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共五章,介紹靈性修行的基本觀念與態度,思考人生真正的價值在哪里,我們的時間精力是否投注于自己看重的價值,我們渴望的是愛、接納、了解,實際的現況卻是充滿外在與內在的戰爭,活在各種上癮和欲望之中。
從自己不滿的現況到追求真正的價值,就是靈性修行。但追求真理的道路有許多,我們要如何選擇?作者認為必須選擇一條與心聯結的道路,然後堅定地投入。在過程中,一方面讓身、心、靈得到深刻的療愈,另一方面則要耐心地持續修行,像訓練小狗一樣平和地重復千百次,以破除多年積習[甚至累世】的機械性反應,得到真正的自由,活出精彩的人生。
第二部分共六章,談到走上靈性修行道路後會遇到的各種困難與進展,並提出許多面對困難時有用的處理方法與態度,以及如何看待靈性的進展,避免陷入自我膨脹、屬靈驕傲的人性陷阱,並介紹修行路上可能出現異于平常經驗的身心現象【如狂喜、拙火】,要學習以平衡的態度面對各種經驗。
作者在第十、十三章以南傳佛教的內觀為例,說明靈性修行的過程與目標。書中談到許多不同層次的境界,雖然有強烈的佛教背景,但作者對各種不同宗教和靈性傳承的認識與含融,使讀者可以體會作者不自限于某種宗教信仰或教條學說的精神,發現「修行」的路雖然有許多,但「內在歷程」與「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
前兩部分著墨的重點為修行的基本精神與實修歷程,可說是較強調「靈性修行」的部分,但也可看見「心理探索」的層面貫穿其中。第三部分則是從「心理探索」的層面探討全人的整體觀,雖然討論的內容仍是「靈性修行」,卻是從非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靈性修行。
第三部分共有九章,第十二到十五章及第二十章談到如何擴大靈性修行的範圍,包括擴展到人生的各個不同階段【從嬰兒期到成人期的各階段都具有靈性的意義,甚地方官開始至人生的每一件亨都不是出于偶然】,擴展到自我追尋的各個層面【認識並接納陰影、自我的成長、無我的體悟、真我的實現1,擴展到人與人的關系【學習有智能地慷慨布施、健康的慈悲之道,跳脫病態的相互依賴,進入相互交融的一體感】,乃至擴展到生活的所有部分【家庭、工作、小區、全體人類、所有眾生】。
第十六、十八章談到真正願意走上這條心理與靈性的修行道路的人,不能自行其是,需要有同伴和向導,特別是需要在這條路上有經驗的老師。作者除了分享如何尋找老師,並慎重說明老師可能產生的問題,這些內容也都脫離不了心理層面的議題。第十九章則從心理動機、意圖的角度介紹佛教「業」、「報」、「因果」的觀念,由此建立為自己負責、從自己影響整個世界的態度。
第十七章直接談到「心理治療與禪修」的關系,可說是本書最重要、最特別的一章。事實上,這兩者本來就是追求終極意義的探索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在方法上以不同的形態呈現出來。對作者而言,心理治療就是一種靈性修行的道路,也是其它修行道路不可忽視的部分。雖然作者強調這種觀點是針對西方社會的人,但筆者認為,即使是東方,在現代化的影響下,靈性修行顯然也牽涉到許多心理議題,而心理治療也常需要面對靈性議題。實在有必要結合兩者,對有心追求靈性的人,才能得到完滿的成果;對有心探索自我的人,也才能得到深入的收獲。
第四部分是總結,共有三章,介紹靈性成熟的特質與境界。作者以充滿詩意與人生體驗的筆觸,描寫了難以用語言文字說明,卻可以追尋、體悟的豐盛與完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