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古道

仙霞古道
定價:312
NT $ 271
  • 作者:羅德胤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42629255
  • ISBN13:9787542629258
  • 裝訂:237頁 /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明王朝和清帝國在大部分時間都奉守的海禁政策,嚴重打擊了浙王的海上貿易,但對福建諸港的影響相對軟弱,福建民間對外貿易始終較為活躍。訌南地區生產的絲綢和陶瓷,常由內陸運輸到廣州和福建海港,再行出海。

福建的土產以及經福建轉運的香料,象牙、犀角等舶來品也都由內陸交通運送到浙江。仙霞古道沿線集鎮的興起,正是以此為背景。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浙閩咽喉
第二章 兵連禍結
第三章 峻嶺關隘
第四章 商路
第五章 山區經濟樞紐
第六章 集鎮墟市
第七章 江山船
第八章 挑浦城擔
第九章 賀村牛墟
附錄仙霞古道的開鑿與修繕
後記
 

「大江東去,浪淘盡,干古風流人物。」

三年半,終於完成了「仙霞古道」的系列性課題。給上海三聯書店彭編輯寄出第五本,同時也是最後一本書稿之後,我腦海里浮現的,就是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里的這段名句。

之所以想到它,不是因為心生英雄情懷,也不是因為突發懷古感慨,而只是因為這句話里有一個「東」字。中國江河有很多都向東流,不止長江,還有黃河、珠江、淮河、錢塘江、閩江等等,它們的干流大致上都是自西向東的。

這本是個極普通的常識。中國的地理西高東低,江河自然多向東流淌。它與我從事的「仙霞古道」課題,又有何關系?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還是先看看「江河東流」對中國交通的影響。在古代,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只能行駛於水面,而我國內陸地區的江河大多向東流。所以,中國歷史上東西向的交流,總的說來比南北方之間的交流來得方便。道理很簡單,江河是天然的,只要造船就行,馬路要人工修,成本高得多。除非「快遞」業務,馬或馬車的運輸能力也遠不及船。

從秦代開始,中央政府就在致力於打通南北。打通的方式,要麽是修人工渠,要麽是修旱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靈渠,溝通了湘江的上游海陽河與珠江的支流漓江。湘江為長江支流,故靈渠連通的是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秦始皇的大軍和糧草,可以從長江一直用船功到嶺南。靈渠雖小,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卻是立了大功。

在靈渠修通的800多年後,隋煬帝開鑿了以洛陽、開封為中心,北起涿郡、南達杭州的南北大運河。大運河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中國交通的南北大動脈。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