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國工筆畫學會第二屆大展的《前言》是由潘(豐刀糸)茲老先生所撰,其文中說:「中國工筆畫終於走出了低谷,走上了初步的繁榮昌盛。」他的話對我們晚輩工筆畫家是極大的鼓舞。試看從中國元代以來,中國工筆畫有八九百年的漫長時期在低谷中走過的。中國工筆畫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在潘(豐刀糸)茲老先生的倡導下,於1978年成立了「北京工筆重彩畫會」後,又於1987年成立了以潘老為會長的「中國工筆畫學會」。從1988年第一屆全國工筆畫大展時送展畫家為100余人,至2006年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大展時送展畫家為2900余人。在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工筆畫家的隊伍壯大了近30倍。在當代中國工筆畫走過了30年的復興發展的歷程後,作者想說中國工筆畫已再現了盛唐雄風當不為過。
有識之士說:盛世才有工筆畫。中國工筆畫正是乘了30年來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及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而蓬勃地發展起來的。30年來,中國工筆畫不只保持了原來的傳統,又先後發展出工筆淡彩、工筆重彩、重彩畫、沒骨畫、裝飾畫、潑繪等多種樣式和風格,呈現著多元一體的可喜態勢。就其體裁而言,工筆人物畫和工筆花鳥畫的成績更為突出。本畫集中所選工筆人物畫家是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其中包括老、中、青畫家,他們的題材和風格迥異,各有特色,可以代表當前工筆人物畫家的總體水平。
中國工筆人物畫近30年的發展是比較健康的,因為工筆畫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工筆畫又是中國畫的原發形態,所以工筆畫是穩穩地站在傳統的根基之上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西方藝術的狂潮對中國工筆畫沖擊不大,當然中國左筆畫也決不排斥向西方或東方國家和民族繪畫汲取養分,正因為是站在自己的悠久的傳統根基上來借鑒和吸收,才能有今天多姿多彩的態勢。
中國工筆人物畫還有1949年以來的歷史畫、風俗風情畫、年畫、連環畫、掛歷畫等的積淀,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的成績更令人欣喜,其中中青年工筆人物畫家不但人才輩出,而且佳作頻出,他們的作品經常在全國性的畫展中嶄露頭角。
今後工筆人物畫家是任重而道遠的,我們應當在社會職責和繼承傳統兩方面繼續努力。人人都有社會職責,畫家們也不例外。我們應當十分關注人類的未來、關注環境、關注人文、關注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不能像西方一些畫家那樣將個人的東西無限制地擴大到不可理喻的程度。近年提出的現實主義、真善美的創作原則並未失去它們的意義,中國工筆人物畫家不論自覺或不自覺,都肩負著為中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共建和諧局面的重任。工筆人物畫家與工筆花鳥畫家相比則需要更直接地關心社會,更直接地在作品中反映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應當以人文的情懷審視周圍的一切,而且多表現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工筆人物畫不僅有藝術形式美為觀眾所喜聞樂見,而且能表現精神方面深層的含義,因為文藝作品歸根結底是精神產品。
關於繼承傳統方面,作者要引用歷史學家余英時的話,他說:「事實上沒有人真能片刻離開傳統而存在,所謂全面反傳統的革命,最後必然流於以傳統中的負面成分來摧毀傳統的主流,其結果便是以壞傳統代替了好傳統。」余先生認為中國近代100多年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全盤西化」的歷史。近年「國學熱」的興起,而歷史學成為顯學,正說明中國人在文化上的沉醒。不少歷史學家利用「百家講壇」及多種著述深入淺出地解讀儒學、老庄哲學、《史記》、《三國城》等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作品,而且受到了廣大觀眾和讀者的空前熱烈的歡迎。中國畫的經典理論「氣韻生動」「遷想妙得」等也在畫家中被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回歸的大趨勢在促使畫家們學習和思考,中國文化的好傳統正在等待我們去探尋和尋覓。
中國畫非常注重作品表達的精神內涵的意義,同時也非常注重作品的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技法、畫材方面的規律,這正是「尊道重技」的好傳統的體現。近10年來,工筆畫家在積極地挖掘和繼承唐代的「重彩畫」(主要是古代壁畫),包括傳統的畫材——天然礦石顏料的重新使用,探索新的表現時代審美取向的技法,以及將水墨畫中山水畫和花鳥畫的技法融入到現代工筆人物畫中,使其呈現出全新的、有視覺沖擊力的、絢麗的色彩畫面。古代壁畫的「重著色」的表現手段得以傳承並發揚光大。
中國工筆人物畫正在踏著自己先輩的足跡,向著奏響時代最強音的方向前進著。作者也是一位工筆畫家,雖然已年過七旬,但作者依然和中青年工筆畫家們一起努力,從新的起點出發奔向中國工筆畫燦爛的明天。、
本書是《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優秀作品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