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名著浩如煙海,積淀了數以千年的精華,養育了難以計數的英才,昭示著絢麗無比的輝煌。歷史證明,中醫的成才之路,非經典名著滋養下的躬身實踐,別無蹊徑。如何面對如此龐大的寶庫,如何在這個寶庫中迅速找到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者最需要的著作,這是不少中醫人士在讀書中經常遇到的困惑。
《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匯古代名醫巨匠臨證經驗,集當今專家學者集體智慧,有針對性地從數以萬計的醫著中精選書目百種,采用最佳版本為底本,認真校勘,合理注釋,撰寫導言,添加按語,分門別類,結集出版,以方便讀者學習和使用。一卷在手,可以獲得一把打開某個領域知識大門的鑰匙;全套在握,可以獲得一組破解整個中醫學發展的密碼。
所謂「必讀」者,學醫之人不可不讀,業醫之人不能不讀。此乃學醫之門徑,業醫之津梁,案頭之必備。願《百部名著》成為中醫藥院校在校學生和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生的良師益友;願本套叢書成為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及各圖書館的永久珍藏。
本書是《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中的《溫病卷》。
目錄
序
上卷
原病
溫疫初起
傳變不常
急證急攻
表里分傳
熱邪散漫
內壅不汗
下後脈浮
下後脈復沉
邪氣復聚
下後身反熱
下後脈反數
因證數攻
病愈結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蓄血
發黃
邪在胸膈
辨明傷寒時疫
發斑戰汗合論
戰汗
自汗
盜汗
狂汗
發斑
數下亡陰
解後宜養陰忌投參術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下後間服緩劑
下後反痞
下後反嘔
奪液無汗
補瀉兼施
藥煩
停藥
虛煩似狂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老少異治論
妄投破氣藥論
妄投補劑論
妄投寒涼藥論
大便
小便
前後虛實
脈厥
脈證不應
體厥
乘除
下卷
雜氣論
論氣盛衰
論氣所傷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論食
論飲
損復
標本
行邪伏邪之別
應下諸症
應補諸證
論陰證世間罕有
論陽證似陰
舍病治藥
舍病治弊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肢體浮腫
服寒劑反熱
知一
四損不可正治
勞復 食復 自復
感冒兼疫
瘧疾兼疾
溫瘧
疫痢兼證
婦人時疫
妊娠時疫
小兒時疫
主客交
調理法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正名
傷寒例正誤
諸家溫疫正誤
上卷
原病
溫疫初起
傳變不常
急證急攻
表里分傳
熱邪散漫
內壅不汗
下後脈浮
下後脈復沉
邪氣復聚
下後身反熱
下後脈反數
因證數攻
病愈結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結糞
蓄血
發黃
邪在胸膈
辨明傷寒時疫
發斑戰汗合論
戰汗
自汗
盜汗
狂汗
發斑
數下亡陰
解後宜養陰忌投參術
用參宜忌有前利後害之不同
下後間服緩劑
下後反痞
下後反嘔
奪液無汗
補瀉兼施
藥煩
停藥
虛煩似狂
神虛譫語
奪氣不語
老少異治論
妄投破氣藥論
妄投補劑論
妄投寒涼藥論
大便
小便
前後虛實
脈厥
脈證不應
體厥
乘除
下卷
雜氣論
論氣盛衰
論氣所傷不同
蛔厥
呃逆
似表非表似里非里
論食
論飲
損復
標本
行邪伏邪之別
應下諸症
應補諸證
論陰證世間罕有
論陽證似陰
舍病治藥
舍病治弊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肢體浮腫
服寒劑反熱
知一
四損不可正治
勞復 食復 自復
感冒兼疫
瘧疾兼疾
溫瘧
疫痢兼證
婦人時疫
妊娠時疫
小兒時疫
主客交
調理法
統論疫有九傳治法
正名
傷寒例正誤
諸家溫疫正誤
序
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奈何自古迄今,從未有發明者。仲景雖有《傷寒論》,然其法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三陽竟自傳胃,蓋為外感風寒而設,故其傳法與溫疫自是迥別。嗣后論文之者經分紛不止數十家,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症,則甚略之。是以業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牘,俱系傷寒,及其臨證,悉見溫疫,求其真傷寒百無一二。不知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未免指鹿為馬矣。余初按諸家咸謂春夏秋皆是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然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及窮傷寒,每至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熱,總似太陽證,至六七日失治,未嘗傳經。每用發散之劑,一汗而解。間有不藥亦自解系風寒,不無輕重之殊。究竟感冒居多,傷寒希有。