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

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
定價:336
NT $ 292
  • 作者:陳修齋 段德智/編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010076618
  • ISBN13:9787010076614
  • 裝訂:421頁 / 24 x 16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陳修齋先生(1921—1993)是我中著名的西方哲學史家、萊布尼茨哲學專家和傑出的翻譯家。他「在數十年的哲學生涯中,治學嚴謹,學貫古今,博識強記,孜孜不倦,善於博采眾長,長於開拓創新,在西方哲學史、尤其是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眾所公認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陳修齋先生不僅是一位「哲學史家」,而且也是一位「哲學家」。當代卓越的亞里士多德專家和哲學思想家、陳修齋先生生前摯友汪子嵩先生在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中曾經強調指出:「修齋是一位哲學史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因為陳修齋先生「不但從縱的方面」研究哲學史,而且「又從橫的方面」研究哲學史,「將當時哲學家爭論的一些根本問題,如理性和經驗、思維和存在、一般和個別、身心關系,以至真理標准等等,一一作了細致的剖析,為我們展開了哲學史的復雜畫面。」這也就是說,在汪子嵩先生看來,陳修齋先生對哲學史所進行的不僅是「史」的研究,而且還是一種「論」的研究。
 

目錄


序二
編者的話
哲學始自詫異並且始終基於詫異:「哲學無定論」
關於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1988年)
為什麽要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對「百家爭鳴」政策的一些體會(1956年)
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1957年)
關於對唯心主義的估價問題的一些意見(1957年)
哲學是一個過程:「哲學史即哲學」與哲學的「歷史性」和「現時代性」
略論哲學史的對象和發展規律——《歐洲哲學史稿》前言(1984年)
關於哲學史的對象和定義問題(1989年)
存在主義及其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關系(1961年)
從萊布尼茨與以往及同時代思想家的關系看哲學思想的繼承性和相互影響(1980年左右)
西歐近代經驗派、理性派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聯系(1985年)
哲學與認識論的關系:「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認識論」
淺談現代認識論與西方哲學史的關系問題(1993年)
關於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的幾個問題(1982年)
關於經驗論與唯理論對立問題的再思考(1985年)
試論西歐大陸唯理論派哲學家的實體學說的演變(1984年)
歐洲近代經驗派與理性派哲學家關於認識主體問題的分歧與爭論(1986年)
對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的歷史作用和理論是非的總評價(1986年)
哲學是世界觀,同時也是方法論:「方法決定一切」
《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弁言(1982年)
從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發展過程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互轉化問題(1964年)
對立面轉化規律在哲學史上的表現(20世紀70年代末)
從萊布尼茨與狄德羅的哲學看對立統一規律在哲學發展上的表現(1979年)
萊布尼茨哲學研究:哲學的「充足理由原則」與哲學的「主體性原則」
黑格爾對萊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二元並列問題的解決(1957年)
萊布尼茨哲學所根據的基本原則和次級原則(1986年)
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和洛克的斗爭(1963年)
萊布尼茨哲學體系初探(1981年)
萊布尼茨論人的個體性和自由(1986年)
萊布尼茨對主體性原則的貢獻(1988年)
哲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哲學是世界的,世界是哲學的」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起源看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
文化的態度問題(1990年)
應該給予歐洲哲學史以足夠的重視(1977年)
要對西方的某些觀念進行再認識(1988年)
當代法國哲學(1989年)
萊布尼茨的中國觀(1993年)
附錄:陳修齋著述目錄
一、生前發表的論文
二、生前未發表的論文
三、著作
四、譯著
五、編譯
編後記
 

修齋和我是同齡人,我們又同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習西方哲學,主要是學西方哲學史。50年代初,我們過去學的這一套成為批判的對象。對於那場批判,最初我們是自願積極地參加的;但隨著批判的不斷地擴大,疑問也就慢慢升起:這些流傳了幾百年甚至兩千多年的,對人類思想產生過這樣重大影響的文化遺產,是可以那那樣簡單的教條,以無限上綱上線的方式,批判得掉的嗎?應該承認,在有這點覺悟上,修齋比我至少要早十幾年。從提出「百家爭鳴」時起,他就敢於陳述自己的見解,即使在遭受圍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為中國的意見早晨辯;雖然因此帶來厄運,也沒有動搖他的信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這場爭論已經漸漸淡漠了;但終究是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發生過的事情,整理影響了一代人(至少是一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給我們的思想和著作都打上時代的烙印。修齋更不是例外,在他的著作中,即使是較後的大量學術研究中,字里行間都可以看出他對教條主義的厭惡。只有擺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中,才能理解選編在這本文集中的他的著作和思想。

