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美術考古學叢書」中的一本。全書分為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兩篇,共二十三章,主要內容包括美術考古與圖騰崇拜,人形器及其文化意義,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動植物雜糅與龍鳳文化,漢畫像宇宙象征主義圖式及其美學意義,論漢闕及其畫像的象征意義,「龍學」及其「現代轉換」質疑,弗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阿恩海姆與文藝學的格式塔方法,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等。
作者簡介:
趙憲章,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會專家等,主要從事藝術美學和文學理論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曾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獎多項。
目錄
上篇 歷史研究
第一章 考古中的石、玉文化
一、石器的美術考古價值
二、石器的原始神聖價值
三、古代的玉文化
四、玉文化與禮文化
第二章 美術考古與圖騰崇拜
一、人面魚紋與鯀禹治水
二、神秘蛙紋與女媧神話
第三章 陶 、鳥圖騰與太陽崇拜
一、考古中的陶
二、陶與鳥圖騰
三、、鳥、日與生殖崇拜
第四章 人形器及其文化意義
一、人肖像的出現
二、石刻與陶雕人面像
三、玉雕人面像
四、神格人面造像的文化意義
第五章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
一、青銅時代
二、鑄鼎象物
三、典型紋飾
第六章 動植物雜糅與龍鳳文化
一、動物與植物的雜糅
二、來自《金枝》的啟示
三、怪龍面面觀
四、說怪鳳
第七章 拆半表現與審美
一、何為拆半表現
二、拆半表現的類型
三、拆半表現起源
四、拆半表現的審美特征
第八章 漢畫像宇宙象征主義圖式及其美學意義
一、宇宙象征論
二、天地圖像論
三、天圓地方論
四、宇宙生成論
五、人的生死論
六、宇宙象征的美學意義
第九章 漢代墓室畫像研究
一、法天則地
二、漫漫升仙路
三、圖畫天地
四、漢畫像石
五、徐州漢畫像
六、漢畫圖式
七、漢墓畫像的結構模式
第十章 論漢闕及其畫像的象征意義
一、闕的類型及功能
二、現存的漢代畫像石闕
三、漢畫像中的闕
四、漢闕的象征意義及其審美價值
第十一章 饕餮源流考辨
第十二章 徐州出土漢兵馬俑的審美價值
一、從俑看漢人的審美態度
二、從俑看漢代的藝術風格
三、從俑說到中西雕塑的異同
下篇 理論研究
第十三章 形式與道:中西美學的元概念
第十四章 《樂記》與《詩學》比較
一、《樂記》的文本邏輯
二、《樂記》與《詩學》比較
第十五章 「龍學」及其「現代轉換」質疑
一、劉勰與黑格爾的文體分類
二、神思與形象思維
第十六章 形式概念之濫觴
一、數理形式及其倫理轉型
二、理式即FORM
三、質料與形式
四、合理與合式
第十七章 審美二元論和藝術兩分法
一、「希臘化」與「化希臘」的沖突
二、審美二元論
三、藝術兩分法
第十八章 康德美學之二律背反
一、美和崇高
二、純粹美與附庸美
三、自然美與藝術美
第十九章 丹納和文藝社會學的確立
一、「三總體」觀念
二、「三動因」公式
三、藝術價值判斷「三標准」
四、丹納的影響及功過
第二十章 弗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
一、心理(人格)結構與潛意識的發現
二、夢與夢的解析:文藝學的參照系
三、文藝學原本思維定式
第二十一章 阿恩海姆與文藝學的格式塔方法
一、整體性思維原則
二、文學藝術作為「形」
三、在主客體關系中探討形的結構
第二十二章 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
一、復合文本及其超文性
二、「圖一底」戲仿機制
三、語言狂歡及其卡通格式
第二十三章 傳媒時代的「語一圖」互文研究
後記
第一章 考古中的石、玉文化
一、石器的美術考古價值
二、石器的原始神聖價值
三、古代的玉文化
四、玉文化與禮文化
第二章 美術考古與圖騰崇拜
一、人面魚紋與鯀禹治水
二、神秘蛙紋與女媧神話
第三章 陶 、鳥圖騰與太陽崇拜
一、考古中的陶
二、陶與鳥圖騰
三、、鳥、日與生殖崇拜
第四章 人形器及其文化意義
一、人肖像的出現
二、石刻與陶雕人面像
三、玉雕人面像
四、神格人面造像的文化意義
第五章 中國古代的青銅文化
一、青銅時代
二、鑄鼎象物
三、典型紋飾
第六章 動植物雜糅與龍鳳文化
一、動物與植物的雜糅
二、來自《金枝》的啟示
三、怪龍面面觀
四、說怪鳳
第七章 拆半表現與審美
一、何為拆半表現
二、拆半表現的類型
三、拆半表現起源
四、拆半表現的審美特征
第八章 漢畫像宇宙象征主義圖式及其美學意義
一、宇宙象征論
二、天地圖像論
三、天圓地方論
四、宇宙生成論
五、人的生死論
六、宇宙象征的美學意義
第九章 漢代墓室畫像研究
一、法天則地
二、漫漫升仙路
三、圖畫天地
四、漢畫像石
五、徐州漢畫像
六、漢畫圖式
七、漢墓畫像的結構模式
第十章 論漢闕及其畫像的象征意義
一、闕的類型及功能
二、現存的漢代畫像石闕
三、漢畫像中的闕
四、漢闕的象征意義及其審美價值
第十一章 饕餮源流考辨
第十二章 徐州出土漢兵馬俑的審美價值
一、從俑看漢人的審美態度
二、從俑看漢代的藝術風格
三、從俑說到中西雕塑的異同
下篇 理論研究
第十三章 形式與道:中西美學的元概念
第十四章 《樂記》與《詩學》比較
一、《樂記》的文本邏輯
二、《樂記》與《詩學》比較
第十五章 「龍學」及其「現代轉換」質疑