況溫疫與傷寒,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后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均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告世,至於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反置勿論。或謂溫疫之證,仲景原別有方認經,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乃稱散亡之余,王叔和立方造論,謬稱全書,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始發之際,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嘗見其不殆也。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劑,攻補失序而死者;或遇醫家見解不到,心疑膽怯,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所感之輕者,尚獲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勝計。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是以投劑不效,醫者彷徨無措,病者日近危篤。病愈急,投藥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聖經之遺忘也。吁!千載以來,何生民不幸如此。余雖固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受之處,及其傳變之體,平日所用歷驗方法,詳述於左,以俟高明者正之。
時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書於淡淡齋
按:這篇序言吳有性表達了自己寫作《溫疫論》的目的和學術思想。吳氏通過長期醫療實踐,特別是親眼看到當時許多醫生用地第一套方法治療溫疫病而得不到效果,認識到溫疫病與其他一般外感病在病原、病因和病情演變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指出溫疫的發病是因為感受一種異氣(或稱戾氣、癘氣、疫氣),並不是歷來認為的受了什麼風、寒、暑、濕所造成。溫疫「其傳有九」,與傷寒六經傳變截然不同。溫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並非只限於春、夏、秋三個季節。這些是吳有性獨特的見解,尤其他創立戾氣學說,對后世傳染病學的發展有着重大貢獻。在治療方法上,他認為不能墨守舊的觀念和方法去處理溫疫病,明確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這種敢於革新,反對守舊的進步思想,推動了醫學向前發展。
吳有性很重視實踐,主張學以致用,反對「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溫疫多於傷寒百倍」、「真傷寒百無一二」,應該重視對溫疫病的研究以補前人之不足,這就是他寫這本書的目的。
然而,限於當時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吳氏本人的認識水平,序言中有些提法是不夠妥當的。例如他認為《傷寒論》「為外感風寒而設」,這是片面的。事實上,《傷寒論》是中醫學最早的一部熱性病學著作,它不僅論述了傷寒的證治而且也涉及到溫病的內容,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深受《傷寒論》的啟發,即使吳有性的《溫疫論》在許多方面,亦受其影響而有所發展。
時崇禎壬午仲秋姑蘇洞庭吳有性書於淡淡齋
按:這篇序言吳有性表達了自己寫作《溫疫論》的目的和學術思想。吳氏通過長期醫療實踐,特別是親眼看到當時許多醫生用地第一套方法治療溫疫病而得不到效果,認識到溫疫病與其他一般外感病在病原、病因和病情演變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指出溫疫的發病是因為感受一種異氣(或稱戾氣、癘氣、疫氣),並不是歷來認為的受了什麼風、寒、暑、濕所造成。溫疫「其傳有九」,與傷寒六經傳變截然不同。溫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並非只限於春、夏、秋三個季節。這些是吳有性獨特的見解,尤其他創立戾氣學說,對后世傳染病學的發展有着重大貢獻。在治療方法上,他認為不能墨守舊的觀念和方法去處理溫疫病,明確指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簡古書,原無明論。」這種敢於革新,反對守舊的進步思想,推動了醫學向前發展。
吳有性很重視實踐,主張學以致用,反對「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現象。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認為「溫疫多於傷寒百倍」、「真傷寒百無一二」,應該重視對溫疫病的研究以補前人之不足,這就是他寫這本書的目的。
然而,限於當時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吳氏本人的認識水平,序言中有些提法是不夠妥當的。例如他認為《傷寒論》「為外感風寒而設」,這是片面的。事實上,《傷寒論》是中醫學最早的一部熱性病學著作,它不僅論述了傷寒的證治而且也涉及到溫病的內容,從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后世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深受《傷寒論》的啟發,即使吳有性的《溫疫論》在許多方面,亦受其影響而有所發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