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人都知道科學重要,對社會影響巨大,但大多數人對于科學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卻知之甚少,因而難以真正了解世界大變局之根源。現代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它和社會、文化有怎樣的關系?在過去數干年間是如何演化的?“李約瑟問題”背後的意義又何在?對于這些問題,本書為我們提供了詳細解說和嶄新視角。——劉鈍
西方科學歷經轉折,但自古迄今仍然形成一個前後接續的大傳統,它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這一傳統本身。因此,“為何中國科學發展落後于西方”的問題必須以對此傳統的了解為基礎。本書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基礎,即西方科學的起源、發展與蛻變,包括此傳統與哲學、宗教以及時代背景的關系。此外,本書還討論了中國與西方科學發展的分野,並總結了現代科學出現于西方文明的基本原因。
這是一部出色當行的西方科學與科學思想的發展史。作者從感受西方科學的沖擊到超越“李約瑟問題”說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開始的希臘文明,歷經公元2世紀亞歷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紀至10世紀間的歐洲黑暗時期的停滯、啟蒙時期自東向西回流,直至16世紀的日新說的發展經過,最後在中古時期科學和宗教從結合到激烈對抗最終分道揚鑣的歷史;同時考察了引領一時風騷的哲學家和宗教派別的思想精華;早期文藝復興和大學與經院神學的興起、專業科學家的出現、煉金術的發現、赫墨斯的復興、學園的重建、刻卜勒與數學神秘主義、牛頓與波義耳的煉金術等等。
陳方正,物理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現任名譽高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竺可楨科學史講席教授。學術工作包括現代化比較、科技與現代化關系以及科學哲學,近年則致力于科學史研究。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紀的門坎上》以及《在自由與平等之外》;曾經創辦及主持《二十一世紀》雙月刊,主編“現代化沖擊下的世界”叢書,並負責“中國古代文獻電子數據庫”之建立,以及擔任“先秦兩漢古籍逐字索引”與“魏晉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兩種叢刊之共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