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湖碼頭到廿八都鎮,距離約130里,其中以大半是崎嶇山路。如果靠腳力,一天之內是無法走完這段路程的,尤其是那些肩挑150斤重擔的挑夫們。那麽,在這段路中間是不是還存在著一個規模較大的集鎮呢?——答案就是峽口。
本書作為「鄉土記憶叢書」之一,將為您介紹這個峽口古鎮,介紹它的的興起、商人與店鋪、手工業者、住宅、祠堂和大廳等,帶您去感受這個古鎮的那些鄉土記憶。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仙霞北麓錢江源
第三章 峽口的興起
第四章 商人與店鋪
第五章 手工業者
第六章 住宅
第七章 祠堂和大廳
第八章 廟宇
第九章 橋、亭、渠及其他
第十章 三卿口造紙村
第十一章 三卿口瓷窯村
附錄
後記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仙霞北麓錢江源
第三章 峽口的興起
第四章 商人與店鋪
第五章 手工業者
第六章 住宅
第七章 祠堂和大廳
第八章 廟宇
第九章 橋、亭、渠及其他
第十章 三卿口造紙村
第十一章 三卿口瓷窯村
附錄
後記
序
中國有一個非常漫長的自然農業的歷史,中國的農民至今還占着人口的絕大多數。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基本上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基礎是鄉村的社會生活。在廣闊的鄉土社會里,以農民為主,加上小手工業者、在鄉知識分子和明末清初從農村興起的各地商人,一起創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麗的鄉土文化。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雖然給鄉土文化以巨大的影響,但它們的根扎在鄉土文化里。比起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來,鄉土文化是最大多數人創造的文化,為最大多數人服務。它最朴實、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鄉土文化依賴於土地,是一種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廟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樣有強烈的趨同性,它千變萬化,更豐富多彩。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至今還沒有被充分開發的定期,沒有鄉土文化的中國文化史是殘缺不全的,不研究鄉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們這個民族。
鄉土建築是鄉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質一半,它也是鄉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它的綜合度最高,緊密聯系着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們重要的載體。不研究鄉土建築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鄉土文化。甚至可以說,鄉土建築研究是鄉土文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鄉土建築當然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最朴實、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的認識價值,對建築工作者來說,還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鑒價值。沒有鄉土建築的中國建築史也是殘缺不全的。
但是,鄉土建築優秀遺產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正確而充分地認識。一個物種的滅絕是巨大的損失,一種文化的滅絕豈不是更大的損失?大熊貓、金絲猴的保護已經是全人類關注的大事,鄉土建築卻在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規模被愚昧而專橫地破壞着,我們正無可奈何地失去它們。
我們無力回天。但我們決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搶救性地做些鄉土建築的研究工作。
我們的鄉土建築研究從聚落下手。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鄉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宗法制的社區中,鄉土建築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鄉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作為它們的物質條件,聚落中的鄉土建築包含着許多種類,有居住建築,有禮制建築,有崇祀建築,有商業建築,有公益建築,也有文教建築,等等。每一種建築都是一個系統。例如宗廟,有總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築,有家塾、義塾、私塾、書院、文館、文廟、文昌閣、奎星樓、文峰塔、文筆、仕進牌樓、功名桅桿等等。這些建築系統在聚落中形成一個有機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規定着聚落的結構,使它成為功能完備的整體,滿足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鄉民們物質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會的制度性需求。打個比方,聚落好像物質的分子,分子是具備了某種物質的全部性質的最小的單元,聚落是社會的這種最小單元。而個體建築則是構成聚落的原子。個體建築只有形成聚落才能充分獲得它們的意義和價值。聚落失去了個體建築便不能形成功能和形成齊全的整體。我們因此以完整的聚落作為研究鄉土建築的對象。
……
鄉土建築是鄉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質一半,它也是鄉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它的綜合度最高,緊密聯系着許多其他鄉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們重要的載體。不研究鄉土建築就不能完整地認識鄉土文化。甚至可以說,鄉土建築研究是鄉土文化系統研究的基礎。
鄉土建築當然也是中國傳統建築最朴實、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們不僅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的認識價值,對建築工作者來說,還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鑒價值。沒有鄉土建築的中國建築史也是殘缺不全的。
但是,鄉土建築優秀遺產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正確而充分地認識。一個物種的滅絕是巨大的損失,一種文化的滅絕豈不是更大的損失?大熊貓、金絲猴的保護已經是全人類關注的大事,鄉土建築卻在以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規模被愚昧而專橫地破壞着,我們正無可奈何地失去它們。
我們無力回天。但我們決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搶救性地做些鄉土建築的研究工作。
我們的鄉土建築研究從聚落下手。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的鄉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宗法制的社區中,鄉土建築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鄉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相對應,作為它們的物質條件,聚落中的鄉土建築包含着許多種類,有居住建築,有禮制建築,有崇祀建築,有商業建築,有公益建築,也有文教建築,等等。每一種建築都是一個系統。例如宗廟,有總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築,有家塾、義塾、私塾、書院、文館、文廟、文昌閣、奎星樓、文峰塔、文筆、仕進牌樓、功名桅桿等等。這些建築系統在聚落中形成一個有機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規定着聚落的結構,使它成為功能完備的整體,滿足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鄉民們物質的、文化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會的制度性需求。打個比方,聚落好像物質的分子,分子是具備了某種物質的全部性質的最小的單元,聚落是社會的這種最小單元。而個體建築則是構成聚落的原子。個體建築只有形成聚落才能充分獲得它們的意義和價值。聚落失去了個體建築便不能形成功能和形成齊全的整體。我們因此以完整的聚落作為研究鄉土建築的對象。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