克服教條主義的最好辦法只能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而哲學史研究的「實事」卻不是什麽具體的實踐活動,只能是從哲學家原來的著作中去分析研究他們的思想,從而作出適當的符合歷史的評價。只能從哲學家的思想資料出發,不能先主觀地規定條條框框,然後從哲學家的原著中去拋售一些符合自己需要的詞句,削足適履地拼湊自己的結論,將豐富多彩的哲學史變成干巴巴的教條。後一種方法正是前三四十年哲學史研究和教學工作中簡單化、庸俗化的具體表現。修齋留下的大量哲學史研究論著,可以說都是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風氣,提倡一種老老實實的、實事求是的哲學史研究的學風。他和祖陶合著的《歐洲哲學史稿》,在同類著作中,是特別重視哲學家原著的引證和分析的。因此他一貫重視哲學史方法論的研究,不但自己寫過許多文章,還和蕭(sha)父合編了《哲學史方法論研究》一書。

修齋的哲學史研究工作主要集中於近代本區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研究,他更著重致力於唯理論哲學,尤其是對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在這方面,他是當代國內的權威學者。在他的研究著作中可以看到他根據豐富的原始資料,整理他們的思想發展線索。即使在對立學派的哲學家思想之間,在他們的相互矛盾相互辯駁之中,也有相互影響、相互吸引的方面;這樣寫出來的哲學史就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人類認識發展史。他不但從縱的方面研究哲學思想的發展變化,又從工作出發橫的方面將當時哲學家爭論的一些根本出路在於問題,如理性和經驗、思維和存在、一般和個別、身心關系,以至真理標准等等,一一作了細致的剖析,為我們展開了哲學史的復雜畫面。萊布尼茨研究是他畢生功力所在,從本書編入的四十幾篇論文中可以看出他做了多麽深入全面的探討分析。以1986年他寫的《萊布尼茨論人的個體性和自由》一文為例,他系統地論述了萊布尼茨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說明它對哲學史上長期爭論的「自由和必然」問題上的發展,又說明它在歐洲社會發展史上的意義和作用。修齋在他的著作中不僅對國內流行的一些觀點有所論述,而且對當代西方學者的某些論點也作了介紹,並提出不同看法,進行討論。正如他在《研究西方哲學的學術標准和目標》一文中所說的:「與西方一流學者相抗衡」應該是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工作者應有的標准,他自己正以達到這個標准為奮斗的目標。我想,從修齋的這些著作中,可以學習的不僅是他研究得出的這個或那個結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的方法,學習他的為學精神。

修齋是一位哲學史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他寫的專門論述哲學理論的文章很少,他的哲學觀點主要體現在他的哲學史論文中。但是1988年他寫了一篇《關於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大膽地提出「哲學無定論」。他指出: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它自己確定的對象和范圍,唯有哲學,雖然盛行了兩千多年,但「什麽是哲學」卻一直至今爭論不休。他說:「我認為,無定論正是哲學的本性,只有無定論的問題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無定論的。如果一旦有了定論,則它就是科學問題,而原本並不是或不再是哲學問題了。」他列舉了哲學史上的和現實的許多實例,反復論證這個觀點,但是他又說明:哲學無定論並不是「哲學無用論」;相反,正是因為哲學無定論,才可以不斷鍛煉人的理論思維能力,有助於擺脫心靈的桎梧,解放思想,開拓心胸,提高精神境界。這才是一個哲學家應有的精神境界:他以追求真理為己任,既不滿足於任何現豐的教條結論,不自認為已經掌握了什麽「絕對真理」,又不要求什麽「輿論一律」,而是允許各種不同意見的存在和爭論,獨立思考,比較鑒別,善於學習。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能不斷地改革進取,思想上永無止境;也只有這樣的哲學家,才有可能在哲學家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位置。這是修齋的理想,我們現在需要的,不正是這樣的哲學家和哲學史家嗎?

1993年年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