論。Simon Magus(西滿)和Mcnandcr.安德)
28 來自猶太傳統的異端:Ebioniti(窮人派),Cerinthus(克林都斯),Elkesaitj(埃方塞派),Pseudo—Clementines(偽克雷孟文獻)
29 諾斯底主義概論,其來源和特征
30 諾斯底的主流教派及有關的教派;[AI諾斯底派人本身;[B]與諾斯底派有主教派
31 摩尼教或波斯的諾斯底派
32 關于三位一體的爭論。一位一體論
33 終末論的期待。千年論(Chiliasmus)
34 蒙丹主義/孟他努斯派
35 關于懺悔的爭論:Novatianus(諾瓦蒂安),Felicissimus(費利奇西穆斯)和Meleti-us(梅勒提烏斯)的教會分裂
第五章:教會的著作和學術
36 教會著作在頭300年的發展
37 宗教/使徒時代的教父
38 第2世紀的護教文獻、反異端文獻和教會內部的文獻
39 第3世紀的希臘語基督徒作者。教會神學的形成
40 拉丁文的基督宗教文獻
第二段 從君士坦丁大帝對教會的解放到君士坦丁堡692年的主教會議(313-692年)
回顧和前景
第一章:基督宗教的傳播和其界限
第二章:教會教議的發展。種種神學爭論、異端和教會分裂
第三章:教會的組織結構
第四章:禮儀,紀律和習俗
第五章:教會的著作和學術
西語——漢語索引
漢語——外語索引
附圖
附圖1 羅馬帝國各省(約公元一二0年)
附圖2 第四、五世紀的耶路撒冷和安條克地區
附圖3 羅馬帝國東部各省
附圖4 公元二00年有基督徒的地點(可考證的)
附圖5 第五世紀的重要朝聖地
附圖6 早期四次大公會議的地點
附圖7 第五世紀的重要朝聖地
附圖8 歐洲西北部的城市
 

本書的原名是Kirchengeschichte(《教會史》),並分為三卷:《古代教會史》、《中世紀教會史》和《迓代教會史》。它不僅僅敘述教會“內部”妁發展,而且也從文化、社會道德和政治的角皮來分析基督宗教在歐洲歷史上的影響和發展。這是一部經典著作,其前身是德國歷史學家Franz Xaver Funk(傅恩克)于1886年寫的《教會史教科書》。這鄯著作曾在德國的大學和神學院中廣泛被用為教科書,在1907年已有第5版,可見它很受歡迎。作者是Funk(傅恩克)是“教父學”的專家,他不斷增加和更新其內容資料。在1911年後,德國學者Bihlmeyer(畢爾麥爾,1874-1942年)繼續修補這本書,而在1942年後,另一位德國的教會史學家,Tuchle(捷克肋),繼續增補這本教科書。他又加上新的研究成呆和新的文獻目錄,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了第16版。似乎可以說,這本教科書影響了在德國大學里的教會史教學工作100年之久,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另外,它在20世紀60和70年代被譯成別的歐洲語言(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太利語,波蘭諮等)。因為德國的專家多次修改和增補這部書的內容,可以認為它是一部很完整的教會史教科書,也值得中國的大學生和研究基督宗教歷史的人參考和閱讀。

Bihlmeyer-Tuchle(畢爾麥爾/提克肋)的《教會史》想“結合嚴格的歷史學批判精神和對教會的同情態皮”(Tuchle在1948年的序中的話)。這部書的內容和章節非常系統,每一小章分為幾個節:5;5.1;5.2等(後面的索引提供這些章節的號碼)。

原著幾乎在每一頁都有一些注腳,其中列出很多著作和文獻。這些著作大部分是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或拉丁文寫的,而且都是1960年以前的研究專著,在中岳很難找剄,所以我決定不翻譯這些注腳中的文獻資料。

在正文中如果出現外文人名、地名或書名,我盡可能會保留原文,俚是最常見的地名只用漢語的譯名(比如:“羅馬”,“希臘”,“敘利亞”等)。在外文人名和地名的原文後,我加上天主教的翻譯和新教的翻譯,有時候也加上社會上普遍用的翻譯,比如Paulus(保祿/保羅),Antiochia(安提約基亞/安提阿/安條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社會上讀者的需要。我先寫天主教的譯名是出于歷史的考慮,因。為有的漢語譯名已經有400年的歷史,比如“亞當”或“亞里士多德”中的“亞”是17世紀的譯著(Ricci利瑪竇,Aleni艾儒略,Bug}io利類思等人)規定的(參見拙著《漢語神學術語辭典‧清初漢語神學術語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人名和地名的漢譯名主要來自兩部很杰出的辭典: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編《神學詞語匯編》,光啟出版社,台北,2005年;盧龍光主編《基督教聖經與神學詞典》,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7年。很悲哀的事實是,外文人名、地名和書名的漢譯形成了很混亂的局面。我希望中岳的讀者能逐漸采取一種“直接讀ABC”的習慣,這樣不再會有“安提約基亞”二“安提阿”=“安條克”的煩惱(實際上,An-tiochia的希臘文意思是“堅定的”,但從漢語的譯文中無法查出這個原義)。

在古代和中世紀妁人名和地名方面,我多以拉丁語為標準(而不是以希伯來語、希臘語、英語或德語為標準),比如德文的Johann(若望/約翰)和法文的Jean以及希臘文的Ioannes就是夾文的John,但我決定在正文中用拉丁大的Johannes;意大利語的Firenze等于是英語的Firenze,但他來自拉丁語的Florentia(“茂盛的城市”,即“佛羅倫薩”或“翡倫翠”)。中世紀的大獻和早期的教會史著作多用拉丁語的名稱,所以我也傾向于施用拉丁語的名稱,並在“外語-漢語索引”中捷供不同語言的稱呼。因為漢語的基督宗教術語尚未統一,我傾向于施用岳際符號,比如“《馬太福音》13章2節”在汊語中可寫為“太13:2”(新教的寫法)或“瑪十三2”(公教的寫法),本書卻多用Mt 13:2(送似乎是全世界通用的寫法)。

在書中,作者曾多次用katholische Kirche(“大公教會”)的詞來指“正統教會”和“分出來的教派”(比如“蒙丹教派”,“多納圖斯派”等)之間的差別。在近代歷史上,“katholische Kirche”指“羅馬天主教”,但在古代教會史上,這個詞應該譯成“大公教會”或“正統教會”。

在本書中出現很多基督宗教方面的術語,比如“復活節”,“宗徒/使徒”,“洗禮”,“教區”廠基督論”等等。這些術語在正文中都沒有解釋,因為讀者可以在相關的辭典中查清速些術語的意思;請參見卓新平主編《基督宗教知識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卓新平主編《漢語神學術語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這部《教會史》資料豐富,論述很系統,深入淺出,具有教科書的優點。作者Funk和修補者Bihlmcycr,Tuchle雖然都是天主教徒,但他們也曾參與過一些跨越教派的歷史研究,而他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客觀地描述教會的發展。希望中國的讀者能夠通過這部《教會史》更全面地理解基督宗教的精神和教會的發展。

雷立柏,2007年9月13日于北京通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