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估計這部電視片在世界上的觀眾有1億4千萬,占地球這個行星的人口的3%。我們相信,大眾遠比人們普遍所想象的要聰明得多;也相信關於宇宙的性質和起源的最深奧的科學問題能夠激發一大批人的興趣和熱情。當前這個時代正處在文明大道的十字路口,也許也正處在人類進化的十字路口。不管今後走哪一條路,我們的命運已經跟科學牢牢地聯結在一起。了解科學已經關系到我們的生死存亡。此外,科學是一種樂趣,人類的進化注定我們要樂於了解科學,因為了解科學的人生存的可能性更大。《宇宙》這部電視系列片和本書為如何傳播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樂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本書和電視系列片是同時形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相輔相成的。本書里的許多插圖取自為電視系列片攝制的稀有圖片。但是本書的讀者和電視觀眾不盡相同,因此編輯方法也就不一樣。書籍的一個最大優點是可以讓讀者反復閱讀那些晦澀難解的部分,而電視只有在錄像磁帶和錄像光盤的新技術出觀之後才有可能這樣做,書籍的作者可以自由選定一個章節主題的范圍和深度,而一個非商業性電視節目則只能限制在58分零30秒鍾之內。在許多問題上,本書的討論比電視系列片更深入。有些題目本書並沒有討論,但在電視片里討論了。本書模仿坦尼爾關於艾麗斯和她的朋友在高重力和低重力環境中的組畫能否通過嚴格的電視剪輯還是一個問題。今我欣慰的是,畫家布朗畫的那些優美的插圖及其說明在本書里可以說是適得其所的另—方面,電視片里所介紹的「宇宙歷」本書沒有收錄——部分原因是「宇宙歷」在我的《伊甸園的飛龍》里已經討論到了;同樣,我在本書里也沒有詳細討論羅伯特·戈達德的生平事跡。因為在《布羅卡的腦袋瓜》一書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他的情況。但是電視系列片中的每一集都跟本書相應的章節密切相關。我希望讀者觀眾能夠受益於兩者,且相得益彰。
為了明晰起見,我在若干情況下不止一次地介紹了某個概念——先是輕描淡寫,然後由淺入深。例如在第一章里,「宇宙物質」這個概念先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後來才進行深入討論。又如第二章里關於「突變」、「酶」、「核酸」的討論也是如此。有些概念不是按歷史的先後次序闡述的,例如古希臘科學家的思想到第七章才介紹。對約翰尼斯·開普勒的討論卻放在第三章。但是我認為,只有先了解古希臘人因一步之差而沒有完成的偉業,我們才能夠對他們的成就做出充分的估價。
科學跟人類的其他活動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討論的時候免不要涉及到社會、政治、宗教和哲學的許多問題。有時候是一帶而過,有時候則正面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