一、劉勰與黑格爾的文體分類
二、神思與形象思維
第十六章 形式概念之濫觴
一、數理形式及其倫理轉型
二、理式即FORM
三、質料與形式
四、合理與合式
第十七章 審美二元論和藝術兩分法
一、「希臘化」與「化希臘」的沖突
二、審美二元論
三、藝術兩分法
第十八章 康德美學之二律背反
一、美和崇高
二、純粹美與附庸美
三、自然美與藝術美
第十九章 丹納和文藝社會學的確立
一、「三總體」觀念
二、「三動因」公式
三、藝術價值判斷「三標准」
四、丹納的影響及功過
第二十章 弗洛伊德的文藝心理學方法
一、心理(人格)結構與潛意識的發現
二、夢與夢的解析:文藝學的參照系
三、文藝學原本思維定式
第二十一章 阿恩海姆與文藝學的格式塔方法
一、整體性思維原則
二、文學藝術作為「形」
三、在主客體關系中探討形的結構
第二十二章 超文性戲仿文體解讀
一、復合文本及其超文性
二、「圖一底」戲仿機制
三、語言狂歡及其卡通格式
第二十三章 傳媒時代的「語一圖」互文研究
後記
序
美術考古學屬於考古學和美術史相互滲透的學科增長點,它同時注重發揮美術學、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神話學和圖像學等學科與之交叉的優勢,從而形成的新學科。過去,我們對美術考古學的認識,通常者叫等共歸屬於考古學或美術史學,近幾年國內外學術界對美術考古學的研究表明,美術考古學屬於獨立的新學科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展開對美術考古學學科的系統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獨立學科的美術考古學,它的研究不是簡單地對「逝去」物品的發現與發掘,重要的是通過美術考古的重新審視: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對象的文化意義,因為任何一件「過去」的物品,隨着時間的流逝,物品之中總在不斷地沉淀着文化;用審美的眼光,發現對象蘊涵的美的因子,從而再度激活起這些物品。正是因為美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廣博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層面的不可替代性,使美術考古學近年來在國內外有了較快的發展。
然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學科的系統研究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日前美術考古的研究,一方面是注意於方法層面的開展,另一方面是學科的意義主要隱於考古學或美術史的研究之中。近年來,隨着人文科學研究整體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越來越頻繁,邊緣新興學科也隨之不斷涌現,作為學科的美術考古學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重新又進入人們的學術視野。通過對研究現狀的梳理,國外有很多學者已經將美術考古學作為獨立學科而展開系統研究。為此,國內學術界對美術考古學學科的關注與研究理應成為重要選題。
本套叢書共10本,包括:《美術考古學學科體系》、《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考古》、《美術考古一萬年》、《中國美術考古研究現狀》、《西部美術考占》、《中國佛道造像碑研究》、《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等。
《美術考古學學科體系》是論述與求證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與美術學交叉新學科成立的必然,其中包括對美術考古出現的探源、發展歷程的梳理、理論的建立與方法的探尋、學科體系的建立與論證等。《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美術考占與藝術美學》、《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考古》是從美術考古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關系的角度,運用美術考古學方法解決相關問題所作的研究;《美術考古一萬年》是對美術考古學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總結;《中國美術考占研究現狀》是對中國大陸美術考古學研究成果的梳理、評述;《西部美術考古》、《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與《中國佛教造像碑研究》是美術考古學的個案研究。
美術考古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不僅將豐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術史積淀互相滲透而尋找到新的學科增長點,同時也吸收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而運用於學科的建設之中。美術考古學是交叉學科,但並非是邊緣化學科,相反,它所具有的綜合性符合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潮流,使其在交叉研究古老的對象時,迅速進入了當代學科的最前沿。同時,美術考古學也進入了教學領域,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等教學和研究單位先后開設了該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專業方向,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迅速發展的新興學科,需要理論上的及時總結;而且,相關研究者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和了解最新研究動向,本叢書的編寫即是基於這一日的,出發點既在學科建設本身,同時也是努力於人文研究的有機結合。
