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不僅向中國讀者介紹了一個新的法國流派,也是一本講述西歐知識界歷史的著作。中國讀者在本書中可以清晰地發現西歐社會科學批判性的特點,並體會非主流流派的氣息。本書向中國的公眾提供了關於西歐社會歷史豐富多彩的信息與精辟的分析。

本書是一部導論性著作,介紹了介於社會學和歷史學之間的新學科——社會歷史學。全書在對社會歷史學做總體介紹之後,從學科史的角度,以一些著名的代表性學者如馬克思、塗爾干、韋伯、布洛赫、艾利亞斯、布迪厄等為例,結合法國和世界歷史,介紹分析了社會歷史學產生的學術背景和需要處理的如經濟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文化問題等,最終確定了社會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和社會歷史學家所應保持的立場。附錄部分則以兩個案例示范了社會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目錄

中文版推薦序 羅卡
中文版自序
引言
對社會關系物化的批判
對權力關系的思考
轉向研究具體實踐問題
*社會歷史學詞匯具體說明
第一章 歷史學與社會學的相遇
理解事情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在歷史學的搖籃里
19世紀末的變遷
尋找社會聯系的紐帶
社會學與社會主義
先驅者的貢獻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取得的進展
馬克·布洛赫,社會歷史學的先驅
塗爾干社會學的後續發展
諾貝·艾利亞斯的歷史社會學
第二章 從結構到行動者
社會科學:徘徊在信仰與幻滅之間
戰後科學主義
1968年五月風潮的影響
皮埃爾·布迪厄的社會學:通往社會歷史學的小徑
對社會學傳統的批判性解讀
作為權力關系的語言
當人類學與經濟學遇到歷史學
傑克·庫迪與書寫的問題
卡爾·波蘭尼:貨幣作為社會聯系的紐帶
行動者的回歸
遠距離痛苦與契約
行動中的科學
第三章 經濟與社會問題
經濟與社會史及其遺產
計量史學研究的局限性
新社會史與微觀史學
社會歷史學如何研究經濟與社會問題
物質聯系的誕生
作為經濟配置的市場
什麽是「社會團體」?
個案研究
巴西大城市中無產階級的形成
法蘭西民族國家的誕生
社會職業團體和社會行政階層
第四章 政治問題
回歸政治史
霸權主義流派
新政治史的進展
政治的社會歷史學研究什麽?
民主的社會誕生
打造政治群體史:民族、政黨、公眾
個案研究
通過基層看權力關系:中國鄉村的爭吵
民族與民族主義:從巴爾干到日本
法國政治
公眾輿論的誕生
對維希政府的社會歷史學研究
第五章 文化問題
研究文化問題的幾種歷史學方法
關於構建文化的社會歷史學的幾點思考
解構音像機器
對世界的描述和人統治人
書寫也用於自衛
文化民主化及其矛盾
個案研究
從書籍的歷史到讀者和┅┅聽眾的歷史
人類學和社會歷史學:新喀里多尼亞的例子
英國球場上的肢體暴力
結論 參與和保持距離
科學的客觀性和自主性
超越客觀性概念
科學研究中的回避
對禁忌的評論:知識世界里的競爭
歷史的撰寫與接受
對參與的思考
社會歷史學家不是代言人
澄清政治問題的關鍵
在公共空間中傳播自己的聲音
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1 德雷福斯事件和法國大學知識分子的誕生
附錄2 法國移民身份認證中的警察實踐及其在權力關系史中的關鍵問題
 

本書旨在向中國讀者介紹在法國已經出現十余年時間的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流派。這個流派匯集了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學者,當然還有人類學和政治學的同行。前一個時期已經出版過大量冠名為「社會歷史學」的經驗研究著作。然而,在本書出版以前,還沒有一本能夠展現該流派與其他社會科學研究流派之間區別的綜述性著作。

我想一上來就強調一點,社會歷史學不是一種只需應用便能給科學研究帶來進步的新「理論」。它更多地是一個「工具箱」,研究者可以用盡所有他所需要的工具,以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為了盡量貼近經驗研究實踐,我將本書的重點放在案例研究上。我堅信,為了使大眾理解科學手段的獨到性,需要舉眾多實例加以說明。鑒於本書的初版是面向法國讀者的,我主要選擇了法國史研究,更廣泛地說,歐洲史研究的案例。在本書中文版中,我增加了幾個從中國史中借鑒來的個案,以求展現社會歷史學所打造的工具的普遍適用性。這些工具可以用來研究所有人類社會。盡管社會歷史學到目前為止主要對當代史感興趣,它同樣可以為研究古老得多的時期提供啟迪。

