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年余音繞梁的蒙學之冠!
中國人皆可吟誦的文化聖經!
《三字經》是中國文化的啟蒙教科書,共1122字。一書在手,開卷有益。——著名歷史學家 閻崇年
《三字經》在中國有著獨一無二的厚重和普及,凡井水飲處,便有「人之初,性本善」的余音繞梁,《三字經》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靜靜的沉淀了七百年。
作為中國「蒙學之冠」的《三字經》,從未登上大雅之堂,卻在近千年的口口傳誦中流傳下來,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譯本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現代的教育,不能拋棄過去的歷史和文化;今天的我們,應該讀一讀《三字經》。
本書以宋朝王應麟所作《三字經》為藍本,集合清朝著名學者王相、賀興思、章炳麟等人獨特的見解,從現代社會的視角給於新的闡,豐富的圖片使得本書實現了跨越時空的立體閱讀。既有說文解字的嚴謹,又有文化縱覽的通達,使讀者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王應麟(1223——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祖籍河南開封,后遷居浙江鄞縣。王應麟自幼聰明好學,九歲便通曉《六經》。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十八歲的王應麟進士及第,度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博學宏詞科,累遷太常寺主簿,此后他又侍奉恭宗,歷事三朝。他為人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多次直言上疏,因此與宰相丁大全及賈似道結怨,幾次遭他們誣陷而被罷官。后來他對日益腐朽的朝政失望,隱居鄉中不再出仕。
王應麟是一位忠肝義膽的直臣,更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學術大家,南宋后期封官拜將所用的詞命多出自他之手,足見其筆力之深厚。王應麟的知識十分廣博,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對諸子百家的經書文集多有研究,是一位通古博今的大儒。他一生著作頗豐,有《困學紀聞》、《玉海》、《詩考》等六百多卷。但正真使他揚名千古的則是其為教育本族子弟而作的《三字經》,書中將中國悠久的文化和優良的美德巧妙的融為一體,說古喻今、寓教於樂。《三字經》在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了蒙學中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