本叢書主要由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美術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集體完成,少量選題邀請了本學科校外專家參與撰寫。我們希望本叢書作為一批比較集中的研究成果推出,不僅有利於美術考古學學科建設的完善,同時它將成為當代人文學科手究的一個亮點而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廣泛矚目。
作為獨立學科的美術考古學,它的研究不是簡單地對「逝去」物品的發現與發掘,重要的是通過美術考古的重新審視:以文化的理念,揭示對象的文化意義,因為任何一件「過去」的物品,隨着時間的流逝,物品之中總在不斷地沉淀着文化;用審美的眼光,發現對象蘊涵的美的因子,從而再度激活起這些物品。正是因為美術考古學研究對象的廣博性和重要性,以及研究層面的不可替代性,使美術考古學近年來在國內外有了較快的發展。
然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學科的系統研究並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日前美術考古的研究,一方面是注意於方法層面的開展,另一方面是學科的意義主要隱於考古學或美術史的研究之中。近年來,隨着人文科學研究整體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越來越頻繁,邊緣新興學科也隨之不斷涌現,作為學科的美術考古學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重新又進入人們的學術視野。通過對研究現狀的梳理,國外有很多學者已經將美術考古學作為獨立學科而展開系統研究。為此,國內學術界對美術考古學學科的關注與研究理應成為重要選題。
本套叢書共10本,包括:《美術考古學學科體系》、《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美術考古與藝術美學》、《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考古》、《美術考古一萬年》、《中國美術考古研究現狀》、《西部美術考占》、《中國佛道造像碑研究》、《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等。
《美術考古學學科體系》是論述與求證美術考古學作為考古學與美術學交叉新學科成立的必然,其中包括對美術考古出現的探源、發展歷程的梳理、理論的建立與方法的探尋、學科體系的建立與論證等。《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美術考占與藝術美學》、《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考古》是從美術考古學與其相關學科的關系的角度,運用美術考古學方法解決相關問題所作的研究;《美術考古一萬年》是對美術考古學的實踐研究與理論總結;《中國美術考占研究現狀》是對中國大陸美術考古學研究成果的梳理、評述;《西部美術考古》、《美術考古與文化資產——以台灣地區學者的論述為中心》與《中國佛教造像碑研究》是美術考古學的個案研究。
美術考古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不僅將豐富的考古成果和深厚的美術史積淀互相滲透而尋找到新的學科增長點,同時也吸收國內外最新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而運用於學科的建設之中。美術考古學是交叉學科,但並非是邊緣化學科,相反,它所具有的綜合性符合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潮流,使其在交叉研究古老的對象時,迅速進入了當代學科的最前沿。同時,美術考古學也進入了教學領域,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等教學和研究單位先后開設了該學科的博士和碩士專業方向,促進了學科的發展。迅速發展的新興學科,需要理論上的及時總結;而且,相關研究者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最新成果和了解最新研究動向,本叢書的編寫即是基於這一日的,出發點既在學科建設本身,同時也是努力於人文研究的有機結合。
本叢書主要由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美術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集體完成,少量選題邀請了本學科校外專家參與撰寫。我們希望本叢書作為一批比較集中的研究成果推出,不僅有利於美術考古學學科建設的完善,同時它將成為當代人文學科手究的一個亮點而為國內外學術界所廣泛矚目。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
新書87折$219