為了試圖向中國讀者解釋社會歷史學包含什麽,我想在這里將它和卡爾·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一個簡單對比。將社會歷史學與馬克思主義進行比較完全不是牽強附會。實際上,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十年間馬克思主義曾經在學界廣泛傳播,早期的法國社會歷史學家都深受影響。盡管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和這種革命理論保持了距離,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昭示之下,社會歷史學傾向於使用「長時段」方法,轉向對當下的理解,旨在揭示我們世界中存在的權力關系。然而,社會歷史學家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預設。他們拒絕了體現馬克思主義之特點的思辨和規范方法,而是捍衛建立在事實研究基礎上的經驗研究方法。同時,社會歷史學家不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實證主義先見。他們不相信歷史科學能夠找到解釋世界運行、預見未來的法則。

與歷史唯物主義不同,社會歷史學沒有奢望樹立理論。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人要學會走路不需要了解解剖學法則。同樣,社會歷史學家認為要成為一名好的學者,沒有必要了解歷史學認識論。社會歷史學可以與紙牌游戲作比。只要了解幾個基本規則就可以開始游戲,多實踐才能使參與者的技術精進。那麽,基本規則有哪些呢?

第一個規則是向歷史學借來的。即在當下重新找到過去,就是說找到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歷史性。我們所操的語言,居住的地方,統治我們的機構都是固化於物質形式、法律和心態結構中的過去的遺產。這個過去對個體的行為造成巨大的影響,而這通常是在後者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在所有經歷過革命的國家里,革命者都堅信他們會將過去「推倒重來」。但是盡管他們熱切地想改造世界,卻在沉甸甸歷史的重量面前碰了一鼻子灰。社會歷史學家指明了存在於當下的過去,同時也揭示了附在行動之上的制約,這不是為了說明一切改變皆無可能,而是為了使公民能夠意識到他們身上所附載的遺產,不再對其視而不見。

社會歷史學的第二個根本規則來自於社會學。它使我們尋找集體性實體背後的真實個體。在這一點上,它與馬克思主義的區別是明顯的。馬克思繼承的是黑格爾的思想,使用的是歷史哲學的話語。對馬克思而言,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共產黨、國家等都是像真人一樣會思考,會行動,會斗爭的「歷史行動者」。對社會歷史學家來說,這些集體性的人物都不存在。只有有血有肉的個體才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麽,它在研究中總是試圖解構集體性實體,並重新找到真實的個體,在其行動框架中揭示個體之間的聯系。這些聯系分為兩種。首先是我們每天與周圍的人建立的、面對面的直接聯系。還有一種就是間接聯系,是我們與無名的個體建立的遠距離聯系。例如,在撰寫本書的時候,我就通過書寫與並不在巴黎生活的、未曾相識的人進行交流。借助書寫、貨幣和各種技術的進步,這種遠距離的聯系在歷史進程中得到越來越多的發展。

社會歷史學的第三個根本規則是對權力關系的重視。這里取的是「權力」一詞的廣義,與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的定義相吻合。每次一個個體成功地引導了另外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就可以說他對另外一個人行使了一項權力。比如,國家領導人有強制公民遵守法律的權力;在家、庭中,父母也對他們的孩子行使權力,讓他們接受教育,以便將來成為『自立的成年人。對於社會歷史學家而言,所有社會關系都是權力關系。這里要做的並不是「控訴」權力,而是解釋它的運行規律。

最後一個根本規則是關於科學與政治的關系的。也許在這一點上,社會歷史學家與馬克思主義相距最遠。馬克思一列寧主義批判學者與政治的分離,並且認為應當以「無產階級科學」的名義拋棄這種「資產階級」的發明。這個世界觀使知識分子能夠證明自己的先進性,因為他們自稱為「歷史法則」的發現者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引路人。然而歷史上,歐洲知識分子不斷地在政治觀點上所犯下的錯誤證明哲學與社會科學不能夠為政治方面提供任何形式的、特別清晰的觀點。社會歷史學家強烈支持此觀點,他們認為科學研究應當與政治保持距離。研究的目標就是澄清社會問題,揭示所有人類社會中都存在的苦難、不公正與各種形式的統治。但是社會歷史學家拒絕越俎代庖,在政治上出謀划策。他們的目的是提供知識和工具,幫助公民做出自己的選擇,以更加清醒的方式行動。當然,這並不妨礙學者作為公民參與到政治生活當中去。然而,他不能夠以科學的名義來擔保自己作為公民的觀點是正確的。

為了向中國的讀者展示自己是如何在研究中將上述社會歷史學的規則付諸實施的,我在本書的附錄部分增加了兩個當代法國史研究的案例。第一個是關於法國知識分子史的,也是我在劉北成教授主講的課程上所做的發言。第二個涉及移民史。

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對中國的學生和學者有所幫助。我最切身的目的是為發展世界各國學者之間的工作關系和友誼作出自己的貢獻。我非常真誠地感謝北京法中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的同事們,以及2006年聽過我講座的中國教師和同學們。我還要衷心感謝本書的翻譯王鯤。

熱拉爾·努瓦利耶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